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什么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

什么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453 更新时间:2024/2/25 13:39:56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扬雄也讲玄,他在《太玄?玄》说:“玄者,幽万类,不见形者也。”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其核心内容牵涉哲学上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本体论,知识论,语言哲学,伦理学,美学等各个领域,都是前人未有触及或未能深入控探讨的问题。玄学重视万物根源存有等相关论题,深受老庄思想影响,而有深入发展,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为魏晋玄学重要论著,更为老、庄最首要注疏。而当时名士诠释儒家典籍,如何晏《论语集解》、王弼《周易注》、《论语释疑》、《周易略例》等多以道家思想,援引解释儒家观念。会通孔老」乃为当时重要议题。两汉时期,经学独尊,为朝廷入仕干禄之门,今文经学谶纬之说流行,天人、阴阳、符应等观念大盛,依附政治,而日渐荒诞,深受王充仲长统、荀悦等人批判;而古文经学则偏重章句训诂,流于繁琐支离。东汉所标举的士人气节,多已陷于虚矫。至汉末魏晋时,儒家经学虽仍为官方学术主流,然玄学风气则随名士清谈逐渐流行,以《老子》、《庄子》、《易经》为讨论张本,喜好讨论有无、本末等玄理,论辨深具理致。汉末,由于天下大乱,刘表于荆州,招致士人,当地局势大体安定,文士、学者多前往归附,日渐形成特殊学风,后人研究有称为荆州学派者。荆州学风,逐渐舍弃象数、吉凶等说法,而改以义理内容为主。汉代时,气化思想、宇宙生成论盛行,演述阴阳、天人等论题。而魏晋时期,此类讨论渐往形而上学形式发展,以王弼、郭象为其代表。而汉代对人性的讨论,逐步发展成为魏晋时“才性”与“人物鉴赏”等论题,其中以刘劭《人物志》为其代表。当时政治势力更替,局势混乱,原有价值体系面临挑战,“名教与自然”、“圣人论”亦随之而起。玄学在魏晋时期产生并发展为统治思潮,有深刻的社会与思想根源。

