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春秋战国时期的庄子,惠施,公孙龙等都展现了很高的思辨水平,但为何我感觉中国哲学没有朝思辨这个方向很好地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庄子,惠施,公孙龙等都展现了很高的思辨水平,但为何我感觉中国哲学没有朝思辨这个方向很好地发展?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281 更新时间:2024/1/17 8:22:06

滢月斋,以女性视角解读古今文化,为你诠释不一样的世界。中国的哲学为什么没有朝思辨的方向发展呢?客观上来看,中国古代的哲学并不是完全没有向思辨的方向发展,但始终不是主流,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并不需要这种思辨思想;二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压制所致;三是因为中国人的实用主义观念所致。

一、思辨思想的出现,并不完全春秋战国时期的实际需求庄子、惠施、公孙龙等人所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周天子虽然还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齐国、燕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实力远胜于周天子,此后更是纷纷称王,与周王室平起平坐,周天子早已被他们架空,成了一个傀儡。

在春秋战国的大争之世下,如果哪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够强大,这个国家的地位就会立即下降,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齐国和战国时期首先崛起的魏国就是如此。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每一个诸侯国的国君最希望的就是努力增强本国的国力。因此,可以直接提升国力的法家、兵家受到君王们最推崇的思想,而不能直接提升国力的儒家、道家、名家、阴阳家、墨家等学派就没有得到重视。君王们忽视的这部分思想,正是中国古代的思辨思想的源泉。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压制了中国的思辨思想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后,就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基础,因此秦朝的统治相对更为严苛,再赶上秦二世这种昏君,秦朝的灭亡也就成了必然。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在萧何等人的建议下,他开始吸取秦朝的教训,将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黄老思想,汉高祖刘邦、吕后、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等人遵照这种思想,与民修养生息。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国力大幅增强,为了实现驱逐匈奴、为汉朝立威的目的,他急需一种更为积极的统治思想。因此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逐渐开始以儒家经典来考核人才,但实际上还是以法家为统治思想核心。

究其根本,秦汉时期的皇帝们所采用的统治思想还是以儒家和法家为主,只是其表现方式差距很大而已。秦汉时期建立的封建帝王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基础,后世的帝王虽然表面上实行的是不同的政策,但其核心依然是法家和儒家,虽然也有一些道家的思想融入其中,但也只是一个表面上的框架而已,并没有完全融入其中。

此外,由于董仲舒所倡导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政权又极力推崇儒家和法家文化,因此像道家、名家、墨家、阴阳家等没有被封建统治阶级所接纳的思想也就逐渐被压制。而在封建皇权逐渐加强的社会背景下,这种现象越发突出。当读书人在封建统治者的巨大压力之下,只会对儒家经典死记硬背,脑子里只有治国和效忠君王时,又怎么会产生思辨呢?

三、中国人的实用主义观念,限制了哲学思辨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哲学之所以没有向思辨的方向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国人的思想更为实用主义。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国家,古时候人们如果想活下去,最先想到的往往不会是如何去做哲学,而是希望知道何时会下雨、天气何时变冷等与现实关联更为密切的问题。

正是受到农耕文明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更为脚踏实地,因此在中国古代,最为实际的天文历法、文字、车轮等会更受重视。因此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通常也带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观念。每一种新哲学思想的诞生,往往意味着一次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迅速腾飞。

作为一种哲学概念,思辨水平的高低的确很重要。但对于社会实践来说,思辨水平的高低并不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高低。因此对于实用主义至上的中国人来讲,思辨水平的高低与现实生活关联不大,因此并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再加上封建统治思想的禁锢,中国的哲学思想就没有古希腊那样,继续向思辨的方向发展。

回答完毕,请采纳。

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不是以思辨为中心的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哲学,文学,科学,艺术,数学,宗教,哪一个最容易,哪个最难?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文学、科学、艺术、数学、宗教,哪个最容易,哪个最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我的观点是:上述无论哪一门,都不存在难和易区别。也就说我们只要用心去做,难的或许就会变得易了;如果我们不用心去做,那么易的也许就变得难了。要说难,每一门都难。要使难变易。要化难为易,一是要对该门有兴趣,有兴趣就有动力;

