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水的哲学,你知道多少

水的哲学,你知道多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820 更新时间:2024/1/24 1:24:54

《易经》是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易者变也,易经主旨是万物皆变。水变化多端:水无定形,随境而适;水有三态,常温为水,低温结冰,高温化汽,云雨雾露霜雪雹皆水之不同形式。水无处不在:土壤中含水,岩石中有结晶水,植物从根到叶皆含水,动物从头到脚皆含水,人体含水量高达60%以上。无处不在的水千变万化,我们的祖先可能首先从水的变化中悟出万物皆变,成为千古不易之哲理。

水的形态千变万化,其结构却非常简单。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是自然界最简单的化合物之一。这阐明一条重要的哲理:宇宙万物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复杂源出于简单。古今中外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均深谙此理。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爱因斯坦说:“更简单的理论,涵盖更多不同内容,具有更广阔的应用,这才是更令人信服的理论。”皆此之谓也。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师从善动之水可以益智,我完全认同“智者乐水”和“智者动”。“仁者乐山”和“仁者静”也有道理,仁者屹立如山,虽蒙难遭劫而不改初衷,仁者乐山,良有以也。我认为,仁者也应乐水。海纳百川,水与仁者均具有包容性。此其一。孔子曰:“仁者人也”《中庸》仁者普济众人,水惠及一切生物。每逢大旱,禾苗枯焦,赤地千里,饿殍遍野,一场甘霖普济众生。此其二。或曰:“你只拣好的说,为什么不提水灾及海难?”这正是孔子高明之处,他提倡中庸之道,凡事不可走极端。水适度有益,过多则成灾;正如父母关爱子女有利其健康成长,溺爱则反害之。“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此乃至理,水的哲学岂能例外?回顾生物进化史,从一个共同祖先不断分化出各种物种,水在每个环节都起到关键作用。对生物起源目前尚无定论,陆地起源说、深海起源说、宇宙起源说……众说纷呈,有待验证。但无论种起源离都不开水。水是一切生物所必需,无水则无生物。水孕育出一切生物,此乃至仁大爱。明乎此理,仁者怎能不乐水?在我心目中:仁者智者携手悠游于山水之间,既乐山又乐水,仁智兼备相得益彰。

美国人有一颇有哲理的说法:玻璃杯盛半杯水,另一半空着;看到半杯水的是乐观主义者,看到半杯空的是悲观主义者。一位挚友不同意此说:如看到半杯水者满足现状不求进取,另半杯就永远空着,此人就是消极主义者;如看到半杯空者感到尚有余地,设法寻找水源注满那空着的半杯,此人就是积极主义者。两种说法各有所据,何者更深刻?读者可自行判别。

水性至柔,但柔能克刚,“水滴石穿”即为明证。这也是水的一条重要哲理。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一般解读为:孔子临川,有感于光阴如逝水,应珍惜寸阴。我认为还可有另解:万物如逝水,皆流皆变,与《易经》万物皆变前后辉映。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魏徵引用此典告诫唐太宗:“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谏太宗十思疏》我认为可作更宽广理解:水性易变,须因势利导,以趋利避害。

庄子》记濠梁之辩。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这是涉及认识论及逻辑思辨之重要哲理。濠梁辩之对象中,乐水之游鱼是主角,水是不可或缺之配角,将此辩附于水的哲理顺理成章。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易经》与中医之间有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易经》曰:“易道之大,无所不包。”古人在观察自然,研究天象,将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纳入人的生辰八字,归纳总结出风、寒、署、湿、燥、火、等六种不同的变化,运用天干推算出“五运六气”来判断与防治人体疾病。“五运六气”即出于《黄帝内经》,这部托名黄帝的古代医书,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医学理论的书籍。书中

  • 老子哲学对中国古代哲学的重大贡献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法家,从老子那里获得启发!儒家,孔子更不用说了!他提出的,无为,清净,居下,以柔克刚!对宇宙本源的探索!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无相生!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也对后面大乘佛法传入我国做了重要的铺垫!崇尚生产技术的哲学思想《天工开物》一书在我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人们誉为古代的“技术百科全书

  • 哲学派别的划分的标准及其基本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定义】:所谓的哲学,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点point”,即观点、论点、出发点、立足点、……【定义】:所谓的逻辑,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关系relation”,按自身循环分类的“一分为二”方法就是R(,)=∈∪∪这里,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哲学?根据上面的【定义】,哲学是“点point”,即观点、论

  • 心学为什么标志传统儒学信仰的理论体系的完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宋代的大儒朱熹认为儒家的道统是自“尧、舜、孔子、孟子”一脉相承的。到了孟子道统中断了。过了一千年,才被“二程”重新拾起,重振了儒家的真精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朱熹所认为的“儒家的真精神”并非先秦时期儒学的真精神。而是他本人创立的新的哲学。这就是影响后世数百年的“理学”。“理学”是宋朝时期我国哲学家在儒

  • 你对国学儒释道的个人初始感悟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我认为儒释道都是哲学,大道至简,古人没有人用哲学这个词,但从易经开始就注重研究的哲学。苏格拉底说过希望统治者为哲学家,而实际孔子讲过希望圣人为统治者。儒释道为哲学三个方面,如儒偏重于道德,道和释偏重于人的内心,向外人与自然,世界关系,境界更大。但三者都希望人过上美好的生活,而美的生活是什么,个人以为

  • 论述中国古代小说情节艺术的主要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一、言简义丰,意境优美,富有神韵小说家们重视丰富的语言积累,尽力挖掘群众语言的丰厚资源,在二者之中寻找最佳的切合点,力求大语言的表现力,做到炼字炼句,语言生动传神,意味深长。二、雅俗有致,摇曳生姿,趣味盎然我国的古代小说对语言的运用,大体上可以看出,一是文言小说渐趋白话话、通俗化。二是白话小说渐趋文

  • 哲学的意义价值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了西方人的那种绝对主义的科学观,也就是西方哲学中那种达尔文式的进步观。任何事情都可能只是一种相对的东西,不存在绝对真理。这点对中国人来说很好理解,因为中国哲学从来就没有主张绝对的正确,一切都在变,即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对西方世界来说,无疑引起了一场思想地震,无怪乎当

  • “物极必反是事物变化的普遍原理”,此言正确吗?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首先来看物极必反的含义:在这里,“极”是顶点,“反”是向反面转化,因此,物极必反就是说,当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网上查了查,说最早出自《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以及《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其后,老庄及以后诸子对此多有承述。到了北宋,程颐不但明确使用了物极必反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还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废诸子博士官,设五经博士官这一史实,其本质是为安定巩固国家政权所采用的治国学派的措施。这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案,有利于当时国家的政权巩固,中央集权的加强,儒家思想对封建时代来讲就是先进文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家”的建议确实有

  • 传统文化经典可谓汗牛充栋,总结来说,当代人阅读经典的意义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题主!您提的这个问题我特别喜欢!英国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非常全面地概括了读经典的意义!传统经典可谓汗牛充栋,那么阅读重视经典,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又有哪些意义呢?一是增慧启智。读经典可以使人增长见识,启迪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