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什么是中庸?是和稀泥吗?

什么是中庸?是和稀泥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577 更新时间:2024/1/24 22:06:27

我个人认为,从方法论来看,中庸就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灵活性”不能损害“原则性”;而“和稀泥”是不管“原则性”,一味“灵活”。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一、中庸强调“原则性”,“和稀泥”没有原则

中庸之道,本意是待人接物不过分也无不及,后引申的意思是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不偏不倚”代表的是公正、客观、原则,上至国家大事、中至各种政策、下至日常处事,都有“原则”,触及原则的必须坚守“原则”和“底线”。

古人说:“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吕氏春秋自知》)意思是说,若想知道平直与否,就必须借助水准墨线;若想知道方圆与否,就必须借助圆规矩尺。它表明立规矩存准绳的目的和重要性。比如儒学以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为基本特征,每个人怎么对待它,都有各自的原则,而不能“和稀泥”。

中庸“忠”的原则是不能背叛的。“苏武牧羊”的典故,说的就是坚持原则。苏武在天汉元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苏武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下,不畏强权,宁愿受苦寒十九年,捍卫的是民族气节和汉朝的尊严,在忠于国家和民族上,一点也不能让步。

中庸“诚”的原则是不能背叛的。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与人相处感情深厚,靠的就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古有“曾子不食言杀猪守信”、“皇甫绩守信求责”、“季布一诺千金”的典故,都是在传递诚信的做人原则。

中庸“义”的原则是不能背叛的。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中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人数不胜数,文天祥一生正气、为国赴死,维新变法失败后爱国人士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不就是舍生取义吗!如林则徐所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封建社会,皇帝之位来源于百官跪拜之中。明代内阁首辅申时行就被后人评价申为“首鼠两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和稀泥”高手。这样的调节各种以及和事佬角色注定了他在位期间难成大业。

二、中庸强调“灵活性”,这是中华“和谐”文化,“和稀泥”只有“圆滑”

和谐文化与中庸灵活性有很大的关联性。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古人说:“知欲圆,而行欲方。”(《淮南子主术训》)。

表明,智谋是灵活变通的,而行为必须方正不苟。人生于世,处世的智慧可以圆通、灵活一些。而做事必须恪守原则,不做违背道义、触犯礼法的事情。这是为人处世的方圆智慧。古人还说:“礼有经,亦有权。”(《晋书志第十》),意思是说,礼节要有常规的,也要有变通的时候。

“礼”的作用是在于中和,也就是和平,人与人的相处,社会的秩序与国家的治安,都需以“礼”来实现“和为贵”。人学会中和才能不走极端,才能走向成功,但是怎么学会中和呢?孔子说:聪明睿智,用愚笨来调节;功盖天下,用退让来调节;威猛无比,用怯弱来调节;富甲四海,用谦恭来调节。这就是损抑过分,达到适中状态的方法;古人推崇恭、慎、勇、直的为人处世美德,但同时必须用礼字来中和才算得上完美,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为了使个人品德修养要遵循中庸之道,即追求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行为标准和完美目标,孔子还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这是中庸的艺术。

中庸思想主张和而不同,维护矛盾的同一性,追求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指导思想要求协调处理个人与群体,家庭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等各种关系,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整个社会关系的稳定为最高目标,这是和谐文化的基础。

中庸的处世方法,即在遵循社会法治与道德基础之上,在不违反各人根本原则的前提下,像一道润滑剂,把人与人之间因凌角的摩擦而可能产生的矛盾及时化解。其宽广的胸襟和“大智若愚”的智慧,能让人们在莫测的世事沧桑面前处变不惊。

历史上中庸灵活性智慧的运用,不乏许多仁人志士,但做好一定掌握得有分寸。在南怀瑾先生看来,冯道做到了极致。冯道曾事四姓,相六帝,在时事变乱的八十余年中,就像不倒翁一样始终不倒。论品格,清廉、严肃、淳厚、宽宏,无懈可击,论才识,深谙中庸处世之道,深浅有度,中正平和,大智若愚。冯道有诗云:“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最后这里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我们做事尤其是比较难的事,若按照中庸的要求和原则去实践灵活性,和谐就距离我们不远了,而和谐能够双赢、多赢。

三、中庸大事讲“原则”,小事讲“灵活”,“和稀泥”不分大小只讲“灵活”

何为大事小事?关系全局利益的是大事,关系真、善、美的是大事,关系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是大事。

大事比如李世民刚即位不久,突厥打到长安,形势万分危急。李世民一边部署防御,一边单骑与突厥可汗对话,让可汗退兵,长安府库财宝钱粮随意搬这里,退兵不割地是大事,是原则;钱粮虽重要,但送走了再挣,这就是小事。是大事讲原则,小事讲灵活,且两者相结合的典范。

关羽既得罪曹魏,又得罪东吴,结果兵败麦城,是只讲原则不讲灵活的典型。

曾国藩和左宗棠一生的交往就是过于偏狭,“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虽然为湖南同乡,且曾国藩对左宗棠有推荐之恩,但两人在皇上身边成为权倾朝野的重臣后,却反目为仇,水火不容,把精力耗费在一场硝烟四起却没有赢家的战争中。实事求是讲,二人交恶乃性格偏向所致,但为公不为私。这算是大事讲原则,但在两人相处的事上却不讲灵活。

东方朔一生都奉行“大隐隐于朝”,过于明哲保身,装疯卖傻,而忽视了个人的名节。薛宝钗也是过于明哲保身且冷漠自私,不受欢迎。被凤姐评说为“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人,落得一生孤独,这都是小事不讲灵活。

