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了西方人的那种绝对主义的科学观,也就是西方哲学中那种达尔文式的进步观。任何事情都可能只是一种相对的东西,不存在绝对真理。这点对中国人来说很好理解,因为中国哲学从来就没有主张绝对的正确,一切都在变,即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对西方世界来说,无疑引起了一场思想地震,无怪乎当相对论提出来的时候,西方并没有几个人能理解这么奇怪的理论。
可以说,任何一种理论都是一种哲学观,包括物理学的理论也是。
世界万物是统一和相对的它阐明了世界的客观性
相对论即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哲学存在的本质意义是什么?
如果仅仅从哲学对个人的功用而言,懂哲学的人与不懂哲学的人,在思维方式和思考逻辑方面都有很大区别,简单而言,在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把握上,普通人获得的可能是1-3的程度,而且是在殚精竭虑的情况下,而懂哲学的人,即时思维的结果就直接超越3达到6以上的程度。
当然,至于4和5,是给那些只是对哲学有肤浅了解的人而言。换句话说,就是那些有智慧但尚算不上对哲学登堂入室的人而言。
进一步地,在处理问题上,思考全面与否将决定一个人对事物发展的预判和各种准备的可能,进而也就决定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候处理的效果,尤其是在面对对抗性和灾难性难题的时候的处理能力。相信任何人都知道,若一个普通人处理自己问题出错,怎么错其他人都无所谓,最多看看笑话而已;但若是一个领导人甚至领袖处理问题出错,那造成的恶果就十分严重。这,就是区别。
“我思故我在”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谢邀。
我思,故我在
只承认个体的能动性,却忽略了客观现实的存在影响力。
其实一个人想与不想,都在;
无关思想,只为存在。
“我思故我在”是法国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勒奈笛卡尔的哲学命题。
勒奈笛卡尔(网络图片)
“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可直译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其实不然,这句名言的含义不是由于“我思考,所以我存在”。而是通过思考而意识到了(我的)存在,由“思”而知“在”。意思是: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因为当我怀疑其他时,我无法同时怀疑我本身的思想。
对“我思故我在”哲学命题,还有一种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因为我在思考在怀疑的时候,肯定有一个执行“思考”的“思考者”。这个作为主体的“我”是不容怀疑的。这个我并非广延的肉体的“我”,而是思维者的我。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
“在”(网络图片)
但是,从“我思故我在”这一哲学命题,我们能思辨出它的现实意义:当我使用理性来思考的时候,我才真正获得了存在的价值。理性可破除习惯、迷信以及种种所谓的“已成观念”,让真正的思考渗进自己的人生,那么,我的存在才有真正的意义。
例如,我有一个理想。这个理想是经过大脑思考形成的,是因为我的存在而形成的理想。这个理想是根据客观存在事物内在联系,经过认真地分析思索其可行性等方方面面,理顺了其可操作性,经历了这么一个思考过程而形成的理想。这一理想的存在就是因为“我”的存在,因此得出:“我思故我在”的结论。
虽然,这一哲学命题其实质还是唯心与唯物的论战,存在着“思考”与“思考者”之间的矛盾,有唯心论嫌疑,但是,在客观上还是唯物的哲学思想占主导,具有了辩证认识论的内容,既不唯物也不唯心。
“我思故我在”(网络图片)
总之,“我思故我在”哲学命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懂了它,能使我们认识“思”与“我”并不矛盾,都是客观存在。“思”是经过“我”(客观)中的大脑思考而形成的思想(客观),这是“我思故我在”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