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与坏,可以看做是两个极端,我们看问题都要从2个极端去看,没有绝对的平衡,如果没有好,我们就无法突出坏,相反,没有坏,又哪里有好?凡事都是需要对比才会出现另一端的。物的两面性指得应该是矛盾。而矛盾可不止是“好与坏”的问题,简单的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就是相互排斥相互分离(你说的“好与坏”应该是这个意思吧)统一包括两个方面:1、相互依存相互影响;2、相互转化对立与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两面性一定不会单指“好与坏”这主要是由事物的两面性决定的
事物的两面性是哪家的思想
事物的两面性是道家的思想。老子不仅对世界的本原作出了“道”的最高抽象,而且对“道”的运动规律作出了最高概括。他说:“反者道之动”意思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规律。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变动不居的;变动不居的原因是天地万物都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他揭示出一系列的矛盾,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美丑,祸福,刚柔,强弱,损益,兴衰,大小,轻重,智愚,巧拙,生死,胜败,进退,攻守等。他认为,这些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弧立存在,而是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还深刻地揭示了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认为正常能转化为反常,善良能转化为妖孽,委屈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下反能充满,少取反能多得。中国传统思维中通常所说的“物极必反”,就是对“反者道之动”的通俗表达。
哲学家说过的有关凡事都有两面性的话
第一,你说的泰勒斯的万物起源于水,那是那个时代,他对于世界起源的一种观点。这个观点是在公元前600年左右的时候被提出的,距今2600多年,现在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在不断加深的,他的这一个观点其实已经被物理学所取代了。第二,你所说的凡事能自圆其说的总有一些道理这句话,其实里面包含了几个学科的观点。1,哲学,事物的存在必有其必要性2,普通心理学,归因思维3,精神分析,心理补偿简单来说,一个存在于你眼前的事物,你都可以给他赋予一个意义,而这个意义会改变你对这样事物的看法。同时,如果你去赋予其一个意义,那么之后你就会根据这意义去进行思维,从而不断强化你对这个事物的这种态度和看法。所以,当一个事物你能给出一套符合自己逻辑的理论时,很显然这样事物对你来说是有意义的,那么有意义的事物,自然对你而言是有存在必要的。
简述儒家思想“孝”的两面性
一方面,孝道要求有体力的年轻人奉养长辈,在古代小农经济的环境中,只有这样才能使绝大多数的人老有所依。这也符合人性对于“亲情”的要求。另一方面,孝道被统治者利用作为维持统治的工具,“在家当孝子,出门当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