从"觚"到"觚不觚"看中国古代道器设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从“觚”到“觚不觚”看中国古代道器设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王子怡摘要:通过对“觚”与“觚不觚”的解读、“器”与“具”的分析,探讨中国古代道器观及其的设计思想,指出器物的设计制造是一种社会性的生产,道器的设计不仅重视造形、利用。更重视对使用者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引导与塑造,道器的设计最终是对人的发展和完善,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关系的创造。这种设计思想对中国当代设计立足当代大众的生活文化,探寻新时代的创遣源泉,具有积极的意义。关键词:道;器;具中图分类号:J509文献标识码:A一、中国古代的“道”与“器”《周易系辞下》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器”似乎就这样被明确地划分、隔离了。诚然,器物的制造起源于满足人类的生理、生存需要的物质需求,而一旦蒙昧初开,意识形态的思想表达和精神追求却一直如影随行,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为事物”器的制造就远超乎“形而下”的物质范围而直指“形而上”的精神领域。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道”是幽深玄远的、抽象的、不可言说的,“器”是直观可感的、形象的、触目可及的;“器”的制作受“道”的引导与制约,“道”则要通过“器”来传达与表现,并发挥作用,“器”是“道”的载体与物质表现。可以说,“器以载道”、“道由器传”,二者相统一、相一致。因此,《系辞传》明确地提出了“观物取象”的造物原则,也确立了“立象以尽意”、“观象以制器”、“制器以尚象”的造物旨归。‘周易系辞上>云:“闽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这段话也揭示出“道”、“象”、“器”三者的关系。“道”通过天地万物的变化被人所感知(“象”),人在造物的活动中把感知到的“象”用一定的“形”表现出来,创造出可用之“器”。这样,以“象”为中介,通过人为事物的创造,把不可见的“形而上”之“道”转化成可见的“形而下”之“器”,同时又通过“形而下”之“器”传达出“形而上”之“道”,实现了两个世界的互动和“双重转换”。如图所示:“道”一“象”一“观象以制器”一“器”一“制器以尚象”一“道”至于人类创造的器物上有美化、装饰作用的“文”,则是由对天地刚柔相推、自然界万物不断生长变化的“天文”的仰观俯察而来,施之于人类社会、人类创作的器物上,便是“人文”,它不仅可以美化器物以满足感官之欲,更重要的是具有“化成天下”的社会意义。可见,器物是应人类的各种需求(包括个体的、群体的;物质的、精神的等)而产生的,受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制约,但同时,它又反作用于对方,对人类的生活和思想具有引导和塑造作用。器的造型、装饰等设计与使用者的身心如一,物质与精神相统一。正是由于“器”不仅作用于外在的事物,更作用于人类内在的心灵和思想,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作用,因此,古人对于“器”的设计制作非常慎重,物质功能形制与精神功能形制并举。“器,当指形名度数而言,举一器而形名度数皆该其中”,“礼器,言礼使人成器,如耜之用也”。用礼为器,则能除去人的邪恶之心,增进人的美善之性,使人身正事行。礼应有节,不应逾越节度,尊礼守制对稳定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可见,古代的器,尤其是礼器是被置于宇宙及人类社会秩序即“礼”的框架中来思考的,具有和邦国、谐万民、安宾客、说远人的功能,其造型、名称、规格尺寸、装饰与使用方式取决于其社会政治效用,二者是融合一体的,具有远超乎物质实用价值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具有象征性和符号化的特征。最著名的例子便是被孔子一再叹息的“觚”。二、“觚”与“觚不觚”觚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主要盛行于商和西周。其基本形制为长筒状身,大喇叭形口,斜坡状高圈足,常与爵组合使用。同时,觚也是燕礼和祭祀时献酬之际的礼器,所谓“古者献以爵而酬以觚”(《丹铅录》),因此,觚又具有了“超日常”、“非日常”的意义。古人认为,饮酒过度则会生淫佚暴慢之心,破坏礼制,从而导致祸患,因此,古人对待饮酒之礼是十分慎重的。史载当齐景公邀请晏子陪其通宵达旦地饮酒时,晏子以已尽宾主之礼,再饮则过量,会失宾主之德为由而力拒。基于此,古代饮酒的礼器也严格按照饮酒的礼仪来设计制作。在战国以前,对不同的饮酒器在命名和容量上有明确的规定:凡觞,“一升日爵,爵尽也。二升日觚,觚者,少也,饮常寡少也。三升日觯,觯,适也,饮之体适适然也。四升日角,角,触也,不能自适,但触罪过也。五升日散,散者,讪也,饮不知节,徒为人谤讪也”(韩婴《诗说》)。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饮酒器。《札记礼器》篇云:“有以小为贵者: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在造型上,觚的设计制作则遵循着“制器以尚象”的原则,为上圆下方,以象“天圆地方,资始资生”的宇宙观,并有置顿安稳之用和正位之意,其稳固感与秩序感则象征着国家王权的稳定与正当。君子见其形、用其器则应思其义,遵其礼,通过感性的存在来强化理性的凝聚,将外在的社会规范化为个体的内在自觉,从而使社会井然有序。《礼记玉藻》篇规定:“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也就是说,在古代礼仪中,饮酒以三爵即三升的量,就已充分地表达了礼的和敬之意,礼已经很完备了,饮酒之仪即可结束了。也指出,饮酒“以三升为当,五升为过,二升为寡,而制器者即因之。”其中也明确指出饮酒以三升之量最为适宜,并要求古代的工匠应根据饮酒礼仪的规定来制作酒器。但到了春秋战国之世,周王室日趋衰落,王权散落,社会结构逐渐瓦解崩毁,传统的礼仪制度已不那么严格,青铜器的制作也逐渐没落了,丧失了其原有的神圣性。这种变化突出地反映在觚的设计制作上。当时,觚的造型开始发生变化,“有破觚为圆者”。觚,有棱之意,“破觚为圆”即指当时觚的设计制作失其制度,取消了象征地方之棱而通体为圆,既违背了“制器以尚象”的造物原则,也远离了天圆地方之“象”和安稳正位之义;在容量上,则由二升增至三升,如春秋末至战国时期齐国记录官府造作之事的官书《考工记》就记载:“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则一豆矣。食一豆肉,饮一豆酒,中人之食也。”觚已由二升的容量增至三升,虽名为觚,实乃为觯,名不符实。当在燕饮之时“献以爵而酬以觚”,则饮酒量就由原来的三升增至四升(一豆为四升),虽然刚好为一个人的食量,但饮酒则超过了适宜的限度,宾主身体不能自持,难免失态,触犯罪过,破坏了礼仪场合的庄严、和敬,这是不符合礼制的道德规范的。可见,此时觚的造型和容量的变化,出发点是满足主体的口腹之欲,道德精神的追求让渡于物质之欲的满足,这导致了觚所承载的道的丧失和礼的沦落,使君子不能再顾其名、视其形而思其义,用其器而合于礼,丧失了觚的“超日常”、“非日常”的神圣性,同时也消解了礼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作用,这反映出周王室的没落和文化的失范,意味着社会结构的崩毁解体。觚成为整体社会的隐喻,成为一种象征系统。其造型设计的失范成为社会失范的一个象征反映,潜藏着社会结构秩序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危机。这引起了孔子的焦虑和不安。觚的造型变化只是表面的显性的现象,而孔子则从中看到了深层隐性逻辑。可见孔子是把觚放到整体社会的政治文化总体框架中来认识的。因此,当孔子看到这样所谓的“觚”时,发出了“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的深长而无奈的叹息,实际上是对于觚这一器物造型的变化所反映出由轻改古制而导致的“礼崩乐坏”、“为政不得其道”的失控的社会状况的叹息和反思。三、“器”与“具”正如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言:“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生物的需要已转化为文化的需要。……而是一套传统的规则和一套相关的物质文化设备活动的结果。”在现实社会中,人的生理一生物需要,早已脱离和超越了动物本能冲动需要的层面,而转化为社会性和文化性的需要了。“器”不仅是技术发展程度的衡量器,更是反映人的生活方式、生存面貌、伦理道德和精神状态的参照系,蕴涵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古代“器”的创造,不仅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物质之需,更是引导人们从物质世界向着精神世界飞升的媒介,实现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超越、精神境界的提升。器的变化实际上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的演变是一致的,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和人的精神状态的反映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主要是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分为四个部分。1,本原原因论。亚里士多德把世界的本原看成一切事物的载体,并且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原因,包括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四因说”。2,运动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由潜能变为现实”就是运动的本质。运动的条件是时间和地点:没有时间我们就无

