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有什么历史类书单推荐吗?

有什么历史类书单推荐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825 更新时间:2024/4/15 19:23:31

我的历史书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1、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视角独特,切入点为末端小节的小事,却从中讲出以后许多大事发生的症结所在,首次提出大历史观的观点。

原文摘录如下:

(1)贵妃郑氏和王氏之争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小小的插曲,竟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斗争的契机,导致了今后数十年皇帝与臣僚的对立,而且涉及了整个帝国。

(2)1498年,当时在为的弘治皇帝几乎用央求的口气央求大学士同意免朝一日,因为当夜皇宫失火,皇帝彻夜未眠,神思恍惚。[明朝前期,皇权并没有达到顶峰,或者,难道说,到了明朝,皇权正式开始“符号化”?]

(3)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的发展,必然受到限制。即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2.全球通史

作者着眼于全球,侧重于那些有影响的、促进历史发展的历史事件,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着重有三个主要的问题,即(1)欧洲扩张的根源;(2)欧洲扩张前的儒家文化、穆斯林和其它非欧洲的世界;(3)欧洲扩张的各个历史时期:伊比利亚时期,荷兰、法国、英国时期,沙俄时期

原文摘录如下:

(1)技术变革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所以很受欢迎,且很快便被采用;而社会变革则由于要求人类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通常会让人感到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也就易遭到抵制。…简言之,人类作为一个种群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自身不断增长的知识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保持平衡。

(2)我们这个时代的众多动乱均由两大互相对抗的力量之间的冲突引起。一方面,由于现代通讯媒介、跨国公司以及环球飞行的宇宙飞船,现代技术正前所未有地将全球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全球又因那些决心创造自己未来的、沉睡至今的大众的觉醒而四分五裂。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京东

48.00

去购买

3、许倬云说历史系列五:台湾四百年

许倬云在这一册书中,以恢弘的史学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四百年来台湾的历史变迁:从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开始,台湾经历了荷兰移民、郑氏集团、清政府、日本殖民和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始终未曾脱离本土、大陆和世界三层因素的纠缠。

原文摘录如下:

(1)自由的另外一面是自我约束,是容忍,是与人合作;民主的另外一面是责任,不是仅仅享受国家赋予的权利,而是也要负起相应的责任;法律是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要懂得法律是情理相容的,不是呆板的条文。台湾快速西化过程中,对于西方主流文化当年兴起时候的一些价值观念,接受了却未必深刻了解了。台湾一般人,正如同大陆一般人一样,并没有真正理解西方文化当中能够兴起,能够主宰世界三百年的种种理念,其中自有一定的道理。

(2)我的盼望是:璧合之前须有珠联,镜圆之时还待金镶;期间必有一段过程,一段秉承善意和理性、彼此相处的过程。

(3)台湾的情形正如大陆一样,在追逐现代化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现代"已逐渐变质。

(6)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强索台湾,中国只能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从此,日本占领台湾五十年之久,将台湾建设成为一个供给粮食的基地,也是南进太平洋的前哨站。这五十年日本的治理,将刚刚踏入近代的清领台湾,发展为一个几乎完全同化于日本的殖民地。在这一段时期,台湾的经济建设和相应的文化发展,使台湾进入了现代。日本治理台湾的时间,只有清代治理台湾的四分之一。但是,日本在台湾留下的烙印,却非常深刻。清治台湾时期,台湾的文化土壤并不丰厚回头看看,清领的二百年,满清是从郑氏政权手上,接下了台湾岛屿。郑氏来台,保存华夏文化命脉于海外;孤臣孽子,其志可佩、其情可哀。在郑氏时代,台湾毋宁是中国文化最后的据点。

4、明朝那些事

《明朝那些事儿》这篇文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原文摘录如下:

(1)因为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纵使执着、纵使顽强,却依然是软弱的。他们并不明白,在这世上,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却必须接受。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所遁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不经历黑暗的人,是无法懂得光明的。背负着黑暗活下去吧,徐阶,坚持下去,你会找到光明的。

(2)唐时的黄巢在考试落榜后,站在长安城门前,惆怅之余,豪气丛生,作诗一首,大大的有名《咏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数年后,他带领着十余万大军,打进长安。此时的朱元璋,站在濠州的城门前,看着自己身后的二十四个人,他知道,迈出这一步,他就将孤军奋战,或者兵败身死,或者开创霸业。他仰望天空,还是那样阴暗,这个时候作出这个选择,似乎并不吉利,他又想起了那次无奈的占卜。父母去世的时候,在庙里干苦力的时候,夜里望天痛哭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天空。什么都没有变,变的只是我而已。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什么都不能阻挡我,就从这里开始吧!出发!

