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论“哲学”存在的必要性

论“哲学”存在的必要性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496 更新时间:2024/1/24 9:50:31

-1、这个问题很有趣。从这个问题的问法来看,其答案应该是关于哲学存在的意义的。但是看了以各位的回答,要不是复制粘贴一大堆教科书的教条,要不就是说一两句擦边球的话。“It'sover”的回答,是明白了这个问题的面诉求的。但是说得或“禅宗化”了。概括一下别人的回答情况,不是要批判,只是说他人的回答使得这个问题更加有趣了。

0、这个问题,所追问的是“必要性”,而不是“必然性”,所以其答案不是哲学存在的充分条件,而只是哲学存在的必要条件。哲学存在的必要条件就是从外看哲学的外观,看哲学的价值,或者就是哲学存在的意义。哲学存在的“必要性”所涉及的就是哲学存在的“意义或价值”,而不是作为充分条件而存在的理由。

1、分析这个问题的实质,同时也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的实质。然而,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是很复杂的。意义,是外在于主体而释放出来的。对于哲学而言,哲学的意义是外在于哲学而释放出来的。哲学存在的意义不是从哲学的内在方面就能阐释出来的,也就是说不是单单通过阐述一番“哲学是什么”或“哲学在做什么”就能得到解释的。哲学不仅是哲学本身的作为,更是人类的作为,是思想者或者反思者的作为。即便如此,这里还是试给出一个“简化”的回答。虽然说是“浅析”,我不想进行肤浅,也不应该进行肤浅。哲学思想的浅,不是“擦边球式的”,而是由深刻中浮现出来的。

2、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反思而达到生存的本真状态。任一个想从思想中把握生存的本真状态的人,都需要哲学,这就是哲学存在的必要性或者哲学存在的意义。具体来说,哲学是爱智慧。哲学的人的生存,并不鄙视斥动物的生存。动物的生存中也是蕴含智慧的,哲学作为爱智慧,也有必要从动物的生存中反思智慧。哲学者,是反思型的,他们不能只看出去,还要看回来:认识自我。自我和世界是互为映像的。哲学的自我不是纯粹主观化的,而是客观化为这个世界。这样,主客的同一,即是哲学所追求的善。…………说的可能多了,总之,哲学的这种活动,是任何其他活动都无法替代的。

3、我说“It'sover”的回答所涉及的内容太禅宗化或主观化了,并不是说这就完全不对,而只是说这样单方面强调主观化会有让哲学玄虚化的危险,这也就会使得哲学变得太狭隘,也容易使哲学的意义被人厌弃。我在2点说的多的话,大概是为了阐释哲学不是只在主观中,而是已然在客观中:只有这样,哲学的意义才是真正的。

4、哲学存在的意义,在世界之中。哲学的永恒意义就在世界的永恒存在中释放着。因而也就是说,哲学的意义不只属于过去,不只属于当下,也不只属于未来:它是无时间性的。真正哲学的意义,也就在这无时间性的存在之中。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古典哲学的近代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展开1全部(一)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天命(道)与人事的关系问题;一是理性与情欲的关系问题。与之相应,中国古典哲学可以被分为“人事论”和“人心论”两大部分:先秦两汉哲学以“人事论”为主,着重从客观方面探讨天道(命)与人事的关系问题;宋元明清哲学以“人心论”为

  • 哲学的存在有何意义?哲学和人类有何必要的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

  • 老子的文化地位,代表性,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老聃(dān)(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陈国,位于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

  • 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天人关系包括哪几个方面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天人关系”包括这三个方面:“天人合一说”、“天人相分说”、“天人交相胜说”。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说始终占主导地位。“天人合一说”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

  • 谈谈对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关系的认识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在西方传统哲学中,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基本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相对立的基础之上的,他们往往以一种功利的眼光去对待、了解和认识自然。而中国传统哲学对自然的看法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之上。扩展资料:可见,中国古代哲学在关于天道与人性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以儒、道、佛为核心的三种不同学说。儒、道虽然对天道是什么

  • 春秋战国时期的庄子,惠施,公孙龙等都展现了很高的思辨水平,但为何我感觉中国哲学没有朝思辨这个方向很好地发展?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滢月斋,以女性视角解读古今文化,为你诠释不一样的世界。中国的哲学为什么没有朝思辨的方向发展呢?客观上来看,中国古代的哲学并不是完全没有向思辨的方向发展,但始终不是主流,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并不需要这种思辨思想;二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压制所致;三是因为中国人的

  • 哲学,文学,科学,艺术,数学,宗教,哪一个最容易,哪个最难?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文学、科学、艺术、数学、宗教,哪个最容易,哪个最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我的观点是:上述无论哪一门,都不存在难和易区别。也就说我们只要用心去做,难的或许就会变得易了;如果我们不用心去做,那么易的也许就变得难了。要说难,每一门都难。要使难变易。要化难为易,一是要对该门有兴趣,有兴趣就有动力;

  • 哲学是普通人不寻常的兴趣吗?为什么大多数人对哲学都不感兴趣?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的真实是抽象的真实,现实生活中平民百姓看问题都是务实的,不可能把看到的东西进行抽象。所谓抽象它跟具体都对,画一个人只画一个圆圈四根小棍子即能勾勒一个人的图象。平民百姓不会欣赏这样的图象,1十1=2,这就是一般人的认知能力。哲学,是一门涉及社会生活任何领域的深奥学科。对哲学不感兴趣,主要是不懂得什

  • 想学偏中国古代历史和哲学,有何建议?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问题太难说又复杂…但是哲学探究最好是《传习录》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儒家思想但是王阳明的心学是从儒学碎片化中进行纠正和指导,而精益求精的述说和概括,因为儒家圣学的真谛从孔子至今有很多地方被后儒者误读和误解甚至被断章取义的利用其偏见之用。谢谢朋友邀请。本题上的哲学和科学严格地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

  • 在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产生牛顿、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问题问的,太逗了。问题是除中国外,其它国在古代也出牛顿等大科学家呀!个人认为,中国虽未出牛顿等大科学家。但中国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大国地位,并且被承认唯一文明中断的文明之。由此看,中国的发展虽少尖端科学家。但其文明程度一直在尖端。可以说,人类发展方向不平,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