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土葬是历史以来的传统,历史上死了那么多人,根本不存在占用了多少耕地,也不见得死人抢活人的地,到一定年代墓地自然消失。最好是深埋土葬,不留坟堆,只留小块碑头留作纪念即可。
土葬本身就是没有错,归自然吧?我国山地多,没有占用耕地之说,另外我国民族是传统孝道民族,总不能把自己父母的骨灰散在路边,要不还生儿育女干嘛的,葬骨灰就不占地方吗??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会传承对先人逝者入土为安的风俗?
中国人死后,入土为安的习俗已经传承了几千年。究其原因,跟女娲造人的传说有一定关系。按照古人思想,人是泥土造的,死后自然要回归泥土,这叫从哪里来回哪去。
另外入土为安的习俗,跟儒家思想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儒家崇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如果人死后,无论水葬、火葬、天葬,都会损伤人的发肤,显然与儒家思想格格不入,唯有土葬能毫发无损让逝者回到另一个世界。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犯法的王公大臣,都希望皇帝能够赏赐一杯毒酒或三尺白领自尽,而不愿被枭首示众,说白了,就是为留个全尸。
以前蒙古人死后实行是天葬,入住中原后,也慢慢改成土葬,但不封不树,这就是元朝帝陵至今没能找到的重要原因。满族没入关以前,流行火葬。入关后受到儒家思想的英雄,除了顺治帝火葬外,其余皇帝皆为土葬。
社会发展到今天,土葬终于被专家发现它存在的弊端,那就是占用耕地和浪费钱财。因此,国家开始在农村大力推行火葬。但在农村遭到不少农民的抵制,他们认为,土葬根本不占用耕地。因为农村上坟不过是三代人的事,三代过后,坟头就会无人问津,自然就回归耕地的属性。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死去人数以百亿计,也没见坟满为患。
反倒是火葬,不仅浪费油电,还污染了空气,更重要的是入葬公墓,比起土葬来,非但没有省钱,反而多花许多钱。
细想想农民说的不无道理。看来,要想改变农村的土葬习俗,不仅要从观念上下手,还要出台更多优惠政策,让农民觉得火葬比土葬更节约土地,更少花钱。
入土为安出自一篇文曲名为《耍孩儿,骷髅诉冤》,自古有盖棺定论入土为安,其实入土为安最初的意思是,在古代人死了抛弃在荒野容易被飞禽走兽破坏,后来人们想到了挖坑填埋的方式,用草席卷起来填埋,但是仍然避免不了被动物刨开,再后来就有了用棺木来装身体掩埋避免被动物破坏的做法。
抛尸荒野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悲催的下场,这种肉身被当做垃圾一样对待,是人都不愿意接受的,在上古时期其实也是一样,抛尸荒野就等于自己变成了野生动物的口中食物,这种对于有智慧的人类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埋葬就成为了最符合自然规律的一种处理方式,既能防止恶臭,又能防止野生动物的破坏。
在《礼记,祭仪》中有这样的描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之鬼,骨肉葬于下,阴为野土,韩诗外传描述,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身归于土,阴阳学说人体分为阴阳,精气神为阳归于上天,肉身体魄为阴应该归于大地,所以人死肉身与精气分离,肉身回归聚阴的大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类生存的环境归功于大地,特别是封建社会属于农耕社会,土地对于古人来说是生命的源泉,所以人们对大地产生了崇拜,生前靠大地生存,死后仍然希望自己能回归大地,这是一种轮回之道,死后入土者方为安息,生者方觉得安心,这也是古人对大自然的一种内心的接受感和归属感。
风水殡葬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说法,《葬书》讲述了一些这方面的原因,葬者乘生气也,也就是说聚气为生,散气为亡,死者入土为聚气,为什么丧葬都要选择风水宝地,其实大地为生气聚集的,把死者埋入地下为聚气,而地为阴地聚气,阳宅按风水选址为阳处聚气,阴阳调和为上。
当然有部分地方的丧葬风俗不一样,比如说一些地方为天葬,一些地方为崖葬,一些地方为水葬,这些丧葬方式都跟自己的传统文化有关,但是土葬仍然是世界上最普遍的丧葬方式,就算现在推行了火葬,但是人们在火葬以后还是会选择把骨灰土葬入墓,这也是传统文化对大家的影响巨大的程度,入土为安的观念一直都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