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大儒朱熹认为儒家的道统是自“尧、舜、孔子、孟子”一脉相承的。到了孟子道统中断了。过了一千年,才被“二程”重新拾起,重振了儒家的真精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朱熹所认为的“儒家的真精神”并非先秦时期儒学的真精神。而是他本人创立的新的哲学。这就是影响后世数百年的“理学”。“理学”是宋朝时期我国哲学家在儒学框架内的新的探索。“理学”的内容围绕“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命题展开。可以说,理学是儒学在吸纳了佛教和道教思想精华之后形成的更完善的思想体系。但是这一思想体系并不完美。具体体现在体系内的很多命题没有得到统一的解释而出现了分歧,甚至造成了儒学的分裂。比如有人问:既然讲“存天理”,那么这个天理是在我的心里边还是我的心外边呢?我到哪里去寻找“天理”呢?有的人认为天理是客观存在的,要到外边去找,有的人认为天理在心里,只要从心里找就可以了。因此,儒家分裂了。
请从中国哲学知识入手,分析古代哲学家认为应该怎样管理国家,百姓?用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怎样治理国家,百姓最好的方式是应用易经的方法,解释最清楚的是老子的道德经的表述,治理大国若烹小鲜,这点在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国情咨文中也做了相应的引述,可以看出老子的观点有多大的吸引力。
推荐几本哲学书籍,如生命的意义之类的
1)《弗洛姆著作精选:人性、社会、拯救》2)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学习中国古代哲学的入门书。3)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超经典,许多老师推荐过。4)赵敦华的《西方哲学简史》,大学教科书,系统性更强些。5)还有一本《苏菲的世界》,以讲故事的方式讲哲学,趣味性较强。苏菲的世界很不错,还有这本书的作者写的基本都可以,值得深读还有哲学的慰藉也很好,这方面西方学术比较强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会让你思考明白一些问题看这些书就是要动脑子,想得越多你得到的自然也就越多!
为什么说”融会贯通”是中国文化的鲜明特征?(中国文化史)
中国古代哲学十分强调各种观点的“会通”。融汇与贯通,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会通之学的一个基本表现,就是它善于相互辩论又相互吸收。能相互取长补短,和而不同。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佛学传入中国并且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宋明理学的“讲学”风气,这些都是此一基本特点的好例。会通之学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善于融汇吸收各万具体学科的思想成果,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反过来影响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p.55p.57)中国哲学的会通之学、天人之学和变易之学,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部分和鲜明特色,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于中国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形成了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会通之学的第三个重要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善于融会外来文化。这一点,充分表现在中国哲学对于外国传来的佛教和其它宗教思想的回应与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