秦桧一味求和,不惜杀害岳飞,是只讲灵活不讲原则的典型。

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灵活”,即做到外圆内方,确实很不容易。外圆要圆如老子所说的“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纳”,内方要方如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做到内在自觉与外在约束的统一。于此才有高尚的品德和气节,有智慧的人生,这是至德至美的境界。

古人对过犹不及有深刻的认识,认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认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认为“满招损,谦受益。”……

识时务者,在乎为俊杰。古语说:“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圆,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即是说,处在太平盛世,待人接物应严正刚直,处在天下纷争的乱世,待人接物应随机应变、圆滑老练,处在国家行将衰亡的末世,待人接物要方圆并济、交相使用;对待善良的人,态度应当宽厚,对待邪恶的人,态度应当严厉,对待一般平民百姓,态度应当宽厚和严厉并用。

韩非子说:“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是在说,世道不同了,事物改变了,处世行事的方法也有相应变化。黄炎培先生的座右铭是:“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比守信,行必踏实;事闲无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保持中庸、不走极端、深浅有度、恰如其分,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过于锋芒毕露往往为世俗所不容,过于委曲求全又被视为软弱,只有外圆内方、刚柔相济,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周旋有术,游刃有余。

国人历来主张“道不虚谈,学求实效”。中庸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需要后人在的新时代下学思践悟。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只有追求中庸的至德,才能形成向善向上的力量,才有文化自信,也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中庸的至上道德,能让我们敢于担当,敢于亮剑,保持风骨、气节、操守、胆魂;中庸的智慧,能让我们处世立身,行稳致远。

和稀泥,无论是作为一种立场还是观点方法,它都因无文化之根,像浮萍一样漫无目的地漂泊,让我们很难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甚至于问题会越“和”越多,越聚越大。而中庸,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却能发挥德治的作用,并能成为一种文化扎根于我们的思想和灵魂中,让我们行稳致远。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一切存在即是中庸,合天地之理。反之不存在也是中庸,也是合理,合人文之理把它推翻了,兴王败寇。看似矛盾,不矛盾,都有它的合理性。合理是真正的中庸。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什么是‘折中法则’,什么又是‘中庸之道’,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相同的是都有一个中,而区不同的是中庸之道属于主观上是主动行为,折中属于客观上的被动行为。中庸之道是孔夫子儒家传统学说,讲究的是过犹不及,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中庸属于主观上的主动行为。折中属于圆

  • 为什么人死以后会有头七的说法,古代依据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古代头七是有一定依据的。头七怎么定义?百度说的很清楚:头七,是一种中国丧殡习俗。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必须回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睡不着也应该要躲入被窝;如果让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为

  • 中国哲学一词的来源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十九世纪末,日本学者西周将希腊文philosophia译成汉文“哲学”。黄遵宪又将哲学一词转介到中国。中国清代以前的文化典籍中并无哲学一词,只有“哲”这个词,“哲”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明智”、“明理”、“明道”,“明”是动词,明智、明理、明道是动词“明”的使动用法,明智、明理或明道是使被遮蔽的智、

  • 什么是哲学,求解?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哲学是人类认识的结晶,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包含了人们

  • 关于古希腊哲学的几个时期的问题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古希腊哲学应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自然派哲学家”时期,也称“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时期第二个是苏格拉底时期第三个是柏拉图时期第四个是亚里士多德时期我是参照:弗朗西斯麦克唐纳康福德写的《苏格拉底前后》,现在也普遍采用这种分法我认为重建时期怎么可以并入智者时期中呢?应该是因为苏格拉底和智者派相处的年

  • 高中时期学的哲学都是什么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肯定不可能啊!!!哲学按大类来分包括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高中所学习的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当中的部分内容而已。而且这部分内容带有很浓的中国色彩,及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个人认为:ABCDEA:证明了自然界多样的物质形态是由最基本的元素组成的B:证明了元素与元素间既有对立性又

  • 古人送殡时要让长子摔瓦盆,并一直沿用至今,背后有何寓意?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据史料记载,摔瓦盆源于2300年前的周未。庄子″见田氏已死,解将下来,…把瓦盆为乐器,鼓之成韵,倚棺而作歌:…敲碎瓦盆不再鼓,伊是何人我是谁!…庄生歌罢,又吟诗四句…。大笑一声,将瓦盆打碎。…庄生遨游四方,终身不娶。或云遇老子于函谷关,相随而去,已得大道成仙矣。诗云:…请看庄生鼓盆事,逍遥无碍是吾师

  • 儒家思想主张的是什么?道家思想主张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在历史上,儒道两家各行其道,各立风标,代表着各自的治世准则,为人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主张,克己复礼,忠孝节义,忠君,孝悌,君仁,民顺,天下大平。而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虚极静笃,自然而然,念止息停,无为而为。自古以来,儒道两家无时不在两种理念,两种观点,两种治世之道,两种民风教化之间

  • 有些孔庙里的房梁是怎么扣稳的,为什么几百年了还能保持这么坚固?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这还是得益于我国几千年以来的房屋榫卯结构模式;我们都知道,几千年以来,中国的建筑结构基本上是以木质结构为主要的。这早在史前河姆渡时期就已经产生了,而且那个时候就已经产生了榫卯结构。我国木构建筑的承重部分主要是柱、梁、额枋、蜀柱、驼峰托脚、叉手、替木、襻间、阳马、椽等,简称为大木作。它们在承重的同时又

  • 请推荐几本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的书,谢谢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思想的主要有:《诗》《书》《礼》《易》《春秋》《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道家思想的有老子(即老聃)、庄子(即庄周)、列子(即列御寇)等的著作。法家思想的有韩非子等的著作。纵横家思想有苏秦、张仪等的著作。兵家思想有孙武的《孙子兵法》、孙膑的《孙膑兵法》等。.①文化传承应“取其精华、去其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