  • 哲学是普通人不寻常的兴趣吗?为什么大多数人对哲学都不感兴趣?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的真实是抽象的真实,现实生活中平民百姓看问题都是务实的,不可能把看到的东西进行抽象。所谓抽象它跟具体都对,画一个人只画一个圆圈四根小棍子即能勾勒一个人的图象。平民百姓不会欣赏这样的图象,1十1=2,这就是一般人的认知能力。哲学,是一门涉及社会生活任何领域的深奥学科。对哲学不感兴趣,主要是不懂得什

  • 想学偏中国古代历史和哲学,有何建议?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问题太难说又复杂…但是哲学探究最好是《传习录》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儒家思想但是王阳明的心学是从儒学碎片化中进行纠正和指导,而精益求精的述说和概括,因为儒家圣学的真谛从孔子至今有很多地方被后儒者误读和误解甚至被断章取义的利用其偏见之用。谢谢朋友邀请。本题上的哲学和科学严格地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

  • 在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产生牛顿、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问题问的,太逗了。问题是除中国外,其它国在古代也出牛顿等大科学家呀!个人认为,中国虽未出牛顿等大科学家。但中国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大国地位,并且被承认唯一文明中断的文明之。由此看,中国的发展虽少尖端科学家。但其文明程度一直在尖端。可以说,人类发展方向不平,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

  • 都说《易经》很难学,它究竟难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都说易经很难学,它究竟难在哪里?还是那句话: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虽叫“易”经可是它并不容易,有些地方还很“难”。易非难易的易,而是变化之易,找到变化的规律。易经之难学在哪里?一、时代久远,经文误传。二、时代久远,文字背景和意义难懂。三、时代久远,当时的实事故事

  • 自学中医可以吗?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自学可以,但没有文言文功底比较难,需要对中国古代哲学了解,行医资格的话须有相关学历,或者有师承或技术特长,之后需要医院和带教相关证件,不过这些只要你有学历就行,剩下的去医院托关系找找人就可以了。

  • 从哲学的角度上看,人到底是不是由阴阳物质组成的统一体?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是的根据易经理论讲、世界万物都分阴阳之说。阴阳是一种意识哲学的状态,而人是一种生命的活性动态形象。二者和则同声相求;不合,则心有余悸。不同声则不能合一,强求则有心有余悸。阴阳一张纸,这就是区别。六经传变的顺序历代争论非常大,《黄帝内经》有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的顺序。《伤寒杂病论》的顺序亦是按

  • 阴阳五行是科学概念吗?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从科学的立场来看阴阳五行理论,是否正确?中国古代和现在一样,有一群不安分的聪明人,他们与只管穿衣吃饭过日子的普通人不一样,不甘于醉生梦死,宁愿过苦日子,也要仰望星空,怀揣梦想。他们研究探索世上万物运行规律,创建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哲学思想。如今,有人对阴阳五行理论的正确性提出置疑。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

  • 中国古代地名为何喜欢带阳字?比如襄阳,咸阳,简阳?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在古代地名中带“阳”字的确实多,古地名由来已久,命名有的是根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有的是因为寓意,有的是因为两地的合并而各取一字为名等等。我们读书的时候都学过,从地理上来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咱们山多水多,古代一些地名命名之由便是依据此,比如襄阳,就是因为县治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不过

  • 什么是人体阴阳?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人体的阴阳之分。中国最早的中医诊师,人从胸以上为阳,胸以下则为阴。左阴右阳而论。又有人类男阳女阴,所谓的阴阳相调,阴阳相配合。或人身阴盛阳衰,阳盛阴衰。而失调影响到了人的身体健康。一个家庭与社会发展的事情也是这样的。社会的发展趋势与人民生活与生存的须求有着紧密配调相关相连着。因此,世界万事都是随着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