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思想家孔丘、墨翟、孟轲、荀况等,都从各自的哲学观、政治观、道德观、人性论、认识论等方面出发,论述过教育问题。在欧洲,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也都用自己的哲学观点论述过教育问题。但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教育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一些学者认为,直到17世纪时,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一书问世,才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最早的教育学讲座,仍然大都由哲学家开设,如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曾于1776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开设过教育学讲座。随着教育科学的继续发展,教育学又与哲学相结合,才形成为教育哲学这一学科。1848年,德国哲学家J.K.F.罗森克兰茨著的《教育学体系》出版,后经美国人A.C.布雷克特译为英文,名为《教育哲学》。一般认为,这是教育哲学一词的由来。后来有许多哲学家和教育家编著教育哲学,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美国教育家J.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该书副题为《教育哲学引论》。
道家思想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对吗
道家思想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扩展:道家哲学(主要是庄子哲学)内在地具备“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艺术精神的脉络,以及通向自然山水的理论逻辑,所以道家思想对包括士人园林在内的中国山水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魏晋时期,道家思想以玄学的面目实现了山水审美意识的自觉,并进而促成园林艺术的变革,奠定了其后一千多年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特点。道家思想与园林艺术精神的共契,主要包括崇尚“自然”和追求“意境”两方面。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