(3)杨涟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了,于是他咬破手指,对这个世界,写下了最后的血书。此时的杨涟已处于濒死状态,他没有力气将血书交给顾大章,在那个寂静无声的黑夜里,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他拖着伤残的身体,用颤抖的双手,将血书藏在了枕头里。结束吧,杨涟微笑着,等待着最后的结局。许显纯来了,用人间的言语来形容他的卑劣与无耻,已经力不从心了。看着眼前这个有着顽强信念,和坚韧生命力的人,许显纯真的害怕了,敲碎他全身的肋骨,他没有死,用土袋压,他没有死,用钉子钉进耳朵,也没有死。无比恐惧的许显纯决定,使用最后,也是最残忍的一招。天五年(1625)七月二十四日夜。许显纯把一根大铁钉,钉入了杨涟的头顶。这一次,奇迹没有再次出现,杨涟当场死亡,年五十四。伟大的殉道者,就此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杨涟希望,他的血书能够在他死后清理遗物时,被亲属发现。然而这注定是个破灭的梦想,因为这一点,魏忠贤也想到了。为消灭证据,他下令对杨涟的所有遗物进行仔细检查,绝不能遗漏。很明显,杨涟藏得不好,在检查中,一位看守轻易地发现了这封血书。他十分高兴,打算把血书拿去请赏。但当他看完这封血迹斑斑的遗言后,便改变了主意。他藏起了血书,把它带回了家,他的妻子知道后,非常恐慌,让他交出去。牢头并不理会,只是紧握着那份血书,一边痛哭,一边重复着这样一句话:“我要留着它,将来,它会赎清我的罪过。”三年后,当真相大白时,他拿出了这份血书,并昭示天下。如下:〖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唯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不知道死后何人知晓,不知道能否平反,也不知道这份血书能否被人看见。毫无指望,只有彻底的孤独和无助。

5、半小时漫画中国史

仅仅通过手绘和段子,二混子就捋出清晰的历史大脉络:春秋战国像个班级、大秦过把瘾就死、三国就三大战役、魏晋乱世多奇葩、南北朝盛产败家子、大唐最炫民族风……掀开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略去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每一页都有历史段子,每三秒让你笑翻一次,而二混子手绘的帝王将相则是又贱又蠢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曹操孙权,全都和你我一样,有优点和缺陷,有朋友和敌人,他们在历史关键节点迸发出的惊人能量铸就了三千年的精彩中国史。

6、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盛世妖术”的故事。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乾隆皇帝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他建立并巩固起来的大清帝国达到了权力与威望的顶端。然而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由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竟然冲击了半个中国,百性为之惶恐,官员为之奔命,连乾隆也为之寝食难安。作者孔飞力细致入微的描写令人颤栗,他生动地再现了各省的恐慌是如何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除妖运动。

原文摘录如下:

(1)我们在这里所瞥见的,是否是一个已被人口过度增长、人均资源比例恶化、社会道德堕落所困扰的社会所遭遇的一种道德报应?在这样一个备受困扰的社会里,人们对自己能否通过工作或学习来改善自身的境遇产生怀疑。这种情况由于腐败而不负责任的司法制度而变得更加无法容忍,没有一个平民百姓会指望从这一制度中得到公平的补偿。

(2)在这个权力对普通民众来说向来稀缺的社会里,以“叫魂”罪名来恶意中伤他人成了普通人的一种突然可得的权力。对任何受到横暴的族人或贪婪的债主逼迫的人来说,这一权力为他们提供了某种解脱;对害怕受到迫害的人,它提供了一块盾牌;对想得到好处的人,它提供了奖赏;对嫉妒者,它是一种补偿;对恶棍,它是一种力量;对虐待狂,它则是一种乐趣......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妖术既是一种权力的幻觉,又是对每个人的一种潜在的权力补偿。

7、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天朝的崩溃》是作者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这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原文摘录如下:

(1)在皇权至上的社会中,天子被说成至圣至明,不容许也不“应该”犯任何错误。尽管皇帝握有近乎无限的权力,因而对一切事件均应该负有程度不一的责任;但是,当时的人们对政治的批判,最多只能到大臣一级。由此而产生了中国传统史学、哲学中的“奸臣模式”:“奸臣”欺蒙君主,滥用职权,结党营私,施横作恶,致使国运败落;一旦除去“奸臣”,圣明重开,万众欢腾。这一类模式使皇帝避免了直接承担坏事的责任,至多不过是用人不周不察,而让“奸臣”去承担责任,充当替罪羊。若非如此,将会直接批判到皇帝。这就冲犯了儒家的“礼”,是士人学子们不会也不愿去做的。

