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提出的,关于天与人交互感应的命题。其中蕴含了天有意志和天人相通两个前提。就科学的观点来看,这两个前提都是靠不住的。但在古代,人们认为这两个前提是自然成立的,因此也就对“天人感应”之说产生了信任。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我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这一思想发展为一套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其基本意涵为:人的活动及行为全都处于上天的观测之中,人若为善,天则喜悦,也会示人以祥瑞,出现凤凰、麒麟、灵芝等吉祥之物;反之人若为恶,天就会愤怒,从而对人施以恶兆,发生地震、冰雹、日食等灾异事件。
汉武帝有感于历史兴替、福祚无永,因此问策于天下贤良,以求讨“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连上策三篇作答,即著名的《天人三策》。
在《天人三策》首篇中,董仲舒集中论述了天人关系:“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指出天子如有过失,将遭受上天的警示,也就是所谓的“天谴”。
“天人感应”是一种悖于客观实际的唯心主义观念,但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封建王朝里,帝王唯我独尊,但在“君权神授”观念控驭下,皇帝也不可姿意妄为违背天意行事,无形中对皇帝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约束。
(图片源于网络)
根据个人理解作一个回答!
天人感应。意思是说:民间的苦乐与君王的暴政与善政,彼此产生对立的影响,会形成灵气,上达天庭(玉帝所在),天庭会根据民间的:君王与平民的对立关系,显示出相应的征兆。警示君王,要实行仁政,要不然!江山社稷会覆灭。同时!也在预示民间,君王昏庸,趁机揭竿而起,实行改天换地的主张。
总而言之,这种说法是:秋后老汉,会种田的说法。是依据现实总结罗列的一种唯心主义说法,不属于超前的预见性。根据现实判断,只要是思思维发达的人,谁都会作出这样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