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多读历史到底有什么好处?

多读历史到底有什么好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700 更新时间:2024/3/30 19:19:24

这个问题问的好,特别是“描述”部分,引起了我的共鸣。我开始回忆我走过的路,我回答的不一定有用,但绝对是真实的想法。

前人说过,三种人不宜读书。天智过高者,比如刘邦朱元璋,读书多了脑袋生出些条条框框,极易糟蹋了高情商。读死书者,只会人云亦云,有那功夫真不如边干事边悟道理,多积累经验、人脉、资本,早点儿成就大事。读书去干坏事者,这个不多说。

以读书为手段,去获取功名利禄者,大可不必读书,当然义务教育例外,孩子们没得选。现在不像过去,评职称、提干要本本,能力至上嘛。读书还是要纯粹,子曰:“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如此读书方有所得,不然浪费时间。工作难找,好多人拼了命考研、读博,如不适合做科研的终是浪费了青春。

历史书也不一定适合人人看。现在太多写书的人太浮躁,洋洋洒洒多是拼凑胡编的,价儿还挺贵。历史应是原始记录,白话古代史,汉语外国史,很多是别人嚼过的馍馍渣,曲解误解甚多。但名人传记应该多读,尤其青少年,早定人生规划人生偶像,不折不挠必有所成。

“读书万卷书,走万里路”,身负史命,是司马迁作《史记》的前提。读史是需要经学功底的,最起码得通训诂,更需要人生阅历,太年轻了一是坐不住,不能入其巷,也不能参透“春秋笔法”之真意。当然,更需要哲学家和侦探的头脑,不然千头万绪,如坠云里雾里,早晚会茫然弃之。

读史到底有什么好处,我也不知道。少年时祖父强迫写繁体字,背古书;年青时绘图风雅,诗酒高歌。进入中年,静了下来,才发现浪费了太多时间,自己的人生所感原来古人都写着呢。

真没什么好处,古籍太花钱,一套房子能换个万把册吧。也挺耗时间的,不认识牌不爱看电视也打不来球,就读书这点儿爱好了。

孩子他妈妈说的好:看他那认真,才发现自己嫁了个学者,绝对不会老年痴呆了。哈哈,经典!

商界名人传记哪些比较好?

史玉柱自述:我的营销心得

李嘉诚、胡雪岩、埃隆马斯克、洛克菲勒、史玉柱、褚时健、贝佐斯、王健林、杰克韦尔、稻盛和夫、孙正义、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等,把世界知名企业数一遍就出来了

二月河版本的《胡雪岩》和高阳版的《胡雪岩全传》有什么差别?哪版更好?

二月河所作的《胡雪岩》与高阳所作的胡雪岩全传》进行全面对比,应该高阳所作的胡雪岩全传》更好。因为从经商的视角去看待:“经商要学胡雪岩,当官要学曾国藩”。胡雪岩是晚清第一大豪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外国银行开展金融业务往来的人,第一个获得清廷特赐二品顶戴、赏黄马褂、允许在紫禁城骑马的殊荣。作者高阳在书中叙述了胡雪岩一生的经历,从多方面介绍了“红顶商人”胡雪岩在官场、人际、处事、情感、谋略等方面的处事为人之道,艺术地再现了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广阔历史背景下,胡雪岩由商而官,亦官亦商,暴起暴落的历史画面。全书内容丰富,故事翔实。二月河所作《胡雪岩》特点在于:着大处,捡重点,通过做事来体现人物性格,行文流畅,而高阳更精通清代历史掌故,对胡雪岩的人物描写和事物个性叙述更全面,笔尖独到,磨砺若心。相比之下,高阳的版本比二月河的版本更妤。

二月河所作的《胡雪岩》与高阳所作的胡雪岩全传》有什么差别?哪版更好?回答这个问题,只简单说一下个人读后大体的体验,因为每个人读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首先是对于文学作品,读者读书时会不知觉地带上明显的个人喜好。然而,客观地说,文学作品的好与差,依据个人喜好判断也是不准确的。所以,码字不易,我们要尊重任何一个作者的劳动,既便只谈文本,下面我说的这些也只能是个见。

二月河的胡雪岩和高阳的胡雪岩全传,两本书都读了,而且读了不止一遍,但要问有什么差别,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二月河写胡雪岩,完全没有写康熙大帝时那样全面、细致、血肉丰满,他写胡雪岩只是跑故事,就是说小说情节推荐的很快,故事很好看,但是缺乏详细的细节描写,至于什么原因,不是太清楚,或许是作者当时的身体情况,心情等等原因吧,写一部长的大作品不是那么容易的,随时一个状况都会影响发挥,又或许是二月河老师就想这么写,一开始就是这么构思的,只写胡雪岩从衰落到发家这一段的奋斗史,其他的都不涉猎。还有一种可能,是和两个作品的名字有一点关系,你看二月河的就叫胡雪岩,高阳的才是胡雪岩全传,或许“全传”和只是写有雪岩还是有区别的。

