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谈谈对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关系的认识

谈谈对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关系的认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222 更新时间:2024/1/24 11:19:12

在西方传统哲学中,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基本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相对立的基础之上的,他们往往以一种功利的眼光去对待、了解和认识自然。而中国传统哲学对自然的看法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之上。

扩展资料:

可见,中国古代哲学在关于天道与人性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以儒、道、佛为核心的三种不同学说。儒、道虽然对天道是什么、人性是什么有不同看法,但它们沟通天道人性关系的思想方式基本一致。而佛教不但提出了与儒、道有别的天道论、人性论,而且还提出了有别于二者的一种奇特的思想方式。

宋明新儒学试图在传统天道人性相沟通的思想方式的基础上,把佛教对天道人性的思维成果充实到儒学的体系中去,但也因此导致对天道、人性范畴的片面认识。直到明末清初,王夫之等在总结中国古代哲学时,才在传统天道人性相互沟通的思想方式的基础上,得到了对天道人性关系的辩证理解。

中国古代哲学中历来都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这种观点萌芽于西周时期的天命论。战国时期,孟子庄子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这种观点。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宋代以后,天人合一的观点几乎为各派哲学家所接受,由于解释不同,其中所表现的哲学思想也比较复杂。在西周时期的天命论中,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因而天人关系实际上就是神人关系。春秋时期,随着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兴起,天的人格神含义受到了怀疑,原始形态的天人关系观点逐渐向着哲学的方向演变。这种演变沿着两条不同的路线进行,一是按照人类社会关系来塑造天,然后强调人事的礼仪法规应以这种被塑造了的天为最高依据;二是把天看作广阔无限的大自然,强调人们行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可轻举妄为。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和庄子分别提出两种不同类型的理论。在孟子的哲学思想体系里,天人之间有两层关系:①天或天命是决定一切事物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人们必须顺从地接受它的安排。②天是人们道德观念的本原,性善来自天赋。因此,尽量保持、培养、发挥自己的心、性,就能侍奉天,认识天。孟子根据自己的社会政治伦理思想来塑造天,然后反过来用这个被塑造了的天为自己的社会政治伦理思想作论证。他追求一种天人“同流”的精神境界,带有神秘主义的性质。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属于另一种类型。他说:“人与天一也”。“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他认为,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与人是合一的。但是,由于人制订了种种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破坏了自然本性,造成天与人的对立。为了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庄子反对人为,主张“无以人灭天”,否定由社会所积累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庄子这种主张对于社会的进步是一种反动,但是他所提出的人与自然本质上统一的观点,对哲学思想的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推进。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到汉代,演变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董仲舒的这种思想把天描绘为百神之大君,使天以至上神的身份在更完备的意义上主宰自然和社会。后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受到了来自唯物主义和精致的唯心主义两方面的攻击而逐渐衰歇。到了宋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为占主导地位的哲学倾向,几乎为各派哲学家所接受。因为当时关于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家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利用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命题来表述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是一种最方便的形式。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到明清之际,王夫之继承张载的观点,肯定气是天人合一的基础,认为“天人之蕴,一气而已”;人道与天道即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同一的,说“天与人异形离质,而所继惟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时期的庄子,惠施,公孙龙等都展现了很高的思辨水平,但为何我感觉中国哲学没有朝思辨这个方向很好地发展?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滢月斋,以女性视角解读古今文化,为你诠释不一样的世界。中国的哲学为什么没有朝思辨的方向发展呢?客观上来看,中国古代的哲学并不是完全没有向思辨的方向发展,但始终不是主流,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并不需要这种思辨思想;二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压制所致;三是因为中国人的

  • 哲学,文学,科学,艺术,数学,宗教,哪一个最容易,哪个最难?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文学、科学、艺术、数学、宗教,哪个最容易,哪个最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我的观点是:上述无论哪一门,都不存在难和易区别。也就说我们只要用心去做,难的或许就会变得易了;如果我们不用心去做,那么易的也许就变得难了。要说难,每一门都难。要使难变易。要化难为易,一是要对该门有兴趣,有兴趣就有动力;

  • 哲学是普通人不寻常的兴趣吗?为什么大多数人对哲学都不感兴趣?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的真实是抽象的真实,现实生活中平民百姓看问题都是务实的,不可能把看到的东西进行抽象。所谓抽象它跟具体都对,画一个人只画一个圆圈四根小棍子即能勾勒一个人的图象。平民百姓不会欣赏这样的图象,1十1=2,这就是一般人的认知能力。哲学,是一门涉及社会生活任何领域的深奥学科。对哲学不感兴趣,主要是不懂得什

  • 想学偏中国古代历史和哲学,有何建议?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问题太难说又复杂…但是哲学探究最好是《传习录》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儒家思想但是王阳明的心学是从儒学碎片化中进行纠正和指导,而精益求精的述说和概括,因为儒家圣学的真谛从孔子至今有很多地方被后儒者误读和误解甚至被断章取义的利用其偏见之用。谢谢朋友邀请。本题上的哲学和科学严格地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

  • 在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产生牛顿、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问题问的,太逗了。问题是除中国外,其它国在古代也出牛顿等大科学家呀!个人认为,中国虽未出牛顿等大科学家。但中国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大国地位,并且被承认唯一文明中断的文明之。由此看,中国的发展虽少尖端科学家。但其文明程度一直在尖端。可以说,人类发展方向不平,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

  • 都说《易经》很难学,它究竟难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都说易经很难学,它究竟难在哪里?还是那句话: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虽叫“易”经可是它并不容易,有些地方还很“难”。易非难易的易,而是变化之易,找到变化的规律。易经之难学在哪里?一、时代久远,经文误传。二、时代久远,文字背景和意义难懂。三、时代久远,当时的实事故事

  • 自学中医可以吗?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自学可以,但没有文言文功底比较难,需要对中国古代哲学了解,行医资格的话须有相关学历,或者有师承或技术特长,之后需要医院和带教相关证件,不过这些只要你有学历就行,剩下的去医院托关系找找人就可以了。

  • 从哲学的角度上看,人到底是不是由阴阳物质组成的统一体?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是的根据易经理论讲、世界万物都分阴阳之说。阴阳是一种意识哲学的状态,而人是一种生命的活性动态形象。二者和则同声相求;不合,则心有余悸。不同声则不能合一,强求则有心有余悸。阴阳一张纸,这就是区别。六经传变的顺序历代争论非常大,《黄帝内经》有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的顺序。《伤寒杂病论》的顺序亦是按

  • 阴阳五行是科学概念吗?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从科学的立场来看阴阳五行理论,是否正确?中国古代和现在一样,有一群不安分的聪明人,他们与只管穿衣吃饭过日子的普通人不一样,不甘于醉生梦死,宁愿过苦日子,也要仰望星空,怀揣梦想。他们研究探索世上万物运行规律,创建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哲学思想。如今,有人对阴阳五行理论的正确性提出置疑。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

  • 中国古代地名为何喜欢带阳字?比如襄阳,咸阳,简阳?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在古代地名中带“阳”字的确实多,古地名由来已久,命名有的是根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有的是因为寓意,有的是因为两地的合并而各取一字为名等等。我们读书的时候都学过,从地理上来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咱们山多水多,古代一些地名命名之由便是依据此,比如襄阳,就是因为县治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