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拔苗助长,脱离了客观实际。联系具有普遍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只有一个,从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古代自然观的产生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等。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有机论自然观,强调整体和联系,注重事物的变化发展,注重解释事物与现象的关系,注重的是辨证统一。第二,古代的自然观具有浓郁的思辨性质,不注重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第三,它是一种经验性、实用性的自然观,讲究直观的经验的积累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首先,在古代,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土地、自然条件与民生息息相关,科技发展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由于自然界影响农业生产的方式是以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的形式综合作用于农业产生,由于当时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甚微,认识水平有限,科技发展的目的是掌握并遵循自然界规律,其手段特点是通过长期观察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对自然界这种普遍联系的有机系统的规律进行宏观、整体上的把握,得出实用的经验性结论,并直接与运用于农业生产。由于古代自然观的整体性、实用性和直观经验性,能指导人们在认识水平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掌握直观经验更快地服务生产,这是在科技发展的初级阶段的最有效率的方法,极大的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一直世界领先。到近代,工业化进程加快,由于工业受自然界整体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直接受自然界某一局部影响较大,而随着工业分工精细化,对自然界的了解就越来越需要局部化,从整体中分解出一些局部的问题进行相对独立静止研究,然后总结他们的关系,体现在科技的发展上就是认识层次的逐渐分化,以分析或分解的研究方法,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采用严格的逻辑推理,以探寻直观经验背后的科学原理。由于中国古代自然观缺乏个别性,反对过多的干预自然,仅满足于对自然界普遍性的感性认识和直觉把握,缺乏对自然界事物的透彻分析和了解,不能形成对自然界各个领域的科学的理性认识。而此时,已经发展成熟、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自然观,阻碍着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现代,人类正进入一个全面协调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时代,需要克服西方近代自然观引导下的无限制地征服和占有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界则以更深更广的角度深刻影响着社会生产,人类需要全面了解自然。中国古代自然观包含普遍性,即对自然界有机性、价值性的认同,这对现代生态意识具有启示意义。因此,中国传统的自然观经过丰富与拓展与西方自然观有效整合上升为辩证唯物的科学的发展观,这种科学自然观将理性知识和对自然环境的普遍性的直觉结合起来,从宏观和微观来了解自然界的影响,适应了当代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