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物极必反是事物变化的普遍原理”,此言正确吗?

“物极必反是事物变化的普遍原理”,此言正确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30 更新时间:2024/1/24 1:35:01

首先来看物极必反的含义:在这里,“极”是顶点,“反”是向反面转化,因此,物极必反就是说,当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网上查了查,说最早出自《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以及《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其后,老庄及以后诸子对此多有承述。到了北宋,程颐不但明确使用了物极必反一词,并将先秦以来物极必反的思想,发展成为理学上的一个重要命题。可以说,在咱们中国人来看,物极必反就是一个真实而朴素的大道理,尤其是人生哲理。比如邵雍就有诗,“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前些年很热了一阵子的曾国藩,常说自己最崇尚的一句话,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他还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求阙斋”。也就是说,不想让美好的事情或者享受搞到极度,从而给“反”了,即向好的反面转化。

如果说原理的话,此语应该比较契合“适度”原则。事物都有保持它自身的关节点,在这个关节点范围之内,也就是“度”之内,事物的变化是量的变化,不影响它自己还是自己;而事物的变化如果超出了关节点,就是质变,它就不能保持自身而转化为它物了。比如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等等。

如果从辩证法来看,任何事物都不是僵死的固定不变的,都有一个产生、生长、成熟、衰亡这样一个过程。而事物的鼎盛之时,也就是它走向衰亡之时。

所以,我认为,物极必反确实是正确描述事物变化过程的普遍原理。图片加载中......

欢迎大家讨论拍砖。

春秋百家争鸣到后来独尊儒术有什么好处和弊端?

百家争鸣的好处比较明显,推动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与思考,并且最终促成了体系相对完善的社会制度。缺点就在于,百家争鸣固然有助于激发新思想,但是也容易出现因思想不统一而激化战争的情况。

至于后面的独尊儒术,缺点也比较明显,儒家独大,继而一定程度上对其他文化发展有阻碍作用;优点也比较突出,独尊儒术适合君主教化百姓,对封建社会之稳定有一定帮助。

1、为何出现百家争鸣和独尊儒术为何会出现百家争鸣和独尊儒术?我们来分析一下就知道了。春秋属诸侯国大乱战时期,天下诸侯为了称霸,必定需要改革,但是前人周王朝的衰败无法给改革提供太多参考资料,于是,各个诸侯王都在摸索中。

一个强大的国家,必定需要一套先进的意识形态进行指导,要建一套能够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的意识形态,就需要人才。各个诸侯国为了自己国家之强大,自然会广纳贤才,以期摸索出一套先进的意识形态,统一天下。时逢战乱时期,而指导国家之发展的意识形态尚在摸索中,诸侯王又求贤若渴,百家争鸣自然是大势所趋。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秦朝不过二世而亡,可见,法家之严刑峻法虽然适合统一天下,但是却不适合治理天下,以至于后来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便选择了与法家相比,相对擅长调和的儒家思想。通过将儒家定为主流思想,来教化天下百姓,维系国家之长治久安。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亦属大势所趋。王朝之稳定,有时候确实需要一个主流思想,而这个主流思想不能太霸道、太冰冷,如法家,也不能太温和、太随性,如道家,儒家刚好调和法家的冰冷与道家的随性,一方面缓和阶级矛盾,一方面又以教化维系社会安定。

所以,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百家争鸣也好,独尊儒术也罢,只不过是当时社会环境下大势所趋的产物罢了。

2、为何说百家争鸣和独尊儒术有好处,也有坏处百家争鸣的好处很明显,那就是推动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与思考,并最终促成了体系相对完善的社会制度之形成;缺点就在于,百家争鸣的盛况意味着观点对立,观点对立容易激化矛盾,激化战争。

独尊儒术的好处自然就属方便国家统一思想,对维系社会之长治久安有巨大帮助;坏处也不难分析,大抵就在于儒家独大确实对其它学派思想之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为何说百家争鸣和独尊儒术都有好有坏呢?因为事物必然具有两面性,当一端达到巅峰的时候,必定会向其对立面发展。就比如春秋百家争鸣,百家之盛况达到了极端,就要长驱直下,许多学派便会渐渐销声匿迹。不是说百家争鸣这一点不好,但根据事物转化规律,必定会出现一种文化采百家之所长成为社会主流。这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儒家了。

这时,有朋友可能会疑问,独尊儒术不算极端吗?为何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作为主流思想几千年不衰,为何独尊儒术的情况没有转化到其对立面?这个问题要回答也不难。

原因不难推测,因为汉朝时期的“独尊儒术”虽然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但是并没有打压,或者说完全消灭其他思想的意思,例如,道家思想和佛学文化一样以各自形式灿烂罢了。所以,虽然明面上听着是“独尊儒术”,其实还没到举国上下只讲“儒家思想”的地步。对于文化,古代历届君王还是有一定开放性的。

