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才干无双的左宗棠为何熬到48岁方才出山?

才干无双的左宗棠为何熬到48岁方才出山?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785 更新时间:2024/4/10 13:10:07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很正常。

因为李鸿章曾国藩等人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出头的,仍然花费了很多年才进入官僚的高层。其实,如果不是太平军四处攻打,朝廷被迫将大权交给李鸿章、曾国藩等不是很高职位的官员,让他们发挥了威力,让李鸿章、曾国藩按部就班的升职,怕是一辈子也爬不到后来的地位。

李鸿章、曾国藩是科举考试的胜利者,尚且如此。

左宗棠在科举考试失败了,自然仕途更为坎坷。

满清的科举考试是八股文,非常死板。

可以这么说,文学水平非常高的人,未必能写好八股文。

左宗棠20岁时候,通过捐银钱为监生,才得以参加了乡试,但落榜了。

大家注意,左宗棠不是考上秀才以后,以秀才身份去乡试考举人的。

而是通过捐银钱才获得秀才的资格,唯一的解释是左宗棠并没有考上秀才。

这次考举人,考官为胡鉴。胡鉴在试卷上批个“欠通顺”。大家要知道,考举人不同于考秀才,试卷要求是非常高的。

左宗棠连基本的通顺都做不到,落榜也是必然。

只是,左宗棠的运气很好。

当时道光皇帝要求全国考官检查没考中的试卷,并且给了湖南6个举人的名额。

更幸运的是,胡鉴忽然疾病死了。当时如果想要从落榜的人里面挑选6个人,就等于要承认之前的考官看试卷是有问题的。

哪个考官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他们就选取了已经死掉的胡鉴考生,选中了左宗棠。

由此,左宗棠磕磕绊绊的成为了举人。

虽说举人到做官是一步之遥,但这一步并不容易,是要去京城参加会试的。

结果就是,左宗棠前后考试3次,全部失败。

更搞笑的是,第二次他明明以最后一名考中了。结果皇帝认为给湖南的名额太高了,决定取消几个。左宗棠就是这样被淘汰了。

三次失败以后,性格要强的左宗棠大怒,从此不考了,回湖南乡下务农去了。

那么,左宗棠虽然是举人,却没有当过官。在满清严格的官僚体制下,左宗棠当然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成就。

直到1851年,48岁的左宗棠终于迎来了好机会。

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为了对付杀过来的太平军,从湖南全力收罗人才。当时左宗棠有贤人的名声,在胡林翼的推荐下成为幕僚。

事实证明,左宗棠极有才能,很快成为幕府中的一号智囊,连咸丰皇帝都知道了,对他重用。

53岁,左宗棠成为兵部郎中。

搞笑的是,左宗棠成为如此重臣,却对当年科举失败极为不满。他认为,自己就是科举制度是垃圾的最好例子。

一个能够左右国家大局的贤人,科举考试却磕磕绊绊,最终止步于举人。

而慈禧太后,也很明白左宗棠的心理。

直到1874年,北京垂帘听政的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颁下谕旨:特赐左宗棠同进士出身,并升为东阁大学士。

由此,62岁的左宗棠终于成为了进士。

左宗棠的出生,说的好听点,是书香门第,说的直白点,贫苦家庭,怎么说呢,虽然他父亲和祖父都是秀才,但都只在村里当教书先生,家里十几口人,左宗棠是老小,1812年出生,上面有2个哥哥、3个姐姐,出生的时候他祖父都80岁了,孩子多,全告父亲一个劳力,家里有点薄田,农忙时种地,闲时教书,日子过得很贫苦。

左宗棠幕僚起家,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历任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封二等恪靖侯,1885年病逝福州,赠太傅,谥号文襄,图为左宗棠墓。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左宗棠也就幸运在这儿,虽然家里寒素,但他们家是七世秀才,父亲又是私塾老师,1816年因为父亲左观澜教书名气渐起,被聘往长沙教书,于是举家迁往省城长沙,所以左宗棠从小跟跟大哥左宗域和二哥左宗植读书。1826年左宗棠得县试头名,1827年得府试第二名,因父母先后去世,左宗棠在家丁忧,直到1832年才开始参加乡试,中举人,于是左宗棠接了父亲的班,干起了教书先生,并娶了周诒端,成了周家上门女婿。

左宗棠从外国人手中收复的国土有16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收复国土最多的将军。后来几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1843年心灰意冷的左宗棠用教书多年的积蓄在湘荫东乡买地建房,后取名叫“柳庄”,自号“湘上农人”,过了8年的耕读传家的平静生活,因屡试不中左宗棠放弃了儒家经典,开始研读大量农利、地理、军事、管理等实用书籍,学问大涨,为他日后成功也打下基础。直到1852年太平天国围攻长沙,此时左宗棠已经40岁了,当时内乱爆发,清廷急需有实干的人,于是像左宗棠这样长期专研实践成为热门人才,因经不住师生友人的相劝,左宗棠终于离开柳庄,前往长沙,从幕僚起家,一直坐到封疆大吏,入阁拜相。