而高阳的胡雪岩全传,史料更详实,更可靠,故事细节情节也都更好看,人物更丰满。可以说是沿着历史的脉络,勾连着时代的背景,把重大的事件节点,以及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风俗人情,都展现的淋漓尽致,主人公在那种背景下的成长历程,奋斗历程,心路历程,以及家族的起伏跌宕,都写得那么鲜活,好看。不光给读者提供了经商之道,还让读者看到了世俗人心。总之是各有各的好吧。

还是建议两本都要读读,两本都读了才对胡雪岩了解得更全面,更能揣摩两位作家对这个作品的把握构思,逻辑思维等,站在一个读者或者是作者的角度,思考一下作者的创作背景,即那段遥远历史,思索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又是为什么?@悟空问答@微头条@微头条小秘书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有什么历史类书单推荐吗?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我的历史书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1、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视角独特,切入点为末端小节的小事,却从中讲出以后许多大事发生的症结所在,首次提出大历史观的观点。原文摘录如下:(1)贵妃郑氏和王氏之争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小小的插曲,竟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斗争的契机,导致了今后数十年皇帝与臣僚的对

  • 才干无双的左宗棠为何熬到48岁方才出山?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这很正常。因为李鸿章、曾国藩等人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出头的,仍然花费了很多年才进入官僚的高层。其实,如果不是太平军四处攻打,朝廷被迫将大权交给李鸿章、曾国藩等不是很高职位的官员,让他们发挥了威力,让李鸿章、曾国藩按部就班的升职,怕是一辈子也爬不到后来的地位。李鸿章、曾国藩是科举考试的

  • 三国(正史)英雄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我认为是曹操,如果只说一个人的话。事实也是如此,曹操出身不太好,在当时讲究出身的年代,能从举孝廉做到魏王。各个时期发展的方向和用人行事的方式,都没有重大的失误。象他自己说了,如果没有他,天下不知道有几人称帝。有水平,有抱负,有野心,当然更有成就,三国能称为第一英雄的,非他莫属。童渊是张绣、张任、赵云

  • 清朝年间的胡雪岩到底给后人怎么样的启示?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本是很成功的一个红顶商人,没有在辉煌的时候成功转型,没有居安思危,失败在所难免,另外,他的成功是建立在官商勾结的基础上的,有言曰,树倒猢狲散,就这理。胡雪岩(1823-1885)是史上著名的“红顶商人”,也就是商人兼公务员。他家财万贯、富可敌国,慈禧太后还赐他一套黄袍马褂,是当时商人中最会当官的,公

  • 谁知道水浒传的10个人物简介300字谢谢!~!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宋江宋江原为山东郓城县一刀笔小吏,字公明,绰号呼保义。面目黝黑,身材矮小,平素为人仗义,挥金如土,好结交朋友,以及时雨而天下闻名。因晁盖等黄泥冈劫生辰纲事发,宋江把官军追捕的消息告知晁盖。及晁盖等上梁山后,遣刘唐送来书信(招文袋)及五十两黄金酬谢。不料,此信落入其妾阎婆惜之手。无奈,宋江怒杀阎婆惜,

  • 李白传记1500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旧唐书李白传》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

  • 还没发明使用纸就说赵括纸上谈兵,这是不是一个古代谣言?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没错,纸是东汉中后期才发明的,赵括是战国末年人,司马迁是西汉的,但也不能归之为古代谣言。事实是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原本就跟赵括毫无关系,唐宋时才有雏形,明末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都未曾提及,正式成为成语已是清代了,但仍然跟赵括没关系。第一次出现两者关系的,是1979年出版的《上下五千年》第四十节“纸上谈

  • 你觉得高阳写的《胡雪岩全传》怎么样?可读性强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没有看过此书,只知胡雪岩是个红顶商人,实际就是假官府之势做生意,做的风生水起,但最后被杀。对此人此事,及今人之相似者,我都不苟同,我倒觉得像苹果的乔布斯才应该是企业家的楷模。撰写这类文学体裁的现在作家我喜欢的有三个:二月河、高阳、唐浩铭;唐浩铭写书最突出的史料详细精确,人物刻画入木三分,只是情节略显

  • 文学人物传记(短}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展开全部姜太公-第一部姜太公全传作者:焦安南,李建义揭去神秘,还历史巨人的本来面貌马连礼姜太公是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名人。他是古代日照人。我少年时爱读许仲琳的《封神演义》,深为姜太公怀抱打神鞭、身骑四不象、破关斩将、登台封神所吸引,认为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神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见到《齐太公世家》一文,才

  • 赵括的一生,为何活成“纸上谈兵”四个字?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赵括,是战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典故就来自于其父对其母说出来的关于他的评价,概括就是其”纸上谈兵”。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言及兵事,天下莫能当。常常与父亲讨论行军打仗的事,身为将军的父亲也不能及,都难不倒他,但也没有肯定和鼓励他。其母很奇怪,就问缘由。其父忧心忡忡地说:”打仗,是生死存亡的事情,可赵括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