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现代哲学与科学的矛盾在哪里?

现代哲学与科学的矛盾在哪里?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481 更新时间:2024/1/24 12:30:14

谢邀。

哎呀!好深奥的问题,消耗了脑细胞是没地方补充了。

先热热话题吧。

话说释迦牟尼地藏菩萨,在不可知数量之前世,曾是一对师兄弟,一起开始了修行。佛发誓愿说,我要先成佛然后度众生成佛。而菩萨发誓愿说,我要先度众生成佛而后自己成佛。显然,佛和菩萨选择了不同的修行道路。故,如今释迦摩尼佛早已成佛度众生,而地藏王仍在地狱度众生还未成佛,并宣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佛菩萨大慈大悲大愿的宽广胸怀,绝非我等世俗之人可以想象!

再说浪浪饿狗,就是很久以前了,西方有一个长者名叫神学,他有两个儿子经逆反,大儿子名叫哲学的温雅沉静,小儿子名叫科学的锱铢必较。

神学不胜其烦,就对两个儿子说,我们玩个捉迷藏就是爸爸去哪儿了的游戏吧,儿子们说好啊好啊!于是神学就幻化成一棵通天树并藏起来再也不见了,并留下话说,谁能先找到我,我就再也不会管束他了。

哲学率先爬上通天树,他的性格沉静执著,一门心思顺着树干往上爬,很快就爬到树,但是没有任发现,爸爸去哪儿了?哲学就在树沉思答案,想出了关于通天树的很多道理,有时候也喊科学快点上来,可是科学忙得很,很少搭理他。

而科学呢,他觉得神学绝不会藏在树,一定是躲在枝叶中一个秘密之处。于是他研究每一片树叶每一条树枝,甚至哪里长了新树叶新树枝,他都要回去再重新研究。他剩下的活太多了,干都干不完,一点儿也不爱搭理哲学,觉得哲学太粗心太随意了,肯定找不到神学。

一对兄弟互相腹诽着,就这么过了几千年,谁也没完成爸爸去哪儿了的游戏。说起通天树的细节,科学夸夸其谈,没有比他再清楚的了,可总有新长出来的枝叶打了他的脸,他也至今不清楚通天树到底啥样子!而说起通天树的全貌,哲学志得意满,没有比他更明白的了,可是他没有科学那些丰富的知识,不过他指导科学绕出了好几个迷宫。

到了当代,科学离树近了许多,便再也瞧不起哲学了。可是哲学看的很清楚,在科学经过的路上总是不断长出来一丛又一丛好大的枝叶,依着科学锱铢必较的性子,他恒久也爬上不来的。

兄弟俩汇合不了也不肯一起认输,神学乐得清闲惬意,一口古树茶说到,儿孙自有儿孙福,任他们去吧!

为什么古代人比现代人哲学思考更深刻。现代很难再出“圣人”?

题主说的古代人比现代人哲学思考更深刻,我不知道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现代人哲学思考就比不过古代人呢?至于现代人很难再出“圣人”,那你知道从古到今,几千年的历史,总共才有几个“圣人”,平均下来,几百年才出一个“圣人”,本来就很难,并不是说现代很难。

所以我觉得并不是古代人比现代人哲学思考更深刻了,而是现在进行哲学思考的人可能没有古代人那么多,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现代人哲学思考是在站在古代人的肩膀上的。古代人毕竟是我们的先辈,当时他们迷惑的东西在如今看来,根本不算事,甚至有可能人尽皆知的事情,但是他们的思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就好像他们盖房子,已经将地基什么都打好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他们的基础上继续发挥,所以我们的哲学只会比他们的更深刻。

二是现代大多数觉得思考哲学不如填饱肚子重要。哲学的思考是告诉我们“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要到哪里去?”等等类似的问题,一般都是比较深奥的东西,但是光想这些,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直观上的物质生活,所以与其思考这些,不如去想想多挣些钱吧。

