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是都有一个中,而区不同的是中庸之道属于主观上是主动行为,折中属于客观上的被动行为。
中庸之道是孔夫子儒家传统学说,讲究的是过犹不及,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中庸属于主观上的主动行为。
折中属于圆滑的处事方法,折中是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法,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把一事物的许多属性不加区别地东抽一点,西抽一点,作完全偶然的机械的拼凑,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讲究的是中和对立的两种观点,属于客观上的被动行为。
两者在本质属性和行为属性有明显的区别。
折中是一种处理事情的方式,比如在集市上买东西,你要价三元,我出价一元,最后大家以两元成交。这就叫折中方案,我们在处理很多问题时常常用的一种方法。
而"中庸之道"是一种哲学思想,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实际上"中庸"的意思是"中和",并非庸庸碌碌的缩写。《礼记中庸》原书是:"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准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喜怒哀乐没有发作,就称为"中",而各种情绪表现的恰到好处,就称之为"和"。"中"是天下行事之根本,"和"是天下归顺道德之途,能将"中和"做到完美的程度,天地都会赋予他应得之位,万物都会欣欣向荣。
几千年来儒家的中庸思想曾受到非议,其实关键就是错用了一个"庸"字,有些人甚至连原书看都不看,只听到这个"庸"字就认为是碌碌无为的意思,便大加批驳,其不知"中和"是一种完美的修养境界。
关于”平衡”的认识,儒家”中庸说”,”道家“阴阳说”,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中国的众家学说,归根结底一个字,那就是“易”。
何为“易”?
从造字来说,上日下月,就称之为“易”。
把他分为两个字,就是阴阳。
既然事物都存在阴阳两种属性,那么事物的发展就有个协调的过程,协调的结果就会使人们得到更好的生活,这就产生了辅助阴阳发挥平衡作用的中庸。
周公为满足人们的需要,满足当时的人们穿好的衣服(穿美服),听好听的音乐的需求(听美乐),制礼造乐,所以利用主张阴阳的道家和主张中庸的儒家为力量统治社会,这就形成了儒教的主体框架。
为了保持阴阳的平衡,首先要预防内部的不均衡,这就产生了类似于现代警察的武士阶层,他们的理论基础构成了墨家,他们的格言就是“兼爱”、“非攻”,就是通俗说的,拿着警棒还在喊“有话好好说,有话好好说”,其实隐含的意思是,你不好好说,我就给你一棒。
为了维持阴阳的平衡,还要预防外力的干涉,这就形成了对抗外力的军队,他们的理论基础构成了兵家,他们的格言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隐含的意思就是,你如果不听话,我就给你来上一刀,砍死了可不怨我。
在兵家中又有一个非暴力流派,叫做纵横家,他们存在的使命仍然是维持阴阳平衡,使现有物质得到保全,表面上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其基础则仍然是暴力为保障。
套用一句《道德经》的话,叫做“道生“易”(一指帝王),“易”生“阴阳”(二指主持祭祀的道家),“阴阳”生“中庸之道”(三指主持政务的儒家),“中庸之道”生“兼爱非攻”及“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主体的“诸子百家”(三指万物,就是指负责保障的警察和军队,“诸子百家”理论)。
而各行各业理论的核心,就是以阴阳平衡,也即中庸之道为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