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阴阳”和“五行”不是必然连在一起的一回事。如果讨论,是需要分别探讨的。
但是,“阴阳”和“五行”,都是上古先民的朴素哲学思想,反映着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界的直观认识。
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和“五行”,才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被描绘成宇宙间的绝对规律,甚至成为朝代轮换的“定数”。
这个演变过程,叙述起来比较复杂,篇幅小不了。作为问答,只能简而言之。
就“阴阳”和“五行”的现代“实效应用”来说,我认为,必须充分尊重上古先民的智慧,从中吸取有益成分,但也不必事事套之。现代科学分门别类已十分精细,各样的问题有专门的科学去研究。如果仍然把“阴阳”和“五行”当做“万能灵药”,凡事都以此解释,一定是不行的。
一“阴阳”,是上古先民对世界观察后作出的概括天有日月,人分男女……,很多事情,似乎都存在“阴阳两极”。
老子和孔子,都谈到“阴阳”现象。老子更多讲到了“两极”的转化。
在两千五百年前,这样的认识不能不说很珍贵,但也要说是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
但是,这种哲学思想影响极其深远,渗透到当时和以后社会生活的种种方面包括对宇宙星辰运行的看法;对寒暑变化和历法的看法;对世间事物和历史发展的看法;对生物和人生老病死的看法,等等。
特别是其中关于“两极”转化的思想,实际上也就是现在哲学中所说的“矛盾及其转化”的思想,十分可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具体科学问题,还需要具体的科学学科来解决。比如,电子和正电子,正离子和负离子,尽管也各是一对“矛盾”,但如果依然用“阴阳”来表述,未免就不知所云了。
二“阴阳”的问题,相对还比较简单。“五行”则更为复杂。
最早提到“五行”的,是《尚书.甘誓》。学者们说,这是禹和有扈在叫做“甘”的这个地方作战时的誓词,所以,《墨子.明鬼篇》全文引此篇时,用的是《禹誓》的名称。
《甘誓》说:“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后来,对“五行”和“三正”,就有了各种解释。
究其根源,最早的“五行”,应该是指天体运行现象。
《管子.五行篇》说:“经纬星历,以视其历;通若道,然后有行。……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时。”
《史记.历书》云:“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又《史记.律书》说:“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
《汉书.艺文志》曰:“五行之序乱,五星之变作。”
“五行”,就是“五星”运行的规律。
“五星”,也即水、金、火、木、土五大行星。不过在战国之前,“五星”不是叫这样的名字,而是叫“辰星”、“太白”、“荧惑”、“岁星”和“填(或镇)星”。
“五星”,在古代被称作“五纬”。这是相对于被称为“经星”的“二十八宿”而言的。上述“五纬”星中,“填(镇)星”的运行周期最长,需要二十八年运行一周天,因此以其确定了“二十八舍”,就是每一年走到什么位置,由此确定了二十八个星座为“二十八宿”,以便进行观测。《淮南子.天文训》称“填(镇)星”“岁镇一宿”是也。
三上古先民,在观测天文的同时,也在观察地上的世界。
最早,有了“六府”的观念《禹贡》曰:“四海会同,六府孔修。”
什么是“六府”?《左传.文公七年》说,“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
大概因为前五种属于自然界,最后一种“谷”,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又有了“五材”或“五才”的说法。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宋子罕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后汉书.马融传》作“五才”,章怀注曰:“五才,金、木、水、火、土也。《左传》宋子罕。”
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材”,后来就逐渐往“统一”上走了。
《汉书.律历志》说:“五星之合于五行:水合于辰星,火合于荧惑,金合于太白,木合于岁星,土合于填星。”这种结合,大约在秦末汉初。
四关于地上的“五材”,其实在《尚书.洪范》中,已经称为“五行”。《洪范》加工定稿约在春秋。战国时的《墨子》,也说到了“金木水火土”。但当时,这种说法纷纭复杂,难以统一,各路学者也不在意。
但是在秦末汉初,地上的“五材”或“五行”,与天上的“五星”结合之后,“五行说”很快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个变化,是从《吕氏春秋.十二纪》开始的。里面,把“五行”,和五日、五帝、五神、五虫、五音、五数、五味、五臭、五时、五方……,总之一切,结合了起来。
这之后,《淮南子.天文训》将“五星”,改称为“五神”;把原来的“五神”改为“五佐”。
刘向写了《洪范五行传》。《汉书.五行志》又在此基础上写成。于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天人感应”的理论。
这个理论,首次把“阴阳”思想和《吕氏春秋》的“五行”思想,结合在了一起。
有人说,齐国邹衍在战国时就提出了“阴阳五行说”。这个说法应该不确。邹衍,提出的是“五德终始说”帝王的道德分五种,轮流统治天下。其与上述的“阴阳”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结合的思想,是不一样的。
“五行”,如果作为一种朴素的、辩证的哲学思想,是有其意义的。但如果便成了一个“筐”,所有事情都往里面装,肯定就不行了。
还是那句话,现在的科学已经很发达了,俗话说“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属于什么范围的事情,就需要那个范围的科学学科来解决,笼统地以“五行”来解释,应该不靠谱。
至于汉儒们搞的“天人感应”的那套理论,就更不行了。
首先说一说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他们相互治约,相生相克,相互平衡,互为对方,但主要为自己生存为前提,相互转换,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比如白为天,黑为夜)阴阳两个系统间的相互做用,通过太极来实现;关于五行中最早定意:(一)木日曲直,又如太阳东升,早晨37点,归人体的肝胆系统,人体的手,脚,头,人发恕时状态,都归属于木类;(二)火日炎上,是阳的高级阶段,火具有热而向上的特征,每天上午9点午1点,日照时间逐渐升至最高;又代表人的心脏系统;战争中人准备全面进攻的状态,等......都具有炎上的特点,都归属于火类;金日从革,“从”字体来看,为两个人,一前一后的走,又为连续不断,“革”为清除,“从革”连续不断的清除,是阴的初级阶段,由直而曲,代表为午后37点,如太阳西沉,气温下降给人的感觉是消杀,收敛,又代表人的肺和大肠系统,又如抑郁症患者的状态,等......都具有“从革”的特点,都归属于金类;(三)水地要点,具有凉润而下行,是阴的高级阶段中医解为归藏,蛰伏,寒冷,冬天大雪纷飞,让人归于宁静,晚9点凌晨1点,人类基本处于休息状态,植物冬季,枝叶凋零,沉默,休眠,中医归肾系统,黑色,恐惧等状态都归于水类;(五)土爱稼穑,为种植,归属为阴为收割,显露为阳,又为不断的进出,伸缩,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土”是除了木火和金水,四行外的另一类,兼具阴和阳的特点,半阴半阳(非阴非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中医归肾为吸又将其下游输送脾系统的运化功能,具有海纳、百川,和平时期的状态,都有爱稼穑的特点,都归于土类;而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必须对干支体系进行量化建立时,空,人相统一的数理模式证明天是一种时空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受时空场的调节,这样天地人合,阴阳五行的才会被科学界认可。实际上只要我们用心观察,阴阳五行在生活中处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