只是随着封建王朝制度渐渐深入,人类社会渐渐发展,而儒家在封建王朝晚期确实被僵化运用。这种僵化,将“儒家之主流文化”推向了极端,继而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封建王朝的覆灭,“儒家之主流文化”一说也就此拉下帷幕。

3、百家争鸣和独尊儒术乃大势所趋,二者之好坏源于事物都有两面性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百家争鸣也好,独尊儒术也罢,实则都是历史环境下的产物,事态发生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孵化”出适合该程度的“小鸡”。百家争鸣产于乱世之时,独尊儒术定于安定之期,百家争鸣和独尊儒术皆乃大势所趋。

至于百家争鸣和独尊儒术有好有坏,很正常,万事万物都有好有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百家争鸣时期相比独尊儒术来说,程度更加极端了些,这也注定了百家争鸣维系时间不会太长,最后会转变为一家独大的局面。至于儒家能够“独大”这么多年,也是有技巧性的,因为“儒家”虽然独大,但是却没有完全熄灭别的学派之意,所以“独尊儒术”之“独”,也仅仅是看起来“独”罢了,并未达到一国仅有“儒学”的极端态势,这也是儒家能够成为主流学说这么多年的主要原因所在。

既然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必定也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啦!

自私自利的儒生们,为了他们的利益,利用统治者给于他们的权力,利用他们手中的工具及话语权,蛊惑怂恿统治者,想方设法的奴役劳苦大众。他们任意编写篡改历史,愚弄国人。

他们严重阻碍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

他们奴性十足,使得中华民族不断的倍受外夷入侵凌辱。

等等等等不胜枚举的弊端。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还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废诸子博士官,设五经博士官这一史实,其本质是为安定巩固国家政权所采用的治国学派的措施。这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案,有利于当时国家的政权巩固,中央集权的加强,儒家思想对封建时代来讲就是先进文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家”的建议确实有

  • 传统文化经典可谓汗牛充栋,总结来说,当代人阅读经典的意义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题主!您提的这个问题我特别喜欢!英国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非常全面地概括了读经典的意义!传统经典可谓汗牛充栋,那么阅读重视经典,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又有哪些意义呢?一是增慧启智。读经典可以使人增长见识,启迪智慧。

  • 对于政治哲学的选择题出现的古诗,俗语,名言等材料,如何把握其蕴含的哲学原理?求助,谢谢!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以古诗词、名言名句、成语等为载体来命题,不仅考查了学科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要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和鉴赏能力,继续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进行学科知识教学中,要挖掘学科知识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寓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于教学过程之中,弘扬和更好地

  • 关于哲学的奥秘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双重否定就是否定两次,即表示肯定的意思。例如:“他不是不来”意思是他要来的。包括有双重否定的句子就是双重否定句。否定之否定,实际上就是指事物的发展具有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曲折,这主要是由于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要不断的否定旧事物中落后的、不科学的

  • 古人和现代人的思想有何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接受的思想教育主要是儒家的那些思想。女子需守《女论语》《女则》等规定的妇道,如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啊之类的。男子需守所学的那些书籍中所教育的思想,如三纲五常五伦之类的。且古人以男子占统治地位。总之都是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注重含蓄,很注重礼仪与孝道,说话行事不做满,留有三分余地,为他人留面子……很

  • 解读中医理论:中医理论体系的立论依据究竟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中医~中国传统医术,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呢?我国医疗领域的文化瑰宝~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和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主要包括精、气、神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以及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理论内容。《黄帝内经》在两千多年前就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以致于现在的中

  • 明式家具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对明式家具的设计理念的研究明材料研究风格的家具,在材料的选择;简洁的形式,比例适中;科学的结构,榫精度;装饰精美,闻名于世的各种技术,是中国传统家具的一朵奇葩,在世界的中国家具和家具的发展历史一个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古代儒家的形状和结构,道教与明清通俗文化和影响王朝的影响后,无论是在审美观念上还是在

  • 京瓷哲学》第57条 重视伙伴关系的读后感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京瓷是一种瓷,文章介绍了京瓷的历史发展,给出了许多历史考据资料,这是非常难得的,特别是一些资料来自内务府的一些文献。文章的也描述了京瓷的特点,描述中大量使用了拟人的比喻,行文生动,耐人品读。文章最后一段中对京瓷的文化内涵做了点评,并上升到哲学高度,给出了瓷即哲学,哲学即瓷的感慨,耐人寻味。世界是物质

  • 哲学在现实社会中得意义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源泉,代表着人类思维的最高水平,所有具体学科的发展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哲学的王国中。拥有哲学思维的人看问题、想问题能站在宏观角度上,脱离具体问题的形式困扰,化繁为简,直达问题的本质。所以哲学也叫智慧之学~~~大概意思是说,西方哲学的研究主题之前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人与客观世

  •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思维,它和现在倡导的科学思维有什么差别吗?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东方文化源头。以理性文化为思想理念,西方文化是显性文化,显性文化的特点是以直观逻辑思维为思想理念。现代科学是在中西方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可以说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是易学,易学的基础是阴阳理论,既有统一,又有分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互转化,辨证统一。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