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根据易经理论讲、世界万物都分阴阳之说。
阴阳是一种意识哲学的状态,而人是一种生命的活性动态形象。二者和则同声相求;不合,则心有余悸。
不同声则不能合一,强求则有心有余悸。
阴阳一张纸,这就是区别。
六经辨证传变顺序为太阳,阳明,少阳,那为什么说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阳明不是在中间吗?
六经传变的顺序历代争论非常大,《黄帝内经》有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的顺序。《伤寒杂病论》的顺序亦是按照这个顺序排列,但是临床上疾病会这么传变吗?
当然不会,仲景在书中从未讲过太阳病一定会传入阳明,或是传入少阳,而是讲阳明病可以由太阳传来,少阳病也可以由太阳传变,因此临床是丰富多彩的,不拘一格的,没有一定的规律可言。
太阳为疾病最初之形,变化莫测,可以一直存在,也可以向内传变,可以转为阳明病(太阳病发汗,汗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可以转变为少阳(伤寒,脉弦细,头痛有热者,属少阳),当然也可以变为三阴证(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并无一定的传变次序。
《伤寒论》中有一句话:“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什么意思呢?疾病到了阳明腹实证,胃实肠燥,大便结于肠中难出,则很难传变,更不要说向着少阳传变。
这个传变规律是怎么来的呢?就是从来不读《伤寒论》,人云亦云。其实《伤寒论》作为一部临床经典,反应的是真实的临床,而且教我们如何因对变化,这是《伤寒论》最有价值的地方,没有一句赘言,句句都是精华。因此常读《伤寒论》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原来临床如此丰富多彩,原来仲景先师如此伟大。
巳厥阴,过了是午少阴,再过又是未太阴,再过又是申少阳,然后酉阳明,而后戌太阳,复亥厥阴,子少阴……传变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的,这是天地运行规律,按十二地支时间位置顺序运行,因此传变,才会这样的。至于表里关系,少阳火,三焦也,所谓火气游行其间,火是一个游动的本气,可以上可以下,可以中,故少阳为半表半里了。实际上也可以表述为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里为表。半表半里之说其实也是后世为便于理解的说法。要准确理解还是要看运气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