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春秋大一统”等主张都是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春秋大一统”等主张都是谁?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208 更新时间:2024/1/24 9:29:49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春秋大统一”等主张都是谁?

这个是董仲舒公元前134年,他倡导文化上的统一,尊重孔子的学说,而罢黜各家的思想观点,也是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这一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儒学自此取得中国官方正统学术的地位,并且延续两千多年,对中国古代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政治上的大一统创造了思想基础,这一方面的加了君主专制制度,另一方面的对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也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提出的关于天与人交互感应的命题,这其中蕴含着天有意志和天人相通两个前堤,就科学的观点来看,这两个前堤都是靠不住的,但古时候人们认为是自然成立的。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这一思想发展为一套系统的神秘学说。

基本意涵为,人的活动与行为全都处于上天的观测之中,人若为善,天则喜悦,也会示人以祥瑞,即出现凤凰、麒麟、灵芝等吉祥之物。

相反,人若为恶,天就会愤怒,从而对人施以恶兆,就会发生地震、冰雹、洪荒、瘟疫、日食等灾异的事件。

董仲舒连上策三篇作答,即著名的《天人三策》,论述天人关系,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

不知其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以及所谓的“天谴”。

“天人感应”是一种悖于客观实际的唯心主义观念,在历史上产生过积极作用。

封建王朝,帝王一人独尊,“君权神授”就是皇帝也怕天老爷,以约束行为,这个不可信的。

“大一统”就是尊祟一统的观念。

《汉书、董仲舒传》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王吉传》也说、《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可见,在春秋时期,大一统已经成为一种被社会所崇尚的观念,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是大统一的表现。

思想界虽有“百家争呜”,在政治理念上有“王道”和“霸道”之别,但大一统这一点是各家共同秉持的观念。

孟子在回答梁襄王提出的“天下恶乎定”的问题时回答说“定于一”。

荀子提出“四海之内若一家”的思想,墨子主张“尚同”等、这些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大一统思想的体现。

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书同文、车同轨”,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最终在文化与政治两大基本领域都确立了大一统的秩序。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是谁提出来的?

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的治国思想,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

该主张提出背景:

西汉初年,汉高祖不喜儒学,使儒家的传承几乎断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之间随着”无为“到”有为“,再到之后的”儒家“,”道家“两大学说的影响趋势慢慢增大。文、景时期,出现了由无为到有为、由道家到儒家的嬗变趋势。百家杂陈而儒家独多。儒家的《书》、《诗》、《春秋》以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都有博士,其中《诗》博士有齐、鲁、韩三家,《春秋》博士有胡毋生、董仲舒二家。这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提供了条件。武帝即位时,历经文景之治,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力量的强大,从政治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学说的提出:元光元年(公元前134),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建议: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各家学说,都要从博士官学中排除出去。汉武帝对董仲舒的这种大一统思想非常赏识。2、“天人感应”主张是谁提出的:

答: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天与人交互感应的命题,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指人的活动与行为根据其好坏善恶,上天都会有相应的感应。

拓展延伸

主张提出的背景:

中国古代神学术语.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3、“春秋大一统”主张是谁提出的:

答:该主张是由董仲舒提出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认为政治上的统一与思想上的统一有着紧密的联系。该主张在《春秋》一书中是这样写的: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道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主张的提出:

董仲舒认为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在思想上统一.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臣民.全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他认为“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知行合一与天人合一,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感谢邀请!知行合一是指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天人合一是指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指顺应自然,遵循道法。遵守自然法则,如保护生态平衡,别人为破坏等。知行合一,是把你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你既然学会了,知道了,就要有所行,行就是践行,就是脚踏实地去做,去行动,去做圆满。物为人立,人为物存。人

  •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儒学术语。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与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就是董仲舒期望用天人感应来给皇权做一个笼子,在古代,天人感应论是儒家官员对抗、限制皇权的一种手段。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从人身为一小宇宙的观点出发

  • 古人讲,"天人合一",现在人讲“人定胜天"。怎么解读?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合一”与”人定胜天”都是人与自然环境相处的关系。虽然用语角度不同,但都是探求人类如何更好的生存并可以持续发展的,二者不仅有矛盾且有相辅相成之妙。”天人合一”是指人类要认识自然,研究自然,尽量找出其内在规律,尽可能的趋利避害,减少天给人带来的损失,从中找出有利于人类发展因素,加以利用。”人定胜天

  • 如何理解董仲舒提出的“天人相类”这一观点?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我说的很浅显一点,其实这还是一种哲学问题。董仲舒提出理论应该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天人感应”,没错很修仙类,玄幻类的小说就很多类似这种的东西。我们往下看。首先天人感应中的“天”是古代哲学体系的最高运行体制,也可以理解最高神,比如基督教的上帝,但是这个“天”没有感情,他只是一种规则在运行,类似于物理规律

  • 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在“东方文明”和“东方文化”这两个词语中,“文明”和“文化”的含义是不同的。在词典中。两个词语的释义中,都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如果细究下来,“文明”的涵义大于“文化”的涵义或者说“文明”包括了“文化”“文明”“文化”均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但:“文明”所指的即包括“精神财富”也包括“物质财富”

  • 论“哲学”存在的必要性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1、这个问题很有趣。从这个问题的问法来看,其答案应该是关于哲学存在的意义的。但是看了以上各位的回答,要不是复制粘贴一大堆教科书的教条,要不就是说一两句擦边球的话。“It'sover”的回答,是明白了这个问题的表面诉求的。但是说得太主观化或“禅宗化”了。概括一下别人的回答情况,不是要批判,只是说他人

  • 中国古典哲学的近代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展开1全部(一)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天命(道)与人事的关系问题;一是理性与情欲的关系问题。与之相应,中国古典哲学可以被分为“人事论”和“人心论”两大部分:先秦两汉哲学以“人事论”为主,着重从客观方面探讨天道(命)与人事的关系问题;宋元明清哲学以“人心论”为

  • 哲学的存在有何意义?哲学和人类有何必要的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

  • 老子的文化地位,代表性,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老聃(dān)(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陈国,位于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

  • 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天人关系包括哪几个方面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天人关系”包括这三个方面:“天人合一说”、“天人相分说”、“天人交相胜说”。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说始终占主导地位。“天人合一说”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