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春秋大统一”等主张都是谁?
这个是董仲舒公元前134年,他倡导文化上的统一,尊重孔子的学说,而罢黜各家的思想观点,也是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这一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儒学自此取得中国官方正统学术的地位,并且延续两千多年,对中国古代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政治上的大一统创造了思想基础,这一方面的加了君主专制制度,另一方面的对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也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提出的关于天与人交互感应的命题,这其中蕴含着天有意志和天人相通两个前堤,就科学的观点来看,这两个前堤都是靠不住的,但古时候人们认为是自然成立的。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这一思想发展为一套系统的神秘学说。
基本意涵为,人的活动与行为全都处于上天的观测之中,人若为善,天则喜悦,也会示人以祥瑞,即出现凤凰、麒麟、灵芝等吉祥之物。
相反,人若为恶,天就会愤怒,从而对人施以恶兆,就会发生地震、冰雹、洪荒、瘟疫、日食等灾异的事件。
董仲舒连上策三篇作答,即著名的《天人三策》,论述天人关系,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
不知其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以及所谓的“天谴”。
“天人感应”是一种悖于客观实际的唯心主义观念,在历史上产生过积极作用。
封建王朝,帝王一人独尊,“君权神授”就是皇帝也怕天老爷,以约束行为,这个不可信的。
“大一统”就是尊祟一统的观念。
《汉书、董仲舒传》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王吉传》也说、《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可见,在春秋时期,大一统已经成为一种被社会所崇尚的观念,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是大统一的表现。
思想界虽有“百家争呜”,在政治理念上有“王道”和“霸道”之别,但大一统这一点是各家共同秉持的观念。
孟子在回答梁襄王提出的“天下恶乎定”的问题时回答说“定于一”。
荀子提出“四海之内若一家”的思想,墨子主张“尚同”等、这些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大一统思想的体现。
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书同文、车同轨”,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最终在文化与政治两大基本领域都确立了大一统的秩序。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是谁提出来的?
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的治国思想,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
该主张提出背景:
西汉初年,汉高祖不喜儒学,使儒家的传承几乎断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之间随着”无为“到”有为“,再到之后的”儒家“,”道家“两大学说的影响趋势慢慢增大。文、景时期,出现了由无为到有为、由道家到儒家的嬗变趋势。百家杂陈而儒家独多。儒家的《书》、《诗》、《春秋》以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都有博士,其中《诗》博士有齐、鲁、韩三家,《春秋》博士有胡毋生、董仲舒二家。这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提供了条件。武帝即位时,历经文景之治,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力量的强大,从政治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学说的提出:元光元年(公元前134),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建议: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各家学说,都要从博士官学中排除出去。汉武帝对董仲舒的这种大一统思想非常赏识。2、“天人感应”主张是谁提出的:
答: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天与人交互感应的命题,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指人的活动与行为根据其好坏善恶,上天都会有相应的感应。
拓展延伸
主张提出的背景:
中国古代神学术语.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3、“春秋大一统”主张是谁提出的:
答:该主张是由董仲舒提出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认为政治上的统一与思想上的统一有着紧密的联系。该主张在《春秋》一书中是这样写的: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道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主张的提出:
董仲舒认为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在思想上统一.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臣民.全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他认为“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