三是现代人获取信息的途径远比古人的途径要广。自从人类信息化革命以来,信息化高速发展,以前在几千里外发生的事情,也许过了好几个月才有可能知道,但是现在,几乎不出门,就可以知晓天下事,有什么疑问,上网搜索就好了,何必费尽心力的去思考呢?久而久之思维就产生了惰性,而古人没有办法,只有通过自己思考去解决,从而造就了百家思想。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与特点及其形成的背景?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1.B(“山水画的出现的前提包括非拟人的自然哲学,在古希腊的地中海地区,洛克利歇斯的《神圣的自然》就是这一哲学的最基本的文字表述。”注意原文“包括”一词,说明“非拟人的自然哲学”是山水画出现的前提之一。本句表述以偏概全。)2.D(A项偷换概念,原文“山水画虽然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但在中国山水画

  • 哲学和思想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1*“思想”作为动词是“有所思有所想”,或“思着想着”,这是“进行时态”;作为名词,“思想”是已然形成的东西,按波普尔的概念,这是“世界3”,是可以作为“他者”的一种存在一种结晶体。2*“哲学”,按照古希腊苏格拉底学派的语言,“爱”“智慧”,这里“爱”是主动的寻求,“爱”的方式特别,那是一种永无休止

  • 简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董仲舒,西汉哲学家,广川(今河北'河北枣强)人。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04年。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他“天人三策”观点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他的“天人三策”,是是答武帝策问“贤良文学之士”的三个对策。从“天人感应”说出发,论证了“王者承天

  • 天人合一是哪一位哲学家的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是道家观点,是有庄子提出的最早由庄子提出“天人一也”:“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

  • 现代人的哲学,或是说八十年代后的哲学,在讨论些什么,与古代的哲学有什么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近代谈的多的无非就是马、列。但是这点我不想多谈。这里我主要想说一下现代哲学,开头就从民国以来,中国大学的哲学系谈起。X党撤退之前,中国仅仅只有清华、北大、南大(南京中央大学)有较为完整的哲学体系。其余如燕京(20世纪初由四所美国及英国基督教教会联合在北京开办的大学之一)、辅仁(辅仁社、北京公教大学、

  • 明董其昌“画家当以古人为师”的复古思想其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明末著名画家、书法家、艺术理论家董其昌在中国美术史上地位十分重要,他针对中国传统文人画创作所提出的“南北宗”论对后世影响巨大,成为之后近300余年文人画创作的主要指导思想,清代许多书画学派所赏识和效仿。虽然董其昌南北宗论对山水画进行的分类,为我们提供了剖析绘画的哲学观念,他以禅喻画提倡文人画,强调画

  • 什么是美学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扩展资料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它的产生建立

  • 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感知是判断万物的标准,与其有相似哲学观点的我国古代哲学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C试题分析:王阳明是“陆王心学”的代表人之一,王阳明的基本主张就是知行合一,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而他的“心外无物”即强调了人在世界的地位,强调了由于人的感知从而使得万物存在,这与普罗泰格拉的思想即为相似,都是主观唯心。荀子是儒家代表,主张“仁义”“王道”和“人性之恶”,朱熹是理学大家,主张格物致知

  • 什么是精神价值?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什么是精神价值?比如清明节的扫墓行为并没有所谓的实利贡献,但是我们能否定这种行为吗?当然不能。这种行为的背后就是精神价值。精神价值和其导引的生活方式就是我们说的文化,而文化最终沉淀为集体人格。我个人认为:精神价值,是一种内驱力,是能够驱动人去做出某些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有意义的行为的一种

  • “现代设计”为什么要学习设计哲学和人体感知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设计本身是属于在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上的灵感凸显。哲学本身就是属于让人的思维更接近于人内心本质追求的专业。所以哲学家或是哲学大师总是有着常人不一样的思维和行为。而设计除了科学合理,一定要新颖。所以学习哲学和人体感知就是为了让你思维更加新颖。创意更加丰富。远古时期是宗教自然观,自然现象被人格化、神话古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