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羌族服饰 羌族“围腰”上的图案有何意义

羌族服饰 羌族“围腰”上的图案有何意义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797 更新时间:2024/1/21 13:33:38

围腰的图案纹样。羌绣的饰花纹样要有满花、花、花、带花、填花、簇花等几种。围腰的胸襟一般采用满花纹样。满花纹样充满整个胸襟多以花卉为主,也可用几条带状纹样组成满花纹样。围腰半襟上则多采用团花纹样,团花纹样在挑花技法中运用广泛。团花有圆形、椭圆形、四方形、八方形、放射形、菱形等。纹样均衡、规整、对称、严谨而又富于变。羌族妇女半襟围腰的双包挑花纹样最为多见;角花纹样多与团花纹样一起使用,在围腰的下方角隅部分,多呈三角形,角花与团花辅相成、相得益彰。

围腰的纹样色彩。半襟满襟围腰主要采用素色为主,以天蓝色或者黑色为地色,以白线挑花和勾花,图案色彩非讲究黑白灰处理得当,图案与色彩主次分明,给人以端庄高雅的感觉。彩色图案则色彩明艳绚丽,使用色彩大胆对比强烈,不使用渐变色,具有浓郁奔放的本民族特色。围腰上的色彩大胆跳跃,对整套服饰有辉映突出的作用成为羌族服饰下半身乃至全身的重点。

羌族服饰的原料。羌族纺织自古就有,以麻和棉为原料。羌族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穿自家编织的麻布或棉布衫。围腰则主要采用麻布和棉布为材料。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代羌族服饰的原料多为现代成品衣料,如购买的棉布、绸缎、化纤、呢料等。穿着起来更加贴身舒适。

围腰纹样的化内涵。羌族服饰作为一种服饰民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产物,也是社会观念的承载体。围腰纹样的题材多以自然景物比如花草虫鱼为主反应了羌族人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万物有灵理论,也体现了羌族人民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和谐的理念。

纹样题材的寓意反映出了羌族人民趋避凶的心理趋势,从一个侧面现了羌族人民适应自然社会的能力。羌族服饰围腰的大胆鲜明的色彩则反映了羌族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环境触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审美情趣从而也反映了羌族人民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观念。羌族服饰以其独具一格的魅力从众多民族服饰中脱颖而出代表了羌族人民鲜明的民族文化和信仰,是民族服饰中的一朵奇葩。

羌族服饰艺术是我国民族服饰中的一个鲜明的代表,它有着精湛的技法、独特的审美和文化内涵,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羌族服饰艺术和文化都有着积极地作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要为不断传承和发展民族的服饰文化而努力。

标签: 羌族羌族服饰围腰

更多文章

  • 羌族服饰简介 羌族男子服饰有何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羌族,羌族服饰,羌族男子服饰

    羌族古代服饰中以“披毡”最具特色。毡的制作工艺远比纺织毛布简单,其产生应该也是三千年前的事。文献记载,两汉时甘青羌人“女披大华毡以为盛饰” (《后汉书·西羌传·集解》引郭义恭《广志》)。而与之相同时期的“滇族”等羌支民族的贵族男子也多披毡。可见,“披毡”原为羌族最古老的服饰之一。唐宋时期,羌族披毡已

  • 撒拉族日常饮食是啥?撒拉族饮食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撒拉族,撒拉族饮食,撒拉族习俗

    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撒拉族习惯于日食三餐(农忙时根据情况适当加餐),主食以面粉为主。家常品种有花卷、馍馍、馒头、烙饼、面片、拉面、擀面、散饭、搅团等。在一年一度的斋月里,一般都只食早、晚两餐,饭菜比平时丰盛一些。撒拉族先民于

  • 撒拉族饮食 撒拉族最具特色的民族特产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撒拉族,撒拉族饮食,撒拉族特产