  • 如何客观评价老子在哲学上的贡献?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道德经》札记之三:当亚里士多德遇见老子老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中西方哲学的两个代表性符号。本文仿电视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尝试从这两种哲学思想并行同存关系比较的角度解读《道德经》。上古的中华大地,从伏羲氏的手中诞生了一部兼三才、包万物、无所不言的奇书---《易经》,人类最早的哲学书籍。几千年后的春秋

  • 关于”平衡”的认识,儒家”中庸说”,”道家“阴阳说”,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的众家学说,归根结底一个字,那就是“易”。何为“易”?从造字来说,上日下月,就称之为“易”。把他分为两个字,就是阴阳。既然事物都存在阴阳两种属性,那么事物的发展就有个协调的过程,协调的结果就会使人们得到更好的生活,这就产生了辅助阴阳发挥平衡作用的中庸。周公为满足人们的需要,满足当时的人们穿好的衣

  • 阴阳平衡的内涵体现在哪方面?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阴阳平衡则人健康、有神;阴阳失衡人就会患病、早衰,甚则死亡。所以养生的宗旨是维系生命的阴阳平衡。(一)什么是阴阳?1.阴阳运动是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巨著《易经》告诉我们,阴阳运动是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太极图就是阴阳运动哲理的缩影。阳: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

  • 道德经中平衡的表述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第四章:道之动,先天法则。.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可是它的变化又从来不会对之身造成伤害。.渊兮似万物之宗。它就是万物最基础的源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

  • 哲瀚念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哲瀚zhéhàn。这两个字不是一个词语,两字的分除释义如下:一、哲解释:智慧卓越或有卓越智慧的人:~人。先~。造字本义:动词,中国古代对思想、言语进行折中以求达到平衡、和谐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二、瀚解释:广大:浩~。造字本义:名词,古代指北方的大海。亦多用为征战、武功等典故。扩展资料一、哲组词:哲理、

  • 一些学生接受国学教育,为何要穿着国学服装?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一些学生接受国学教育,让学生穿国学服装,是希望从形式上让学生具体感知中华民族的传统元素,这对促进掌握认识国学知识,提升爱国热情有一定意义。但同时,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关键还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努力学习历史上一些优秀人物的励志故事和爱国情怀。一些学生接受国学教育,为何要穿国

  • 古时候老百姓穿什么服装?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服饰变迁】西周冕服制度:冕服制度有着贵贱之分,有冕服、牟服、元端、深衣。基本形式都是上衣下裳,喜欢把深衣作为礼服,深衣衣裳相连,颜色是上玄下黄,上象征天,下象征地,天在未明时为玄色,地为黄色。这都体现了当时“崇拜天地”的服色观念。到战国时期,出现一种不同于“上衣下裳”的胡服。胡服上衣较通,

  • 削足适履体现了什么哲学观点?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玫瑰][玫瑰]削足适履,在现实生活中,首先要判定他的精神是否正常。为了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只能暂把他做为正常的精神状态。削足适履,所违背的是哲学的基本常识“扬长弃短,遵重客观实际情况”。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要分清孰轻孰重。在眼前的情况下是毁掉脚还是抛弃鞋呢?顽固地坚持已见,只能是死路一条。人

  • 中国传统服饰的来历和特色?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周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