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头七是有一定依据的。
头七怎么定义?
百度说的很清楚:头七,是一种中国丧殡习俗。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必须回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睡不着也应该要躲入被窝;如果让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为什么搞头七,主要这几个因素:
第一,古代葬礼的问题。
古人和现代不同,很多时候是需要停灵的,也就是暂时不入土安葬。
停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老蒋、小蒋就在停灵,因为他们遗愿都是回大陆安葬。
比如古代葬礼是大事,如果人是突然死亡,还要涉及寻找棺木、坟地、安排仪式等复杂问题,均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搞定的。
另外,葬礼是要花钱,有些人生活拮据,生活费尚且难以维持,很难拿出葬礼的费用,还要东挪西借。
而中国古代汉人不像穆斯林一样,强调迅速安葬,可以过一段时间再肮脏。
那么,问题就来了。
亲友们什么时候来表达哀悼?
显然胡乱定时间是不好的,还是敢在头七之类的固定时间比较好。
在古代,这都有约定的时间,也包括头七:头七在家设灵牌,焚香明烛,供献酒肴祭奠,下余六七都到坟地化纸钱。一般以一、三、五等单七祭礼较隆重,亲友皆至,孝子要哭灵;二、四、六等双七,亲友不来。孝子只烧纸、不哭灵,称为“空七”。尤以“三七”和“末七”最重要,每逢这两个“七”日,亲友都要到坟上烧纸祭奠,孝子也要大哭一场。在五七或第六七忌日,其家属请僧侣或道士做法事超度,遍请亲友前来参祭。“末七”又称“尽七”,丧家大都要诵经礼忏,亲友也要送冥币、香、纸、大蜡、金银斗等祭奠。
第二,防止假死现象。
古代医学比较差劲,一些常见的假死有可能会被当作真的死亡。
法医学上,假死真生它是指某些人的生命特征(呼吸、心搏、血压、脉搏等)极其微弱,处于似乎已经死亡,其实还活着的状态。
这种其实也不罕见。
比如一些老人重病期间,由于脑血液缺氧,经常出现假死情况。
法医学上认为:假死者很难从外表上与真死者区别开来。而假死者经及时抢救,则复苏的可能性极大,若缓缓行事,延误时机,那么就易“弄假成真”,使假死者失去再生的可能。
今天医学有很多检查假死的方法,包括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还是比较容易查出来的。
但古代医学差,一般也就是查脉搏、看呼吸、听心跳。
而假死的时候,心跳、脉搏都可能很微弱,呼吸也会很长一段中断,或者若有若无。
所以头七一般是不安葬的,也就是防止假死情况。万一急着埋了,假死就变成真死了。
因为古代一般不火化,而且棺木有时候还要迁移,需要开馆。可能是偶尔开馆后发现所谓的死人有挣扎痕迹,才知道他们当时并没有死,只是假死。
有人说,《西游记》中唐太宗李世民游地府,其实就是李世民曾经的一次假死。
第三,便于家人和亲友过心理关。
其实葬礼仪式都是给活人看的,而不是死人。
一般人的直系亲人死了以后,都会非常悲痛,甚至会精神异常,要好几天才能缓过来。
而头七其实就是给家人一段时间,过心理关,接受亲人已经去世的噩耗。
如果死了就立即办葬礼安葬,恐怕很多亲友会接受不了,甚至哭晕哭死在葬礼现场也是可能的。
依据的是一种愿望:活着的人希望死了的人没死,逢七祭祀(扫)即是祈祷死者能够被活人唤醒,快快还阳之意。
大概在中原及东北民间,人死后,都有一种逢七祭祀(扫)之规矩。民间丧葬后的祭祀以七天为一期,逢七必祭,祭够七七四十九天为终结。这是古规,而现代人普遍都是祭够五七便结束而摘孝了。
头七之祭,为始祭,多为儿女之祭,二祭多为儿孙之祭,三祭女儿不上坟,四祭为儿女及族人晚辈上坟,五祭为全族人的晚辈都上坟祭祀,祭祀后要吃合族除孝饭。
逢七之祭,人数只能一次多一次,而不能一次减少一次,回回只能添人而不可去人。去人少人是种忌讳,是不吉之象。
人死后,儿女前三天天天上午上坟扫墓添土,用扫帚正扫三圈,倒扫三圈,然后再用勺子盛汤水浇典,由长子长女先开始然后依次序往下排。也是正三圈倒三圈的浇典。而后再拿锹锨添土,把坟添圆展高大为止,而后烧纸结束。连续三天如是,是为三天圆坟。圆坟后就是逢七祭了。
逢七祭,头七之祭,按古人之意,即为始七招魂还阳之说。祭祀时儿女尽管没这么说,但其意即为祈祷逝者的还魂之愿望,是为一阳来复也。祭于来复之期,即为古者招魂之意。以生者之精神召死者之灵魂。至七七四十九日不复阳者则不复矣,生者乃无可如何也。既不复阳,便不再祭七,是为七祭终结。(或是五七而终结)。五七或七七祭祀终结的末七之祭,因为是终祭,儿女们在这个祭日上,会把逝者生时或死时拥有用过的一切东西(除床外,床可挪动而不可扔掉。)如衣服破被,鞋袜及日用品等都会送到坟上焚之。以示终结之象。而后便是宅院,聚宝盒,摇钱树,日用品,佣人,门卫等(这一切尽为纸扎纸糊)摆放正位上而用柴火焚烧之,至此,便为逢七终结之祭了,这就是古人祭七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