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曰:“易道之大,无所不包。”古人在观察自然,研究天象,将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纳入人的生辰八字,归纳总结出风、寒、署、湿、燥、火、等六种不同的变化,运用天干推算出“五运六气”来判断与防治人体疾病。
“五运六气”即出于《黄帝内经》,这部托名黄帝的古代医书,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医学理论的书籍。书中以天人合一的阴阳五行生克理论,讲究的是阴阳平衡,相生相克,却又相辅相成。其中运用的“五运六气”不但能判断人生疾病,主要还能根据生克制化之原理,来测知什么年时流行哪些疾病,引导人们怎样去预防疾病。这说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所产生的具体影响,所以要提前进行预防。对人体疾病来说,预防与治疗同等重要。
所以历代的中医名家都特别重视《易经》的研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医易同源”。其中的哲理即易理是相通的。
《易经》与中医之间有什么关系?
大家好!我是明德易经。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易经》与中医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讲应该是:体与用、道与器的关系。下面从《易经》和中医的基础理论方面做一些论证。
《易经》的三大基础理论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哲学著作,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为中华文明之根。
其核心的三大基础理论如下:
1、阴阳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存在于阴阳两个面,既对立又统一。
2、五行生克学说:将宇宙间万事万物归类于木、火、土、金、水五类,他们之间相互生扶相互制约。
3、天人合一:人和宇宙信息能量之间,相互沟通交流,互补协调平衡。
中医的三大基础理论
中医的哲学基础便是《易经》。它是《易经》哲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也是数千年来,应用《易经》原理面向社会大众普惠最广、功效最大、影响最深的一项社会实践。中医可谓功德无量!
其核心的三大基础理论如下:
1、气一元论:《河洛原理》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中国古代哲学用气一元论的概念,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本原,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和整体观。
2、藏象经络学说:以五脏为中心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经络、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经络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
3、辩证论治理论: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然后依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论证,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通过上面《易经》和中医的三大基础理论比较,大家应该很容易就看明白了它们之间的互为体用、相互促进的根深蒂固的内在联系。
《易经》和中医在数千年的社会文化交流和实践中体用兼修、道器并用,促进和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昌盛不衰、绵延不绝,实为我中华民族文化之幸!
您支持我的观点吗?请在评论区留言,欢迎大家真诚交流!
黄帝内经的致命缺陷是什么?
黄帝内经的致命缺陷是没有传承中华民族之心的人看不懂,而且也不想看,更不会去研究发掘她为国为民的身体健康做贡献,因为激素吃多了,心情澎湃亢奋,痴迷西方科学,对中华民族传承文明中医经典书籍(黄帝内经)等,指手画脚来证明自已是科学达人,
你走路撞到了树上,于是对树有了感观上的认识和撞头的经验。
你把对树的感观上认识和撞头的经验写在日记本上,请问,你日记本所记有什么致命缺陷?
《黄帝内经》如同你的日记,仅仅是“黄帝时代”古人对自然和生命现象的一些粗浅的丶感观性认识和经验的记录而已。
它需后辈一代一代去“续写”,要你去再认识丶深入认识和更多经验积累去“续写”,并由浅入深丶由粗入精丶由点到线丶由线到面,由平面到立体更深层次丶更全面地认识。
后辈之“华佗”丶“张仲景”丶“吴又可”等都是续写之人。他们都突破了“黄帝时代”之人的认识局限,“华佗”留下了“五禽戏”丶“张仲景”留下了《伤寒论》丶“吴又可”留下了《温病论》,他们都对自然生命的认识都有拓展,并未停留在“《黄帝内经》”认知之上。
你怎么就只订着《黄帝内经》不放呢?难道里面真有啥“癸花宝典”丶“吸星大法”丶“九阴真经”丶“九阳神功”不成?
你应该向“华佗”丶“张仲景”丶“吴又可”一样,面对自然和生命去发现未被揭开的自然和生命的秘密,去续写“中医药学”的传奇。
如果没这能耐和智力,就好生向他人学习,无伦是东方丶西方丶南方和北方,只要他是值得你学习丶有益于你的,就值得你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