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有哪些殡葬习俗?

古代有哪些殡葬习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295 更新时间:2024/1/19 19:29:40

谢邀。古人死后,除了土葬、水葬、火葬、天葬,我知道的,还有以下丧葬方式:

一、崖葬,即悬棺葬。是中国古代广居于南方的濮越民族的一种特殊葬俗,其葬法是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人在崖下可见棺木,故名悬棺葬。悬棺葬主要存在于福建武夷山地区和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珙县、兴、筠连、镇雄、昭通等县。悬棺葬最为有名的莫过于四成宜宾境内的“人悬棺”,被称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

二、洞葬。即将棺木直接放入天然崖洞之中。葬地大多数选择在山腰和山脚,基本离村寨很近的天然洞穴中,是我国南方地区苗瑶族的一种古老的葬式。洞葬最为有名的是贵州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甲定村的苗族洞葬。

三、树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葬法,它的主要形式是把死者置于深山或野外的大树上,任其风化;古代树葬在中国东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颇为常见。

四、衣冠葬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葬法。墓内无死者尸体,仅埋死者穿戴过的衣冠,其坟墓称“衣冠冢”。

五、二次葬。顾名思义即两次和两次以上的埋葬。由于埋葬的一般都是没有皮肉的骨骼,且多数是易地安葬,所以又有“迁骨葬”、“洗骨葬”等名称;这种古老的葬俗从远古开始并一直延续至今,在我国南方的客家地区、壮族地区,日本琉球,越南北方等地农村还较为常见。

六、塔葬。就是将高僧活佛的尸骨放在塔内。是藏族中最为高贵、最高待遇与最高规格的一种葬式,其又称灵塔葬。藏传佛教的习俗只有高僧活佛圆寂,才有资格塔葬,而一般僧人乃至小活佛,只能火葬或天葬。

七、陪葬。是指以器物、牲畜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陪葬与殉葬不同,殉葬是中国古代一项残忍野蛮的制度,不应该是一种习俗。

八、食葬。最为奇特的一种习俗。在非洲中部密林里,居住着一个贝拉尔部族;人死后,由部落长老用标枪把死人腹部划开,将内脏掏出,再把死人切成小块,族人分而食之。心脏归长老;大腿以下肉多的部分给死者的亲属。

在传统社会礼俗中,丧葬礼俗受到高度重视。丧葬程序十分烦琐,并且较少变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期望简化丧葬仪节。朱熹《家礼》对此已有节略,明代丘浚在朱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仪礼简易,“窃取文公家礼本注,约为仪节,而易以浅近之言,使人易晓而可行,将以均诸穷乡浅学之士。”明清地方社会士绅所遵《家礼》大概是这样的通俗本。清代影响最大的礼书要算成履中的《家礼帖式》,以及后来陈鸣盛的《家礼帖式集成》,是清代民间礼仪的真正参考书。当然,礼书对民间丧礼的影响是在一定层面之上的,人们大多沿袭着言传身教的俗规。根据地方志书与笔记小说,我们对明清的丧葬习俗惯制作一描述:

第一,初终与报丧。初终,又称初丧、始死。在人疾病加重,行将不治时,家人将其迁居正寝(正屋),戒内外人等,不得惊扰。如果有遗言就录于纸上。临终前,给他买水沐浴。一般擦洗由同一性别的人来做,所谓“男子不死于妇人之手,女子不死于男子之手。”沐浴完毕就换上新衣。气将绝,将其抬到停尸的木板上,在死者的口鼻上放上新棉花,称为“属纩”。棉花如不动,说明已咽气,这时家人才能大哭。给死者含饭(放几粒米在死者口中),富人含珠,盖上衾单。北方死者要带打狗棒,打狗棒用秫秸做成,明朝北京在灵前的供饭盂中插七根这样的打狗棒,清代遵化是纳入死者之手,接着用麻线将双脚绊住,俗称“绊脚丝”。上述这些生人初终的措施都属于“小殓”。