(2)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出的最终结论是,为使忠臣得志,奸臣不生,就必须加强中国的纲纪伦常,强化中国的传统。也就是说,鸦片战争所暴露出来的,不是“天朝”的弊陋,不是中华的落伍;反而是证明了中国的圣贤经典、天朝制度的正确性,坏就坏在一部分“奸臣”并没有照此办理。于是,中国此时的任务,不是改革旧体制,而是加强旧体制。道德的批判最是无情。而批判一旦升至道德的层面,事情的细节便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至于细节之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教训更是成了毫无用处的废物。

(3)这里有必要分清两个问题:一是对侵略者应不应抵抗;二是若这种抵抗注定要失败,是否仍应抵抗。前者是道德层面的,结论是肯定的,没有疑义。后者是政治层面的,结论不能从前者引申而来。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区别正在于此(我拟在第八章中作专门讨论)。既然正义的反抗并不能取胜,那么,避免无谓的牺牲也是可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伊里布的消极避战不应当视作错误。

8、东晋门阀政治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历史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再探索,认为中外学者习称的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实际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其存在形式是门阀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本书不落以婚宦论门阀士族的窠臼,对中国中古政治史中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精辟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9、品三国

《品三国》是易中天对三国时期历史的讲述和评论。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更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三国,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面目呢?

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易中天先生纵论三国天下大事,细品英雄是非功过,总结成败得失。

原文摘录如下

(1)正如历史有三种形象,历史也有三种读法。一种是站在古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就是钱穆先生所谓“历史意见”;一种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就是钱穆先生所谓“时代意见”;还有一种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就是“个人意见”。

(2)袁绍的愚蠢、固执和狂妄是三位一体的。他因狂妄而固执,因固执而愚蠢,又因愚蠢而狂妄。他蠢就蠢在没有自知之明。因为没有自知之明,他狂妄,总认为自己天下无敌,因此愚蠢。因为愚蠢,他总认为自己决策英明,因此固执。因为固执,他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因此失败。可以说,袁绍的失败,乃是做人的失败;而他做人的失败,又是性格使然。

(3)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有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希望出将入相,建功立业,至少也得谋个一官半职,以便光宗耀祖。另一方面,他们又很清高,很脆弱,碰不得钉子,受不了冷遇。

10、中国通史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中国文化史,借鉴古代史书的典制体,按章节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个专题,内容之广泛,完全与今“大文化”涵义相合;下册是中国政治史,从民族起源开始,按时序叙述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浓缩中国五千年历史于一书,仅用了三十八万字。

11、白话资治通鉴

由于《资治通鉴》为文言文,现代人阅读有诸多不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柏杨用独特的语言,将全书翻译为白话文,使得原为晦涩难解的文字,有了平易可亲的一面。读者不仅限于专家、知识分子,更扩及到学生、上班族等所有人群,将旧时帝王之“借鉴”,转化为现代百姓的“明镜”,成为当下读者掌握历史规律,厘清混沌时局,看清未来道路的最佳读本。

推荐书单的问题,基本上是琳琅满目。而本人认为书单推荐应该有几个标准:第一,推荐者本人要看过,或者至少部分看过,这样才有独特的心得,而不是人云亦云;第二,推荐书单要讲究循序渐进,至少要有入门级教材级提高级三个层次,而不是剪刀加浆糊随便列举;第三,推荐书单要相对全面,比如历史类书单,就不能完全偏重一个时期。带着以上三条标准,本人来推荐一份独到的历史类书单。

入门级:入门级的主要是提高兴趣,理清史实,不需要非常专业。现代出版社有套《历史中国》系列,包括醉罢君山《夏商周原来是这样》、姜狼《春秋原来是这样》等,基本有全套中国通史。断代史也有一些优秀读物,比如月望东山《那时汉朝》、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等等。社科院历史所编写的五卷本《中国通史》也不错,简明扼要,既专业又通俗,还有同名纪录片播放。

