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问专家?
土葬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中国人常说入土为安,至今,很难改变。要彻底说服改革还有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间。
反而,西南某个民族自治县表示理解和接受改革,文件下来,就能执行。所以,不见得民族自治区域就思想很封建,很落后!
怎么认识中国传统殡葬文化?
传统文化本来就是要“取之精华,弃之糟粕”,而殡葬文化近年来都是备受诟病困扰的,而我还是觉得其有“光芒”的一面
中国人向来就讲究“仁义”,“厚德”,“天大地大,人死为大”,很平常的一个老百姓,生前默默无闻,人死饭门开,就算平时跟他有过节的,有怨恨的,不用请!大家都自觉过来帮忙,风风光光的为他操办一场葬礼!
殡葬习俗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孝道文化,孝文化是我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代有,“守孝三年不出门”,为官者也要“带冠丁优”!而现在也是,不管在哪里工作,一旦家中老人病故,同样千里奔丧!百善孝为先,一场丧事,就是后代子孙行孝之大礼,规模,排场自不必说,单看守灵、扶灵、哭丧的动作,神态就是这份孝心最好的体现!
还有就是里面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传统的灵屋制作人,濒临失传的手工技术,小时候见过,里面骨架是用竹篾搭建,外面是用纸糊,图画全部是手绘,形式有大五居房,江南四合院……结构紧凑,精致。连房内的桌椅,茶杯,香火堂上的贡品,对联,都依稀可见,整个布局美轮美奂,绝对的艺术精品,是集画工、裱纸匠、篾匠各种技艺的完美结合。现在虽然殡葬用品也有,但是加入了现代元素,用电脑设计,喷绘,看起来就失去了他原有的意义和美感!
再一个就是传统的“唱孝歌”,也是在极力抢救的特色文化,我们老家俗称“闹丧歌”,由鼓手和歌手配合完成,歌词大多是历史故事,传记,乡间流传的手抄本,资历高的歌手都是即兴出词,自编自唱,大多都是歌颂死者,劝诫生者……,要获得较好的唱功,必须得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有个好嗓子,音调韵律一定把握得当,多学习,才是一个好歌手,鼓手呢,沉稳,有耐性,击打有节奏感,鼓声,歌声此起彼伏,让漫漫长夜守灵人才不寂寞。
如下是我们老家倒鼓歌节选
“……倒鼓莫往东方倒,东方不是倒鼓场,木德星君他在位,手提花鼓往南方;
倒鼓莫往南方倒,南方不是倒鼓场,火德星君他在位,手提花鼓往西方;倒鼓莫往西方倒,西方不是倒鼓场,金德星君他在位,手提花鼓往北方;倒鼓莫往北方倒,北方不是倒鼓场,水德星君他在位,手提花鼓往中央;倒鼓莫往中央倒,中央不是倒鼓场,土德星君他在位,手提花鼓往扬州;倒鼓就往扬州倒,扬州才是倒鼓场磨,扬州地方多热闹,日里杀猪夜杀羊,日里杀猪千百口,夜里杀羊无数双,猪毛堆成如山岭,羊毛塞断九条江,磨利刀仔杀了鼓,你归阴去我归阳……”
有些地方文化会随着外界文化的入侵而发生改变!也有些地方的不良习俗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得合理丰富起来!传统殡葬文化,说不上好与坏!只有等待时间的洪流来验证对与错吧!!
古代的义葬究竟是什么?其意义和价值在何处?
义葬,是指对于丧葬困难群体或枯骨遗骸进行收殓下葬。
我国有悠久而丰富的义葬理念与实践。《月令》有“埋骼掩”之文,《周礼》有“冢人”、“墓大夫”之制,周文王有“泽及枯骨”的美政。后世对这些都推崇备至,视为王道德政的典范。
汉唐时起,历代都不乏赈济事例。宋代,出现了漏泽园、慈济局等专办施棺助葬事务的组织。明初下令民间各立义冢,严禁火葬焚尸;后有推广广孝阡。清承明制,多次下令鼓励各地设立义冢。另外,由地方士民商富捐设的义冢更遍布城乡,为数远超官办义冢。这些义冢广泛分布于城市乡村,不过或因数量、规模有限,或因续置不足、管理不善,很难满足实际需要。
针对对象的不同特点与需求,义葬有很多形态,如捐设义地、施赊棺木、掩骼埋、助葬代葬等,它们或由综合性组织一体推行,如锡类堂、同仁辅元堂等;或者是由专门的组织单独推行,如施棺会、赊棺会、掩埋局、保墓局等。
义葬与其他善举不同,针对的是尸骸棺柩,关乎送死而非养生。但他与所有的善举一样,具有强烈的教化内涵和政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