在人刚死时,点随身灯,这种灯又称“引魂灯”,帮助亡者魂灵往生转世。《金瓶梅》第六十二回中,“把瓶儿用门板抬出,停于正寝,下铺锦褥,上覆纸被,安放几筵香案,点起一盏随身灯来。”丧主身穿孝服到庙中哭奠,城居赴城隍庙,乡居去五道庙。在门口挂纸钱,男左女右,根据死者年岁定挂纸钱的多少,一岁一张,明朝北京称为“挑钱”。清朝遵化称为“命纸”。同时讣告亲友,称为“报丧”。

第二,写殃榜与大殓。延请阴阳先生定殓葬诸事。先是“山人批书”,即阴阳先生根据亡者的生卒年月日时,选择入殓的时辰,以避煞神冲犯。这一习俗明朝流行,“阴阳家以死者年月,推煞神所在之日,则举家避之他所,曰躲煞。”有关批书的细节《金瓶梅》中有生动的描述,李瓶儿刚死,就请来阴阳徐先生批书,“徐先生灯下,问了姓氏,并生辰八字,批将下来:‘一故锦衣西门夫人李氏之丧。生于元辛未正月十五日午时,卒于政和丁酉年九月十七日丑时。今日丙子,月令戊戌,犯天地往亡,煞高一丈,本家忌哭声,成服后无妨。入殓之时,忌龙、虎、鸡、蛇四生人,亲人不避。’”接着写殃榜,殃榜是死者的凭据,也是灵柩运出城门的时间证明。

大殓是丧礼中的重要环节,是将死者从灵床转殓入棺,入棺时间一般是亡故后的第三日。大殓时亲友毕集,仪式庄重。棺木一般人家早已备好,棺木的材料根据家庭条件而定,明朝浙江新昌富室宦家用沙木,中家棺用杉木、松木,下家勉强有一个棺材就行,不论材质。清代河北遵化的棺木选材有自己的标准,般来说,南方民间棺材杉木为多,北方主要用柳。在尸体入棺时有诸多民俗措施,一是实用的防腐措施,在棺材底部铺上石灰、炭屑,以吸水防止尸体的腐烂。二是信仰物品,在棺材底部铺垫物上放一块七星板,以超度亡魂。在合上棺材盖的同时,鼓吹鸣炮,亲友排列而送,名为大殓。大殓之后,棺木停在正厅,接受亲邻的凭吊。

第三,接煞与哭吊。三朝接煞,又称“送三”,说人死后第三日必回煞,人们在这天设灵位,布置孝堂,写魂幡,请僧道在灵前念经,超度亡灵,防止煞神的危害。清代杭州有道士念度人经一卷,焚纸钱,然后拆去死者临终床前的灵位,道士打扫送出街心。再以生鸡蛋一个,加上铁屑、赤豆丢在门口,这样煞神见了就会离去。人们虽然名为接煞,实际上是担心煞神的到来明朝人躲煞,清朝人接煞,“接三”的丧俗是清朝的新俗。有的地方干脆叫“送三“送三之夕,妇女步行送灵牌至五道庙”,在街上设位行礼。

哭吊,亡人的亲友得到凶讯后,即时前来吊丧。古礼吊丧者应变服前往,不得穿着常服,明朝时发生变化,南京人除同宗成员外,由丧家给吊者送布,吊者“始制而服之”,如果不送,就是应该服丧的人也穿着日常衣服前往,还有一种是送孝帛,这也是明朝新起的民俗,陆容《菽园杂记》称“今人有丧,翦帛以授吊客,谓之发孝。”大约京师人家发孝是为了多获助丧的赙金,江南人家发孝是为了招引送丧的人数。有一些士大夫家也行这一发孝仪式。在万历年间南京亦有“破孝送帛”之事,前来吊唁者,无论人,“即赠以布或绢”,有的甚至生平未见过一次面,却为了得到一块孝帛,闻讯前来吊丧。