    羊筋羊筋是羊蹄的韧带。青海的羊筋在宰杀季节,经过剔取、拉直、阴干,扎成小把,可长期保存,久藏不坏。用羊筋做的菜肴品种很多,是青海回、汉族筵席中最常见也是很有声誉的地方菜之一。由于羊筋是胶质组成,比起海参、鱼翅来,价廉味美,是烹制高筵美馔的重要佳料。清代的全羊席中有一道“蜜汁髓筋”就是以羊筋作全料的。

  • 独龙族住什么样的房子?独龙族的建筑木垒房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独龙族,独龙族建筑

    生活在独龙江、怒江流域的独龙族在立寨建屋之前相当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经历了巢居、穴居、“结房于树以居”的过渡阶段,在历史文献中就有“无屋宇,居山岩中”的记载。被称做是“建在大树上的房子”。如果想尝试一下远古的“巢居”,走进滇西北的独龙江畔,便可以见到独龙族的“建在大树上的房子”,独龙语称为“新

  • 独龙族男服是什么样的 独龙族女服是什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独龙族,独龙族服饰

    男服男子通常只披一方“约多”,其穿法是斜披在肩,从左肩至右腋。他们一般留齐肩散发,前垂齐眉,出门时要佩带砍刀、箭包等。纺织技术传入独龙江的时间较晚,之前,独龙人常以兽皮御寒树叶遮羞。纺织技术传入独龙江后,纺织便成了独龙族妇女的主要劳作形式,她们常以麻皮、水麻皮、火草等野生植物为原料捻线织布,用野生植

  • 阿昌族宗教 阿昌族的小乘佛教信仰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阿昌族,阿昌族历史,阿昌族宗教信仰

    户撒、腊撒地区的阿昌族普通信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只求自我解脱,自我超生,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佛教,是与"普渡众生"的大乘佛教相对而称的。 户腊撒地区的阿昌族因为与傣族为邻,受傣族影响,也崇信小乘佛教。户腊撒地区的佛寺、佛塔,其造型也与傣族的相似,但多为清代建筑。据此推测,阿昌族笃信小乘佛教,大约不会晚

  • 阿昌族音乐 阿昌族民歌有何民族风情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阿昌族,阿昌族文化艺术,阿昌族音乐,阿昌族民歌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县。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由于长期和汉、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使用汉文。阿昌族喜爱歌舞,喜爱唱山歌,每逢节日都有歌舞等娱乐活动。劳动时,走路时,山上田边,随时都可以听到他们悦耳的歌声。阿昌族民歌善于以物拟人,以物寓意,含蓄清新

  • 阿昌族节日 阿昌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阿昌族,阿昌族民俗节日,阿昌族节日

    窝罗节: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四是阿昌族传统的重要节日——窝罗节。在阿昌语中,“窝罗”是“在屋旁欢乐”的意思。相传,这一节日是为纪念传说中的创世始祖而举行的。节日的前夕,各村各寨都要用竹木搭起一座4米见方的窝罗台坊,中间立两块牌坊,上绘日、月、星图案,下绘阿昌族男女彩像,象征两位始祖。牌坊顶端耸立一把巨

  • 阿昌族古老婚俗:阿昌族是怎样抢亲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阿昌族,阿昌族民俗节日,阿昌族习俗

    阿昌族的青年男女通常利用生产、节日等聚会场合选择配偶,建立感情;往后男子便经常到姑娘家里去“串姑娘”。“串姑娘”的时间几乎都在晚上。届时,小伙子在姑娘窗前吹起葫芦笙,悠扬悦耳的曲调传递着对姑娘的爱慕。姑娘听到熟悉的曲调,确认是自己心爱的情人后,便立即出门把他迎进家中。这时,姑娘的父母兄弟就有意回避。

  • 普米族有何历史?普米族历史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普米族,普米族历史

    居住于不同地区的普米族自称在语音上有些差异。兰坪、丽江、永胜的普米族自称“平米”或“批米”,宁蒗的自称“拍米”(有的书中译为“普日米”、“普英米”、“培米”等。)。“米”意为人,“平”、“批”、“拍”都是“白”之意,普米意为白人。 其他民族对普米族的称呼不一,汉族、白族称普米为“西番”,彝族称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