教材级:教材级的主要是系统学习,不容易被个人风格的作品带偏。不少大学院校都有历史本科教材,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等。这里推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历史学基础课配套教材》系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历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史学史》等等。虽然教材可能有些枯燥,但是专业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级:这个阶段可以读点学术专著,比如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国断代史系列》就不错,包括杨宽《战国史》、林剑鸣《秦汉史》等等;河北教育出版社的《二十世纪史学名著》,包括顾颉刚《古史辨自序》、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等;另外有一些通史、断代史史学名著,比如钱穆《国史大纲》、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顾诚《南明史》。外国的也可以看看,比如《剑桥中国史》《哈佛中国史》。

限于篇幅就不多介绍了,但是按照这个思路,本人认为是比较科学的书单。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才干无双的左宗棠为何熬到48岁方才出山?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这很正常。因为李鸿章、曾国藩等人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出头的,仍然花费了很多年才进入官僚的高层。其实,如果不是太平军四处攻打,朝廷被迫将大权交给李鸿章、曾国藩等不是很高职位的官员,让他们发挥了威力,让李鸿章、曾国藩按部就班的升职,怕是一辈子也爬不到后来的地位。李鸿章、曾国藩是科举考试的

  • 三国(正史)英雄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我认为是曹操,如果只说一个人的话。事实也是如此,曹操出身不太好,在当时讲究出身的年代,能从举孝廉做到魏王。各个时期发展的方向和用人行事的方式,都没有重大的失误。象他自己说了,如果没有他,天下不知道有几人称帝。有水平,有抱负,有野心,当然更有成就,三国能称为第一英雄的,非他莫属。童渊是张绣、张任、赵云

  • 清朝年间的胡雪岩到底给后人怎么样的启示?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本是很成功的一个红顶商人,没有在辉煌的时候成功转型,没有居安思危,失败在所难免,另外,他的成功是建立在官商勾结的基础上的,有言曰,树倒猢狲散,就这理。胡雪岩(1823-1885)是史上著名的“红顶商人”,也就是商人兼公务员。他家财万贯、富可敌国,慈禧太后还赐他一套黄袍马褂,是当时商人中最会当官的,公

  • 谁知道水浒传的10个人物简介300字谢谢!~!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宋江宋江原为山东郓城县一刀笔小吏,字公明,绰号呼保义。面目黝黑,身材矮小,平素为人仗义,挥金如土,好结交朋友,以及时雨而天下闻名。因晁盖等黄泥冈劫生辰纲事发,宋江把官军追捕的消息告知晁盖。及晁盖等上梁山后,遣刘唐送来书信(招文袋)及五十两黄金酬谢。不料,此信落入其妾阎婆惜之手。无奈,宋江怒杀阎婆惜,

  • 李白传记1500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旧唐书李白传》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

  • 还没发明使用纸就说赵括纸上谈兵,这是不是一个古代谣言?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没错,纸是东汉中后期才发明的,赵括是战国末年人,司马迁是西汉的,但也不能归之为古代谣言。事实是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原本就跟赵括毫无关系,唐宋时才有雏形,明末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都未曾提及,正式成为成语已是清代了,但仍然跟赵括没关系。第一次出现两者关系的,是1979年出版的《上下五千年》第四十节“纸上谈

  • 你觉得高阳写的《胡雪岩全传》怎么样?可读性强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没有看过此书,只知胡雪岩是个红顶商人,实际就是假官府之势做生意,做的风生水起,但最后被杀。对此人此事,及今人之相似者,我都不苟同,我倒觉得像苹果的乔布斯才应该是企业家的楷模。撰写这类文学体裁的现在作家我喜欢的有三个:二月河、高阳、唐浩铭;唐浩铭写书最突出的史料详细精确,人物刻画入木三分,只是情节略显

  • 文学人物传记(短}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展开全部姜太公-第一部姜太公全传作者:焦安南,李建义揭去神秘,还历史巨人的本来面貌马连礼姜太公是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名人。他是古代日照人。我少年时爱读许仲琳的《封神演义》,深为姜太公怀抱打神鞭、身骑四不象、破关斩将、登台封神所吸引,认为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神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见到《齐太公世家》一文,才

  • 赵括的一生,为何活成“纸上谈兵”四个字?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赵括,是战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典故就来自于其父对其母说出来的关于他的评价,概括就是其”纸上谈兵”。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言及兵事,天下莫能当。常常与父亲讨论行军打仗的事,身为将军的父亲也不能及,都难不倒他,但也没有肯定和鼓励他。其母很奇怪,就问缘由。其父忧心忡忡地说:”打仗,是生死存亡的事情,可赵括却

  • 纸上谈兵的人叫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纸上谈兵的人叫赵括。1、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