图为左宗棠的湘荫柳庄。当时太平军打到长沙,左宗棠想避世隐居也不行了,当时湖南巡抚张亮基派人到湘阴寻左宗棠出山,最开始做军师,张亮基做了湖广总督后,左宗棠跟着去了武昌,张亮基调往山东后,又有湖南巡抚骆秉章请当军师,湖南团练大臣曾国藩请领兵打仗,左宗棠其实对内乱没兴趣,为了见用于社会,于是出任骆秉章的幕僚,共6年,不但保了一方太平,还强有力支持了曾国藩对外用兵作战,当时有官员弹劾左宗棠是湖南“自封”巡抚,可见左宗棠在湖南军政权力不小,直到1860年,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在湖南招募兵勇,随曾国藩带兵作战,左宗棠正式出山,这年他48岁。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三国(正史)英雄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我认为是曹操,如果只说一个人的话。事实也是如此,曹操出身不太好,在当时讲究出身的年代,能从举孝廉做到魏王。各个时期发展的方向和用人行事的方式,都没有重大的失误。象他自己说了,如果没有他,天下不知道有几人称帝。有水平,有抱负,有野心,当然更有成就,三国能称为第一英雄的,非他莫属。童渊是张绣、张任、赵云

  • 清朝年间的胡雪岩到底给后人怎么样的启示?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本是很成功的一个红顶商人,没有在辉煌的时候成功转型,没有居安思危,失败在所难免,另外,他的成功是建立在官商勾结的基础上的,有言曰,树倒猢狲散,就这理。胡雪岩(1823-1885)是史上著名的“红顶商人”,也就是商人兼公务员。他家财万贯、富可敌国,慈禧太后还赐他一套黄袍马褂,是当时商人中最会当官的,公

  • 谁知道水浒传的10个人物简介300字谢谢!~!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宋江宋江原为山东郓城县一刀笔小吏,字公明,绰号呼保义。面目黝黑,身材矮小,平素为人仗义,挥金如土,好结交朋友,以及时雨而天下闻名。因晁盖等黄泥冈劫生辰纲事发,宋江把官军追捕的消息告知晁盖。及晁盖等上梁山后,遣刘唐送来书信(招文袋)及五十两黄金酬谢。不料,此信落入其妾阎婆惜之手。无奈,宋江怒杀阎婆惜,

  • 李白传记1500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旧唐书李白传》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

  • 还没发明使用纸就说赵括纸上谈兵,这是不是一个古代谣言?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没错,纸是东汉中后期才发明的,赵括是战国末年人,司马迁是西汉的,但也不能归之为古代谣言。事实是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原本就跟赵括毫无关系,唐宋时才有雏形,明末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都未曾提及,正式成为成语已是清代了,但仍然跟赵括没关系。第一次出现两者关系的,是1979年出版的《上下五千年》第四十节“纸上谈

  • 你觉得高阳写的《胡雪岩全传》怎么样?可读性强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没有看过此书,只知胡雪岩是个红顶商人,实际就是假官府之势做生意,做的风生水起,但最后被杀。对此人此事,及今人之相似者,我都不苟同,我倒觉得像苹果的乔布斯才应该是企业家的楷模。撰写这类文学体裁的现在作家我喜欢的有三个:二月河、高阳、唐浩铭;唐浩铭写书最突出的史料详细精确,人物刻画入木三分,只是情节略显

  • 文学人物传记(短}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展开全部姜太公-第一部姜太公全传作者:焦安南,李建义揭去神秘,还历史巨人的本来面貌马连礼姜太公是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名人。他是古代日照人。我少年时爱读许仲琳的《封神演义》,深为姜太公怀抱打神鞭、身骑四不象、破关斩将、登台封神所吸引,认为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神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见到《齐太公世家》一文,才

  • 赵括的一生,为何活成“纸上谈兵”四个字?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赵括,是战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典故就来自于其父对其母说出来的关于他的评价,概括就是其”纸上谈兵”。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言及兵事,天下莫能当。常常与父亲讨论行军打仗的事,身为将军的父亲也不能及,都难不倒他,但也没有肯定和鼓励他。其母很奇怪,就问缘由。其父忧心忡忡地说:”打仗,是生死存亡的事情,可赵括却

  • 纸上谈兵的人叫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纸上谈兵的人叫赵括。1、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

  •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人物传记还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战国末,强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赵国实力比秦稍弱。本篇为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布衣之交、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怒发冲冠、白璧微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