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人讲,"天人合一",现在人讲“人定胜天"。怎么解读?

古人讲,"天人合一",现在人讲“人定胜天"。怎么解读?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385 更新时间:2024/1/23 11:31:37

”天人合一”与”人定胜天”都是人与自然环境处的关系。虽然用语度不同,但都是探求人类如的生存并可以持续发展的,二者不仅有矛盾且有相辅相成之妙。

”天人合一”是指人类要认识自然,研究自然,尽量找出其内在规律,尽可能的趋利避害,减少天给人带来的损失,从中找出有利于人类发展因素,加以利用。

”人定胜天”是指在认识自然中,发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些影响甚至于阻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这种情况下,人类不能听天由命,为了命运必然要抗争,与天斗,与自然界斗。这种斗争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进行。我们且不讲古传说中人类与滔天洪水的斗争,经过劈山修河,水于大海之中,战胜了洪水,挽救了生灵。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人定胜天的例多了。大江,大河阻断了交通,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于是人们造船、修桥就解决了自然带来的困难;冬季,天寒地冻,疏菜无法生,人类建了温室大棚,冲破了大自然的束缚,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蔬菜。就拿这次爆发的新冠疫情来说,仅靠天人合一,顺从疫情发展,死的人会多一些,留下来的人都有了抗体,病毒的危害就消除了。鉴于这样做是人类无法承受之重,所以选择了与病毒抗争,战胜病毒已经初现署;人工影响天气;我们控制不了打雷,但却有很多手段防止雷击等等都是人类与自然斗争中用智慧战胜了困难。

“天人合一”也是在与自然斗争中慢慢找出适应的点,而不是被动的等待。“人定胜天”是人对自然的一种态度,并不是人就绝对的征服了天,如果那样理解就是形而上学,脱离实际的。自然是浩瀚无垠,千变万,人类只能在与自然环境斗争中生存,在斗争中相处,无所作所为,放弃斗争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天人合一”是建立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道法自然”就是说一切大道都要依据符合宇宙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人定胜天”的关键也是“道法自然”。我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必须与大自然相吻合,才能“天人合一”,当人类对大自然的规律研究得更加透彻,利用自然界造福人类就会顺理成章,从而达到“人定胜天”的境界。

远古人类,生食食物,偶遇山火,发现被烧死的动物熟肉更加符合自身的生存需求,继而开始吃熟食。这种利用大自然规律,使人类发展进入崭新的纪元,就是人与自然规律的谐相处,产生的就是“天人合一”的结果,而这一被认知的过程,就是“人定胜天”的征程。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新冠肺炎病毒来自大自然。我认为,这是大自然给人类出的一道新考题,在人类没有找到战胜病毒之前,“天人不合一”。但终有一天,人类凭借自身的智慧,通过科学研究,发现潜在的规律,可以发现并拥有制服病毒的方式和方法,完成“人定胜天”的壮举,达到“天人合一”的新平衡。

辩证唯物义者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螺旋上升的。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永恒不变的,人的认知结果只能无限近客观规律的现实,每一次的接近,就是“人定胜天”的一次成功,达到“天人合一”的最新平台。只不过,这一过程永无止境。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如何理解董仲舒提出的“天人相类”这一观点?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我说的很浅显一点,其实这还是一种哲学问题。董仲舒提出理论应该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天人感应”,没错很修仙类,玄幻类的小说就很多类似这种的东西。我们往下看。首先天人感应中的“天”是古代哲学体系的最高运行体制,也可以理解最高神,比如基督教的上帝,但是这个“天”没有感情,他只是一种规则在运行,类似于物理规律

  • 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在“东方文明”和“东方文化”这两个词语中,“文明”和“文化”的含义是不同的。在词典中。两个词语的释义中,都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如果细究下来,“文明”的涵义大于“文化”的涵义或者说“文明”包括了“文化”“文明”“文化”均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但:“文明”所指的即包括“精神财富”也包括“物质财富”

  • 论“哲学”存在的必要性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1、这个问题很有趣。从这个问题的问法来看,其答案应该是关于哲学存在的意义的。但是看了以上各位的回答,要不是复制粘贴一大堆教科书的教条,要不就是说一两句擦边球的话。“It'sover”的回答,是明白了这个问题的表面诉求的。但是说得太主观化或“禅宗化”了。概括一下别人的回答情况,不是要批判,只是说他人

  • 中国古典哲学的近代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展开1全部(一)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天命(道)与人事的关系问题;一是理性与情欲的关系问题。与之相应,中国古典哲学可以被分为“人事论”和“人心论”两大部分:先秦两汉哲学以“人事论”为主,着重从客观方面探讨天道(命)与人事的关系问题;宋元明清哲学以“人心论”为

  • 哲学的存在有何意义?哲学和人类有何必要的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

  • 老子的文化地位,代表性,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老聃(dān)(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陈国,位于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

  • 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天人关系包括哪几个方面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天人关系”包括这三个方面:“天人合一说”、“天人相分说”、“天人交相胜说”。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说始终占主导地位。“天人合一说”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

  • 谈谈对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关系的认识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在西方传统哲学中,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基本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相对立的基础之上的,他们往往以一种功利的眼光去对待、了解和认识自然。而中国传统哲学对自然的看法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之上。扩展资料:可见,中国古代哲学在关于天道与人性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以儒、道、佛为核心的三种不同学说。儒、道虽然对天道是什么

  • 春秋战国时期的庄子,惠施,公孙龙等都展现了很高的思辨水平,但为何我感觉中国哲学没有朝思辨这个方向很好地发展?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滢月斋,以女性视角解读古今文化,为你诠释不一样的世界。中国的哲学为什么没有朝思辨的方向发展呢?客观上来看,中国古代的哲学并不是完全没有向思辨的方向发展,但始终不是主流,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并不需要这种思辨思想;二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压制所致;三是因为中国人的

  • 哲学,文学,科学,艺术,数学,宗教,哪一个最容易,哪个最难?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文学、科学、艺术、数学、宗教,哪个最容易,哪个最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我的观点是:上述无论哪一门,都不存在难和易区别。也就说我们只要用心去做,难的或许就会变得易了;如果我们不用心去做,那么易的也许就变得难了。要说难,每一门都难。要使难变易。要化难为易,一是要对该门有兴趣,有兴趣就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