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儒学术语。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与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就是董仲舒期望用天人感应来给皇权做一个笼子,在古代,天人感应论是儒家官员对抗、限制皇权的一种手段。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从人身为一小宇宙的观点出发,其学说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古代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主要学派有孔子学说、墨子学说和董氏学说等。董仲舒继承了《公羊传》中的灾异说和吸收了墨子的天罚理念,本于《春秋》穷天人之变的精神,借时学(阴阳五行学)发挥或者说发展了《春秋》天人感应思想,形成了最终的应用于政治领域的董氏学说。
他应汉武帝之对策云:“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所以从这里看出,天人感应论是董仲舒用来限制皇权的。
从董仲舒开始,儒家弟子用这一理论来治国、平天下,于是灾异被认为是天的谴告,“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春秋繁露必仁且知》)。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则是天的爱、严、乐、哀的表现,天气的暖、清、寒、暑则以帝王的好、恶、喜、怒来解释,等等。它几乎要窒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规律进行探索的任何生机,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