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日本学者西周将希腊文philosophia译成汉文“哲学”。黄遵宪又将哲学一词转介到中国。中国清代以前的文化典籍中并无哲学一词,只有“哲”这个词,“哲”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明智”、“明理”、“明道”,“明”是动词,明智、明理、明道是动词“明”的使动用法,明智、明理或明道是使被遮蔽的智、理和道显明出来的意思,与philosophia(爱智慧、追求智慧、追求本真)的语义相贴近。“学”有系统化、理论化的含义。哲与学两个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词语使用,具有使被遮蔽的理和道以系统化、理论化的形式显明出来的含意。
求中国伦理学的发展史
希腊罗马伦理学早期阶段:毕达格拉派苏格拉底派中期阶段:苏格拉底派亚里斯多德派晚期阶段:亚里斯多德派基督教神学兴起中世纪基督教伦理学前期阶段: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相应于教父哲学中期阶段:以阿奎那位代表,相应于经院哲学后期阶段:以培根、司各脱等人为代表,相应于异端哲学文艺复兴时期伦理学第一部分:人文主义的伦理思想,以瓦拉、蒙田等人为代表第二部分:宗教改革的伦理思想,以加尔文为代表第三部分:政治的伦理学,以马基雅维利等人为代表近代伦理学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休谟等17-18世纪,欧陆理性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斯宾诺莎等18世纪,法国启蒙派伦理学,代表人物:伏尔泰等18-19世纪,德国学院派伦理学,代表人物:康德,黑格尔等18-19世纪,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边沁,西基维克等19世纪,英国进化论伦理学,代表人物:史宾塞,赫胥黎等19世纪后期,德国新康德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李凯儿等19世纪后期,新黑格尔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格林等过渡时期伦理学非理性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克尔凯郭儿,叔本华,尼采等现代伦理学分析伦理学(又称:元伦理学),代表人物:摩尔现象伦理学,代表人物:胡塞尔实用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杜威情感主义伦理学存在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海德格尔,沙特等精神分析伦理学,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等人格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霍金等新托马斯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马里坦等新正教派伦理学,代表人物:巴尔特等语言分析伦理学,代表人物:图尔敏等道德发生伦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等人本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等新行为主义心理伦理学,代表人物:斯金纳
自然界与人体的五行属性归类举例
中医理论中最根本的最精髓的在于古人天人合一的人天观、人生观和哲学观。五行理论从根本上说其遵循的也是天人合一的理论。这种天人合一的理论其中之一就表现在古人依据四时调养身心的原理,这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有很好的表述。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阂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这里就是告诉人们四季养生中日常生活起居的一些法则。大体是这样的,春天要晚睡早起,注意使心情顺畅,不要给自己加上太多的束缚,包括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春天容易烦躁发怒,要注意疏导情绪,而不是压抑,因为春天草长莺飞,大自然的气息是生发的,身体也要与自然的气息相协调,如果不这样,违反了这些规则,容易伤害到肝脏,夏天就会生病。
夏天要晚睡早起,心情要保持愉悦不要轻易激动和恼怒,着装方面要注意使身体排汗通畅,要经常进行户外活动,不要怕热而懒动。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则,到了冬天就会生病。
秋天应该早睡早起,心情要经常保持平静,不要有太多的思虑,不要使心神散乱,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则,到了冬天容易腹泻。
冬天应该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到太阳出来之后再起床,这是为了回避早晨的寒气侵袭,要注意身体的保暖,不要把皮肤过多地暴露在寒冷的外边,心情也要经常保持平和安定。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则,到了春天就会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