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像《易经》之类的很多古书,大多都很难看懂,难道古人真比我们聪明,你怎么看?

像《易经》之类的很多古书,大多都很难看懂,难道古人真比我们聪明,你怎么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847 更新时间:2024/4/16 23:42:45

古人看易先由五行格物致知,八卦八方对应,动静水火求真,道儒合融共济,由耳濡目染的规矩中探寻,专业性强,今人以易为副,多年排斥以失心法,故坚涩难通。

一个笨人一会功夫藏起来的东西。若干年后聪明人未必一会功夫能找出来。更况神神鬼鬼的事尽是瞎编的,自造神密迷惑人的,还傻狐呼找,上哪儿也找不到。用英语说话,就得用英语对话,才能互相知道啥意思。老子伊喜说的话,先读懂他两,才能读懂他们说的话什么意思,我说过他二人的去,就是道德经的指向。别人痒痒怎么会知道呢?他给你说了你就知道了,同样的道理。瞎说没意思。不在字里,在字外之意。

易经是造计划用的公式,造计划就是预测。算卦就是审核,用到算命上有点玄。卦书有言,人喜盈盈的按喜事批,愁忧忧的按忧事断,观色查艳气质是关键。大官私访穿的烂,当乞丐断大错了。

作为年轻人不相信唯物主义反而去研究周易中国古典哲学是不好的吗?

周易就是唯物主义,察天地万物变化,为用。如天气预报,五年计划,预算计划同类。就是自然之法。

心者物也,物者心也。心物同识,同识心物。打开心识,心识打开。心识同在,同在心识。心空物空,物空心空。空间时间,时间空间。时空隧道,隧道时空。心与梦同,梦同与心。心若不在,梦幻时空。时空梦幻,东游是梦。西游是梦,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梦幻人生。人生梦幻,梦里人生。人生梦里,里外人生,人生外里。隧道人生,人生隧道。人体时空,时空人体。天心在此,在此天心。吾忘初心,初心吾忘。

关于道德经的一个问题:如果天下一切都是由“道”造出来的,怎么可能有什么做法是不符合道的呢?

谢谢题主邀请,要讲清楚你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什么是道生万物和怎么样算是符合了道的规律?

纵观全篇《道德经》,可以发现其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就是人类如何达到“天人合一”,更准确说是“道人合一”的问题。其先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的就是天(道)如何做的,是按什么规律运行的,总结起来就是“混沌无极,道生万物,无中生有,有中化无”,万物皆从混沌无极之道而来,即无中生有,最终又有中化无,归于混沌无极,生是谓生,死亦是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混沌无极是万物的终始点,生死皆遵循道生万物的整体循环过程。历史上很多集大成者大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浸淫磨练,并经历了混沌无极之后才推陈出新,终成一家之言的,因此可以概括为“万物皆遵循道而生”。

接下来就是人的问题,人要如何真正达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问题。这个在我独创的“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国学研究新体系中有专门的章节论述,有兴趣深入研究的话,可以找我以前的章读读看,下面仅从“万物皆循道而行”的角度,分四个层次进行简单的阐述。第一个层次:人道六亲生克之新生,法地道五行生克之共生,生克皆是道,生克平衡则和而不同,和合共生,家和万事兴,生克失衡则无法共生,万事不兴;第二层次是:地道五行生克之共生,法天道阴阳太极之顺生逆亡,所谓“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生,逆之者亡”,五行生克就如四季变化一样亦遵循天道顺生逆亡的规律,顺生是顺生的道,逆亡是逆亡的道,无论顺生逆亡都是循道而行;第三层次是:天道阴阳太极之顺生,法道混沌无极之生生,生生不息之谓易,易即是万物皆遵循的那个道,因此老子和《易经》都是在讲世间万物运行所遵循的规律而已,只是《易经》相对比较具体,比较形而下,把世间万物之理分门别类,用卦变原理进行演算推理,《道德经》则是老子对《易经》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升华,提升到了混沌无极之道的层次。第四个层次就是文初所说的道法自然,混沌无极,道生万物,无中生有,有中化无。

因此万物皆由道生,也都遵循而行,走了哪个道,即生出哪个道的果,犹如《易经》的卦变原理一样,哪一爻动就会生出对应的那个变卦,牵一发而动全身,千变万化,然虽繁杂而有序,虽万变而不离其宗,只是这个道太大太广,凡夫俗子根本无法把握全局,看透前后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而已,无法抓住那个有序,无法理清那个宗而已。所以老子说的那个道,并不是谁随随便便心血来潮就能搞懂悟通的,只有你哪天彻底读懂了《易经》,自然就明白老子道生万物的道理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易经》相对《道德经》更简单易学,是解开《道德经》的“入门读物”,是打开道之门的钥匙。