明朝祭奠的习俗也发生变化,过去吊客前来输送财物助丧,主家自己主持祭祀,现在是送点钱物的人有,但没有帮助丧葬的大笔馈赠,吊客“屠割羊豕,崇饰果菰”在庭中代丧家致祭。清朝吊丧习俗各地不尽相同,北京“有丧事家,先来唁问,开吊之日,奠分赙仪无论多寡,从未有扰酒食者,主人亦不预备。”天津宝坻林亭风俗却大不同,吊客走后,临到吃饭时,要派人分头去请,鼓乐迎接。湖北咸宁“初丧,讣闻亲友,群往吊之。临葬,赙仪相助,必盛馔宴客,否则讪笑。”明清吊唁分两个阶段,先是得到凶讯后,前来“唁问”,接着是葬前的先期“开吊”。唁问时,只备办香烛纸供,前来叩拜;开吊有古代助丧的含义,要送赙仪,“亲友醵钱为奠”。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有哲理的文言文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荀子《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砾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奚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 1.中国古代史学所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特征;2.老子思想?举例说一下他的“无”的思想和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会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1、要正确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首先要对“无”字有正确解读。《老子德道经》中“无为”一词中的“无”,不是表示不存在、什么都没有

  • “殡葬”的含义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就殡葬而言,古人是将丧事当作一类社会活动乃至娱乐活动来进行的。他们无一例外地要在丧事中热热闹闹地大办一番,诸如吊唁、巫术、跳尸(娱尸)、唱祭、祈祷、送摈等,尽情地渲泄。后世发展出饭含、小殆、大殆、丧服、摔盆以及守制等。中国历朝对此都有许多相应的扎制规范。在过往朝代中,葬形式的演变,最突出的是厚葬。它

  • 儒家主张厚葬,墨家主张薄葬,你认为哪种做法更好?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两者没办法进行比较,因为儒家和墨家对于丧葬的观点的目的和出发点完全不相同。儒墨两家的缘起同门不同命儒家重礼乐,他们将葬礼看作是孝道的一种表现,在《礼记》中也有关于葬礼的流程和注意事项的记录的非常详尽、繁琐,涉及丧服、奔丧、丧礼、祭法、问丧等等各个方面。后世,尤其是历朝权贵之家,不乏浮夸,稍微看看历朝

  • 一些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 。“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其语义为:一阴一阳的运行变化称之为道,人从天道变化中得到了善,人性使天道赋予人的这种善得到完成和显现。成之,是说人秉受天道之善是通过人性来实现的。什么是善?顺天修道,顺阴阳,合天道,就是善。“性”字作为一个重要的名词术语在古代汉语中兼具“本性”和“生命”两层含

  • 哲学或者历史书对你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对我最大的启发是,矛盾普遍性的的原靠诉我们,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的时有矛盾,整个世界就是矛盾的世界,否认矛盾,就是否认世界。人们只有不断地解矛盾,社会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当然,并不是解决了矛盾,矛盾就不存在了,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就要出现,就要接着解决

  • 人死后办葬礼有什么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北大教授吴飞表示“现在的殡葬制度是把过世的人当垃圾处理。”他说,没了传统丧礼中国文化就彻底没了希望。丧礼,不仅仅是仪式,还是以培养后辈的爱敬之情以安身立家。我们自幼便有父母教育,其中之一便是尊敬长辈,学会孝顺,正如古语“百善孝为先”,不论我国还希望,“敬”

  • 古典哲学的著作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您好!道家有南华经,道德经.儒家有论语,孟子,荀子.佛家有坛经心经金刚经等.其它的,本人还比较喜欢素书.《理想国》《哲学原理》《人类理解研究》《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捶《纯粹理性批判》《历史哲学》《实用主义》《猜想和反驳》《科学研究纲领方法》《存在与时间》《真理与方法》马克思主义主要哲学著作选介《1

  • 答疑解惑:中国古人是使用的火葬的习俗,还是土葬的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不知道,你问专家?土葬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中国人常说入土为安,至今,很难改变。要彻底说服改革还有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反而,西南某个民族自治县表示理解和接受改革,文件下来,就能执行。所以,不见得民族自治区域就思想很封建,很落后!传统文化本来就是要“取之精华,弃之糟粕”,而殡葬文化近年来都是备受诟病困扰

  • 中国哲学的大体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一、中国哲学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中国哲学的智慧是从伟大精神人格中,从哲学家的实践行为中流露或显现出来的。中国哲学家透视现在,玄想未来,把高尚的理念拿到现实世界来实现。二、原始儒家1、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2、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原始儒家有三才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