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王明阳的思想和著作内容是什么?

王明阳的思想和著作内容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001 更新时间:2024/1/24 13:56:41

传习录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传习录》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王阳明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然而,如果偏重从本体论研究它,就会忽视它在王阳明修养论中的基础意义。

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也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

朱子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子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析心与理为二。他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由这个认识出发,如果知而不行那只是不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有知行合一之说。在当时社会上、在理学发展中的确有知而不行的情况存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时弊有纠偏的意义。但是他强调知行合一说不是仅仅针对时弊提出的,它首先是要说明知行之本体。知行合一说强调道德意识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中,这是道德的自觉性。它也强调道德的实践性,认为道德方面的知不是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是道德的实现。知行合一也有一般认识论方面的意义,但它首先讲的是道德修养,对于后者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没有深入研究。

王阳明的心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传习录》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若要全面正确地把握王阳明心外无理及其他学说,深入地研究他的这些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正因为人心的本质是理,并且人能自觉到这种道德意识,所以人不需通过外物去认识本心之理,外物之理只是人心的表现。格致的工夫不是去认识外物,而是去掉本心的私欲之蔽。人心的明觉在程颢和朱熹处都有论述。读者在读《传习录》时应明了王阳明和他们的联系与区别。

应该承认王阳明以上的这些思想的确为人性善作了本体论的说明,有其历史意义。但也一定要看到,他的学说对人性恶的原因研究不够。虽然他的学说在明代下层人民中亦有影响,但仍不能说它有较大的普泛性。王阳明也注意到过利根和钝根之人要区别对待,但他的思想只适于利根之人。后人批评他近禅正在于此。这也是他不如朱学的所在,王阳明的这一偏失开始受到现代学者的注意,但是在当代新儒学的大家中,除梁漱溟以外,其他人对此尚注意不够。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也讨论了程颢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他指出,圣人有这个境界,因此他们看天下的人没有内外远近之分,均施之以仁爱之心。他进一步提出,天下之人的心和圣人之心是相同的,只因为有了私欲,所以反爱为仇。在王阳明看来,仁不仅是修养要达到的境界,也是人心之本体。王阳明对仁的解释偏重在道德修养方面。程颢所谈的仁和张载的合内外之道一样,兼有知识论的意义。

《传习录》中记载了为王学继承人争论不休的四句教。

这四句话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本意是说,作为人心本体的至善是超经验界的,它不是具体的善的行为。有所为而为的善是手段,无所为而为的善才是至善。人心的至善超越世间具体的善恶。具体的善行只是无善而至善之心的自然发用流行。王阳明说人心之无善恶是要人们不要去执著具体的善行而认识本心。王阳明的学生钱德洪说,王阳明这样说是针对那些先有乎善者的。王阳明本人也说过: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与黄诚甫》)四句教对人心本体的界说和心学开创人程颢的思想是一致的。程颢说: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王阳明说的无善无恶就是无心无情,没有先入之见。有了这种心,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四句教显然是针对才质高的人说的,一般是摸不着头脑的。

王明阳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达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就算是现代,他的很多思想还具有指导意义。

1、王明阳的思想和著作内容是什么?

王明阳思想用一个词归纳,就是“致良知”,短短的三个字,却蕴含深刻的道理,意思是从人的良知出发,通过知行合一的功夫,达到致良知的境界。

王明阳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他认为,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就会显露出来。

2、为什么受到推崇?

王明阳是一个文臣,却能统兵南征北战,且只用一年多时间剿灭了为患南赣数十年的臣寇盗贼;在宁王朱宸濠起兵作乱时,只用四十多天就平定了叛乱……

他虽然是一介书生,但是不拘泥于诗词文赋,他广泛涉猎兵法,还修习武艺;他能洞察善恶、明辩是非,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能灵活远用。

3、和我们生活工作的关联在哪?

王明阳不光学问大,同时人情练达,人际关系处理得非常好,他把他的哲学认知跟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能做有机结合;不光有思想,处事圆滑老道,且不失理想主义,忠君爱国。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读好书,受益一生。关注@亭亭悦读,阅读路上一起同行。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有学者认为老子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你是怎么认为的?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哲学,哲学,写五千个哲学有意义吗?管屁用五千言没见一个哲学,科学的名词,还不得字里行间,字外玄妙之悟吗?再好的经典都毁在这两个名词上,精神灵魂全失去,枯燥无味。唯心唯物,本就是一家相付相承一分家就各走极端蒙人。五千字,五千言也只是假说,什么学也代替不了。能代替都成神仙了。谢谢悟空邀请仅个人浅见

  • 墨家学说是出世还是入世?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应该是入世,请参照下面一些墨家的相关资料和学说主张,希望对你有用墨家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该派创始人为墨翟(见墨子),故名。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

  • 天、地、人与“能量”从哲学的角度如何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天、地、人与能量,从哲学角度如何理解?天地人合指世界万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哲学研究的三大要素即自然,社会,人类产生发展的概栝和总结。天地人自身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而是发展,运动,变化的,具有特殊的能量场,信息场,地球场,宇宙场等特点。中国古代的伟人对天地人都有论述,具有朴素的哲学思想。一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在人类哲学史上,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式,即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首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特征是:它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或者只是

  • 如何深入和快速理解王东岳的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王老先生知识广,对于中西哲学家观点的解释有条有理,思维表达清晰,令人羡慕、佩服。这里挑几点不足,若有不对,请高人指正。1、王先生说不赞成唯物唯心的划分,但实际上他在认识论上的观点是唯心的,他把自己的认识论观点与实践、与物质基础相脱离。2、王先生认为宇宙信息是有限的,这种是错误的,因为信息的本源物质是

  • 一句话说明白,哲学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本来不想回答这个问题的,因为这和我的财经类问题不垂直。但看到一些人的回答,真的还是没有用一句话把哲学说明白。一句话:关系学哲学是什么?一句话:哲学就是关系学。也许你听了这个答案,会感到非常疑惑?别疑惑,记得2008年一次聚餐时,我向一位哲学博士请教什么是哲学时,他给出的是”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

  • 中国还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大师吗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是A周敦颐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李贽,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王夫之,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

  • 什么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扬雄也讲玄,他在《太玄?玄》说:“玄者,幽万类,不见形者也。”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

  •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主要是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分为四个部分。1,本原原因论。亚里士多德把世界的本原看成一切事物的载体,并且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原因,包括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四因说”。2,运动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由潜能变为现实”就是运动的本质。运动的条件是时间和地点:没有时间我们就无

  • 如何客观评价老子在哲学上的贡献?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道德经》札记之三:当亚里士多德遇见老子老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中西方哲学的两个代表性符号。本文仿电视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尝试从这两种哲学思想并行同存关系比较的角度解读《道德经》。上古的中华大地,从伏羲氏的手中诞生了一部兼三才、包万物、无所不言的奇书---《易经》,人类最早的哲学书籍。几千年后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