天下万物皆有道,关键看你选了哪条道。

《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天下一切并非`道'造出来的!而是自然形成的!道只是自然形成的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法则!言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行不义必自毙!顺道者昌,逆道者亡!又何来什么做法都是符合道的这种无稽之谈呢?!仁人志士所以追求道,探索道,有的穷其毕生也誓要把"道"弄明白( ̄ ̄),以求大彻大悟道之真谛!史有感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有多么重要,迫切,坚毅,顽强!因为彻悟了道,也就一通百通,一切作为也就有章可循,心想事成,无往不利,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顺道而布德,敢为天下先,以天下人之心为心,普度众生于随心所欲间!济世益民行大道,天人合一万众欢。佛曰,成佛。道曰真人圣。所以( ̄ ̄)题主的提问是不成立的。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为何哲学上讲农民种地属于认识世界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通过种地知道甚么季节种甚么菜,甚么时候施肥、浇水、除草。真谛来源于实践,日复1日了解了气候规律,我们很多谚语都是出于古代智慧勤劳的农民,那是他们对世界认识的总结和反应。我个人的理解,你不懂还可以问老师。1、关键词:批判;继承;创新;对应的而哲学依据分别是:矛盾普遍性一分为二;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 “白马非马”算不算诡辩论?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绝对不是诡辩,只不过公孙龙没有像当代哲学那样提出什么完整的理论。只是单单提出一句话人们无法理解,又因为只是寥寥几字也不好完全反驳就被归为诡辩了。历史上只有一句话的理论大多都被归为诡辩,但是大多都是先哲们的天才般的灵感。现代哲学思想虽然长篇大论,但不见得正确。“白马非马”个人觉得和当代的结构主义很相像

  • 形容两面性的诗句?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白话释义: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朝代:春秋作者:老子出处:《老子五十八章》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白话释义:祸是东西被盗让你蒙受一些损失,福是只是一些财务而已不是你自身受到伤害,被盗一次总结经验下次就不容易再被盗

  • 为什么道家哲学是人类难以达到的高度?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现在的人都在追名逐利,利令智昏呗。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三个难以达到:一是按照当代科技前沿成果,关于多维度宇宙划分理论,人类只能仰视达到的最高道是天道,尚难以企及自然之道的维度。按照老子在《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维度划分,天道、地道与人道同属第三维度世界范围之内,所以人类可能仰望最高的

  • 试剂测甲醛应在空间中放置多长时间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新房除甲醛的方法有很多:1、多通风,风的对流运动会把有害气体带出室内,但是实际缓慢。2、多种植一些吸收甲醛的植物,既能吸收有还气体,又能美化居室。但是植物吸收效果并不是很好,也需要长时间的进行。3、可以用纳米活矿石进行物理吸收。可以多种方法结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

  • 近来喜欢上哲学,面对书里很多理论学的比较吃力,怎么办?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有多种,你学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吗?如果是,我建议你找一本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教科书(国家有认可的)。开头确实很吃力,要耐心地学,一步一步地来。第一步,先弄清几个问题:⑴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其他哲学不一样,一定先弄懂。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即

  • 读过老子或庄子你得到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我得到了:①以《道德经》《南华经》为文本的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思想(学说,我不是指宗教方面)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且(尤其是老子思想)带有明显的辩证法特征。②后世对于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思想(学说)有极错误的研究结论。我认为:必须以唯物的和辩证的思想方法来研究道家思想。只有这样,“道”才能真正的得以持恒,才

  • 求一篇,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展开全部《哲学与人生》的感悟很是偶然选了哲学的启迪这门选修课,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了吧,反正是一看见就是觉得不错,就选了,现在觉得,很真的没有选错。在这门课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包括为人处事的哲学、待人接物的哲学和爱情的哲学。下面我就细细道来了吧…..首先,我觉得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人不能决定自己的

  • 春秋战国时期谁提出小国寡民,独立自制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独立自制。出自《老子》第八十章,原文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论述的是治理诸侯国的方法而不是治理

  • 第一次了解哲学有什么感觉?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我第一次了解哲学,是在读大学的时候。那时候初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这本书,里面的“矛盾论”、“统一论”、“辩证统一”、“量变引起质变”,“物质是世界构成的第一要素”、“历史唯物主义”等,很对我影响很大。马克思主义是于抗战时期引入我国。毛泽东主席就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并结合中国战争实际情况,作出了一整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