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972 更新时间:2024/1/10 21:16:23

1、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1)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灭除自己的私欲,这样就一引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依附。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体现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中华传统美德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荀子则强调“仁者自爱”。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古人主张“和为贵”,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友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和平共处。在人际相处上,中国人历来主张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在民族关系上,中华各民族互相交融、和衷共济,建设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在对外关系上,中华民族倡导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推崇仁爱、崇尚和谐、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谦敬既是个人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如孟子所说,“恭敬之心,礼之端也”。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也是人的一盘身之本。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左传》中也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中国传统道德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提醒人们不骄不矜,戒骄戒躁。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孔子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民无信不立”。荀子则进一步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使信不仅成为朋友伦理、交际伦理的规范,而且扩至一切伦理关系皆应以诚信为本。“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人思诚,信以行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诚信之德在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

(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强调,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有道德。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根本点就在于人能够“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即能本着“仁义”行事。荀子也说,人之所以能够保持群体性特征,归根结底是由于人能够遵守礼仪,否则人就会由于争斗而发生祸乱,祸乱发生就会造成人与人的彼此分离而变得弱小,就不能胜物。总之,中华传统美德始终强调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弘扬彰显人的道德精神,以崇高的道德境界来激发人的道德主体性。

(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认为“仁”这种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对人们来说,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人们应当“吾日三省吾身”。荀子认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注重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说,这是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美德的作用分不开的。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国学经典《大学》的主要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大学概括为以下内容:1、三纲八目的追求2、弘扬光明的品德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4、找准自己的位置5、凡事抓住根本6、获得知识的途径7、不要自欺欺人8、修身先正心9、齐家先修身10、治国先齐家11、平天下先治国朱熹曾概括为“三纲领”与“八条目”。所谓“三纲领”就是《大学》开首所讲的“大学之道,在明

  • 对中国传统造物哲学的认识及其在现代设计中如何应用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体用合一的原则。(我试《老子》第一章谈“对中国传统造物哲学的认识及其在现代设计中如何应用”)“中国传统造物哲学的认识”可以应用在现代设计中,也不可应用在现代设计中这个就叫做“传统造物”也就象现代设计这个名称一样有能够指称现代的设计与不一定是现代的设计的区别,所以常叫现代设计。而“对中国传统造物哲学的

  • 古代哲学家关于天人关系的言论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董仲舒(前179~前104,一说约前194~前114),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汉族,汉广川郡(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人。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

  • 进化论与智慧设计的对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其实智慧设计论之所以看起来有道理,就是因为它在人类目前尚不能探究生命最初起源的时候提出了能够解释生命的假设,那既然是一种假设,无论是有无证据支持,只要能自圆其说,那么就不能否认它的价值。同样作为假说的进化论,之所以在当今能够成为“金科玉律”,正是因为有无数的证据对其进行支持,而这些证据让我深信进化论

  • 中国古代哲学怎么解释时间和空间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哲学大都认为宇宙空间是“天圆地方”,一而不二(董仲舒),一样东西不能占有两个空间。时间上都以当时为起点,向前延伸至无限的亘古,向后延绵至无穷的未来。换句话说,时间是直线型的(唯有释迦认为时间是轮回的、循环的)。而且,时间和空间同时并存,是不可分割,不可互相转换的。只有禅宗认为,时即是空,空即

  • 关于古代哲学与绘画的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古人喜欢面对身边的自然景物感悟到做人的道理,便形成了诸如“上善若水”之类的哲学思想。这是一种精神的物化方式。绘画艺术的价值体现也是如此,之所以有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气韵生动”“传神写照”的绘画境界。如果绘画作品不是画家个人的精神思想的物化,而只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麻木复制,这种绘画作品就没有了艺

  • 天人相应,顺乎自然”是中国的传统养生的指导思想,试问你对该思想如何理解?O(∩_∩)O~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养生学的指导思想。人体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与外界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生命的源泉。《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说明人是禀天

  • 现代哲学与科学的矛盾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哎呀!好深奥的问题,消耗了脑细胞是没地方补充了。先热热话题吧。话说释迦牟尼佛和地藏王菩萨,在不可知数量之前世,曾是一对师兄弟,一起开始了修行。佛发誓愿说,我要先成佛然后度众生成佛。而菩萨发誓愿说,我要先度众生成佛而后自己成佛。显然,佛和菩萨选择了不同的修行道路。故,如今释迦摩尼佛早已成佛度众生

  •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与特点及其形成的背景?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1.B(“山水画的出现的前提包括非拟人的自然哲学,在古希腊的地中海地区,洛克利歇斯的《神圣的自然》就是这一哲学的最基本的文字表述。”注意原文“包括”一词,说明“非拟人的自然哲学”是山水画出现的前提之一。本句表述以偏概全。)2.D(A项偷换概念,原文“山水画虽然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但在中国山水画

  • 哲学和思想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1*“思想”作为动词是“有所思有所想”,或“思着想着”,这是“进行时态”;作为名词,“思想”是已然形成的东西,按波普尔的概念,这是“世界3”,是可以作为“他者”的一种存在一种结晶体。2*“哲学”,按照古希腊苏格拉底学派的语言,“爱”“智慧”,这里“爱”是主动的寻求,“爱”的方式特别,那是一种永无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