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谈的多的无非就是马、列。但是这点我不想多谈。这里我主要想说一下现代哲学,开头就从民国以来,中国大学的哲学系谈起。
X党撤退之前,中国仅仅只有清华、北大、南大(南京中央大学)有较为完整的哲学体系。其余如燕京(20世纪初由四所美国及英国基督教教会联合在北京开办的大学之一)、辅仁(辅仁社、北京公教大学、私立北京辅仁大学、私立北平辅仁大学、国立辅仁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只有哲学系,但是没有完整的体系。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在五四左右,在思想、哲学上是被西方影响比较大的时期。那时候谈“哲学”是潮流。譬如新文化运动,但是这时候兴起的不能叫哲学,只能称得上是“新思想启蒙运动”。牟宗三先生有个很有意思的称呼叫做“tinker”(思考者),而非是“哲学家”。并举了胡适之的例子。胡适之以哲学起家(《中国哲学史大纲》),做了这么一本科普类型的哲学书以后,就从哲学史改作了思想史....然后直接去搞白话文运动去了...这是恨奸诈的套路哈哈哈。
然而民国之后几年,哲学到底研究了什么呢?其实主要就是对西方哲学的引进,这里谈的是“引进”,意思就是照本宣科而已,燕京的张东荪后来倒是有一本《多元认的认识》,但实际上是没什么独立性的,主要还是受制于当时的时代和融汇程度;清华的金岳霖主打研究方向是西方的经验论,换了个名头叫(新实在论),虽然换汤不换药,但是金对于问题是有独立的分析和思考的。这种套路,说通俗点就是:通常大家都说“今天我吃了饭”,然我说“饭被我吃了”一样,鱼目混珠而已。同时清华还有王浩、北大有胡世华。胡是学的符号逻辑,多游走在莱布尼茨、罗素这块。-----但是这块技巧方面实际上是多过理论,尤其靠近的是数学....学着学着实际上就容易脱节....
那么总的来说,清华主要走的是实在论、经验论,可以算作是莱布尼茨、罗素的传统,而北大就比较复杂:有古典哲学系统的如亚里士多德至圣多玛的神学、杜威的实用主义,也有谈黑格尔的。最后都讲不精...直接作成了中国哲学了..当时其实还有台湾大学的诸学者,对西哲是很有想法的,但就不多说了。
然后是下个问题,民国以后,谈的多的是西哲,那么和中国哲学(古代哲学)的区别,这个命题很大,众说纷纭:有说我国古代没有哲学的,也有说古代有哲学的。我这里是讲不清的,但是我比较倾向牟宗三先生的说法:中国有哲学,并且与西方哲学最大的区别就是一是主“生命”,一个是主“自然”。
中国文化,能往哲学上靠的,就是儒、释、道。儒家讲性,道家讲玄,佛家讲空。实际上是从“人”出发的,实际上就是讲生命。比如孔子谈的“仁爱”、道家讲的“周易”;以及隋唐时期消化佛教又延伸出的东西。
但在古代社会,对于逻辑、数学等,没有系统化、学问化---社会不重视,政治不需要。
所以很多人以此认为中国是没有哲学的,这个观点是错的,中国哲学讲的是“形而上”,只是往下的少而已。但西哲正好相反,往上走,神学其实是很单一的,但是往下走就五花八门了,有经验主义、实在论、逻辑代数等等。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柏拉图的传统
康德的传统
莱布尼茨、罗素的传统
以上。现代人的哲学,或者说八十年代后的哲学,在讨论些什么?与古代的哲学有什么区别?
我是杏林中人(是皮肤科中西医结合的医务工作者),由于中医理论涉及《周易》等一系列古代知识,因此,对哲学有一定兴趣。在此回答这个问题。
我读过《西方现代哲学》,我国哲学家汀阳教授的《论可能生活》,《天下体系》,《哲学的第一支点》等。
我感受最深的是《天下体系》一书,该书于八十年代发行。在这本书里,教授通过重新分析古代周朝的天下概念和制度而重新思考中国和世界,试图建构一个作为未来世界政治制度的“天下体系”,解决康德和平理论所无法解决的冲突问题,比如亨廷顿的文明冲突问题。这是当今世界最新的世界和平理论。自2005.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认为这是最具创意的政治哲学,其影响力超越了哲学领域而涉及政治学,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等相关领域……
我认真读了全书,包括外国哲学大师的各种观点进行分析,肯定教授观点的正确性与可操作性,写了《为汀阳的“天下体系添块砖瓦。》的文章……对《天下体系》肯定和喝采。
教授在《哲学的第一支点》论述了“我行则我在”才是哲学的第一支点,我认为,这才是唯物的;而笛卡尔的“我思则我在”不是哲学的第一支点,且是唯心的……
现代哲学在我国继承了古代传统的哲学,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以上供参考之。
《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