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董仲舒为何提出天人感应,天人感应是什么意思?

董仲舒为何提出天人感应,天人感应是什么意思?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49 更新时间:2024/1/22 13:48:57

“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提出的,关于天与人交互感应的命题。其中蕴含了天有意志天人相通两个前提。就科学的观点来看,这两个前提都是靠不住的。但在古代,人们认为这两个前提是自然成立的,因此也就对“天人感应”之说产生了信任。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我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这一思想发展为一套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其基本意涵为:人的活动及行为全都处于上天的观测之中,人若为善,天则喜悦,也会示人以祥瑞,出现凤凰、麒麟、灵芝等吉祥之物;反之人若为恶,天就会愤怒,从而对人施以恶兆,发生地震、冰雹、日食等灾异事件。

汉武帝有感于历史兴替、福祚无永,因此问策于天下贤良,以求讨“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连上策三篇作答,即著名的《天人三策》。

在《天人三策》首篇中,董仲舒集中论述了天人关系:“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指出天子如有过失,将遭受上天的警示,也就是所谓的“天谴”。

“天人感应”是一种悖于客观实际的唯心主义观念,但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封建朝里,帝王唯我独尊,但在“君权神授”观念控驭下,皇帝也不可姿意妄为违背天意行事,无形中对皇帝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约束。

(图片源于网络)

根据个人理解作一个回答!

天人感应。意思是说:民间的苦乐与君王的暴政与善政,彼此产生对立的影响,会形成灵气,上达天庭(玉帝所在),天庭会根据民间的:君王与平民的对立关系,显示出相应的征兆。警示君王,要实行仁政,要不然!江山社稷会覆灭。同时!也在预示民间,君王昏庸,趁机揭竿而起,实行改天换地的主

总而言之,这种说法是:秋后老汉,会种田的说法。是依据现实总结罗列的一种唯心主义说法,不属于超前的预见性。根据现实判断,只要是思思维发达的人,谁都会作出这样的猜想。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春秋大一统”等主张都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春秋大统一”等主张都是谁?这个是董仲舒公元前134年,他倡导文化上的统一,尊重孔子的学说,而罢黜各家的思想观点,也是独尊儒术。董仲舒的这一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儒学自此取得中国官方正统学术的地位,并且延续两千多年,对中国古代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 知行合一与天人合一,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感谢邀请!知行合一是指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天人合一是指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指顺应自然,遵循道法。遵守自然法则,如保护生态平衡,别人为破坏等。知行合一,是把你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你既然学会了,知道了,就要有所行,行就是践行,就是脚踏实地去做,去行动,去做圆满。物为人立,人为物存。人

  •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儒学术语。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与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就是董仲舒期望用天人感应来给皇权做一个笼子,在古代,天人感应论是儒家官员对抗、限制皇权的一种手段。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从人身为一小宇宙的观点出发

  • 古人讲,"天人合一",现在人讲“人定胜天"。怎么解读?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合一”与”人定胜天”都是人与自然环境相处的关系。虽然用语角度不同,但都是探求人类如何更好的生存并可以持续发展的,二者不仅有矛盾且有相辅相成之妙。”天人合一”是指人类要认识自然,研究自然,尽量找出其内在规律,尽可能的趋利避害,减少天给人带来的损失,从中找出有利于人类发展因素,加以利用。”人定胜天

  • 如何理解董仲舒提出的“天人相类”这一观点?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我说的很浅显一点,其实这还是一种哲学问题。董仲舒提出理论应该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天人感应”,没错很修仙类,玄幻类的小说就很多类似这种的东西。我们往下看。首先天人感应中的“天”是古代哲学体系的最高运行体制,也可以理解最高神,比如基督教的上帝,但是这个“天”没有感情,他只是一种规则在运行,类似于物理规律

  • 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在“东方文明”和“东方文化”这两个词语中,“文明”和“文化”的含义是不同的。在词典中。两个词语的释义中,都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如果细究下来,“文明”的涵义大于“文化”的涵义或者说“文明”包括了“文化”“文明”“文化”均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但:“文明”所指的即包括“精神财富”也包括“物质财富”

  • 论“哲学”存在的必要性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1、这个问题很有趣。从这个问题的问法来看,其答案应该是关于哲学存在的意义的。但是看了以上各位的回答,要不是复制粘贴一大堆教科书的教条,要不就是说一两句擦边球的话。“It'sover”的回答,是明白了这个问题的表面诉求的。但是说得太主观化或“禅宗化”了。概括一下别人的回答情况,不是要批判,只是说他人

  • 中国古典哲学的近代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展开1全部(一)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天命(道)与人事的关系问题;一是理性与情欲的关系问题。与之相应,中国古典哲学可以被分为“人事论”和“人心论”两大部分:先秦两汉哲学以“人事论”为主,着重从客观方面探讨天道(命)与人事的关系问题;宋元明清哲学以“人心论”为

  • 哲学的存在有何意义?哲学和人类有何必要的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

  • 老子的文化地位,代表性,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老聃(dān)(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陈国,位于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