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看物极必反的含义:在这里,“极”是顶点,“反”是向反面转化,因此,物极必反就是说,当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网上查了查,说最早出自《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以及《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其后,老庄及以后诸子对此多有承述。到了北宋,程颐不但明确使用了物极必反一词,并将先秦以来物极必反的思想,发展成为理学上的一个重要命题。可以说,在咱们中国人来看,物极必反就是一个真实而朴素的大道理,尤其是人生哲理。比如邵雍就有诗,“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前些年很热了一阵子的曾国藩,常说自己最崇尚的一句话,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他还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求阙斋”。也就是说,不想让美好的事情或者享受搞到极度,从而给“反”了,即向好的反面转化。
如果说原理的话,此语应该比较契合“适度”原则。事物都有保持它自身的关节点,在这个关节点范围之内,也就是“度”之内,事物的变化是量的变化,不影响它自己还是自己;而事物的变化如果超出了关节点,就是质变,它就不能保持自身而转化为它物了。比如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等等。
如果从辩证法来看,任何事物都不是僵死的固定不变的,都有一个产生、生长、成熟、衰亡这样一个过程。而事物的鼎盛之时,也就是它走向衰亡之时。
所以,我认为,物极必反确实是正确描述事物变化过程的普遍原理。图片加载中......
欢迎大家讨论拍砖。
春秋百家争鸣到后来独尊儒术有什么好处和弊端?
百家争鸣的好处比较明显,推动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与思考,并且最终促成了体系相对完善的社会制度。缺点就在于,百家争鸣固然有助于激发新思想,但是也容易出现因思想不统一而激化战争的情况。
至于后面的独尊儒术,缺点也比较明显,儒家独大,继而一定程度上对其他文化发展有阻碍作用;优点也比较突出,独尊儒术适合君主教化百姓,对封建社会之稳定有一定帮助。
1、为何出现百家争鸣和独尊儒术为何会出现百家争鸣和独尊儒术?我们来分析一下就知道了。春秋属诸侯国大乱战时期,天下诸侯王为了称霸,必定需要改革,但是前人周王朝的衰败无法给改革提供太多参考资料,于是,各个诸侯王都在摸索中。
一个强大的国家,必定需要一套先进的意识形态进行指导,要建一套能够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的意识形态,就需要人才。各个诸侯国为了自己国家之强大,自然会广纳贤才,以期摸索出一套先进的意识形态,统一天下。时逢战乱时期,而指导国家之发展的意识形态尚在摸索中,诸侯王又求贤若渴,百家争鸣自然是大势所趋。
而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秦朝不过二世而亡,可见,法家之严刑峻法虽然适合统一天下,但是却不适合治理天下,以至于后来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便选择了与法家相比,相对擅长调和的儒家思想。通过将儒家定为主流思想,来教化天下百姓,维系国家之长治久安。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亦属大势所趋。王朝之稳定,有时候确实需要一个主流思想,而这个主流思想不能太霸道、太冰冷,如法家,也不能太温和、太随性,如道家,儒家刚好调和法家的冰冷与道家的随性,一方面缓和阶级矛盾,一方面又以教化维系社会安定。
所以,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百家争鸣也好,独尊儒术也罢,只不过是当时社会环境下大势所趋的产物罢了。
2、为何说百家争鸣和独尊儒术有好处,也有坏处百家争鸣的好处很明显,那就是推动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与思考,并最终促成了体系相对完善的社会制度之形成;缺点就在于,百家争鸣的盛况意味着观点对立,观点对立容易激化矛盾,激化战争。
独尊儒术的好处自然就属方便国家统一思想,对维系社会之长治久安有巨大帮助;坏处也不难分析,大抵就在于儒家独大确实对其它学派思想之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为何说百家争鸣和独尊儒术都有好有坏呢?因为事物必然具有两面性,当一端达到巅峰的时候,必定会向其对立面发展。就比如春秋百家争鸣,百家之盛况达到了极端,就要长驱直下,许多学派便会渐渐销声匿迹。不是说百家争鸣这一点不好,但根据事物转化规律,必定会出现一种文化采百家之所长成为社会主流。这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儒家了。
这时,有朋友可能会疑问,独尊儒术不算极端吗?为何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作为主流思想几千年不衰,为何独尊儒术的情况没有转化到其对立面?这个问题要回答也不难。
原因不难推测,因为汉朝时期的“独尊儒术”虽然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但是并没有打压,或者说完全消灭其他思想的意思,例如,道家思想和佛学文化一样以各自形式灿烂罢了。所以,虽然明面上听着是“独尊儒术”,其实还没到举国上下只讲“儒家思想”的地步。对于文化,古代历届君王还是有一定开放性的。
只是随着封建王朝制度渐渐深入,人类社会渐渐发展,而儒家在封建王朝晚期确实被僵化运用。这种僵化,将“儒家之主流文化”推向了极端,继而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封建王朝的覆灭,“儒家之主流文化”一说也就此拉下帷幕。
3、百家争鸣和独尊儒术乃大势所趋,二者之好坏源于事物都有两面性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百家争鸣也好,独尊儒术也罢,实则都是历史环境下的产物,事态发生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孵化”出适合该程度的“小鸡”。百家争鸣产于乱世之时,独尊儒术定于安定之期,百家争鸣和独尊儒术皆乃大势所趋。
至于百家争鸣和独尊儒术有好有坏,很正常,万事万物都有好有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百家争鸣时期相比独尊儒术来说,程度更加极端了些,这也注定了百家争鸣维系时间不会太长,最后会转变为一家独大的局面。至于儒家能够“独大”这么多年,也是有技巧性的,因为“儒家”虽然独大,但是却没有完全熄灭别的学派之意,所以“独尊儒术”之“独”,也仅仅是看起来“独”罢了,并未达到一国仅有“儒学”的极端态势,这也是儒家能够成为主流学说这么多年的主要原因所在。
既然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必定也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啦!
自私自利的儒生们,为了他们的利益,利用统治者给于他们的权力,利用他们手中的工具及话语权,蛊惑怂恿统治者,想方设法的奴役劳苦大众。他们任意编写篡改历史,愚弄国人。
他们严重阻碍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
他们奴性十足,使得中华民族不断的倍受外夷入侵凌辱。
等等等等不胜枚举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