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红楼梦》中人物所作的《咏白海棠》有着怎样的寓意?

《红楼梦》中人物所作的《咏白海棠》有着怎样的寓意?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684 更新时间:2023/12/8 12:36:38

《咏白海棠》出自清代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是小说人物所作的七言律诗,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红楼梦》里“脂批”说作者曹公雪芹“作此书,亦有传诗之意”,又说写诗“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长”。确然,红楼一书以诗开篇,书中不仅引用了历来许多的名家诗词,还引用了许多生僻、冷门的诗词,更为每一个人物都原创了符合她们身份、性格的诗词。

大观园里的才女们个个出口成诗,信手拈来,便成绝妙篇章,她们结社集会,作诗联句,最经典的还属《咏白海棠》,三十七回“回前评”说“此回才放笔写诗、写词、作札,看他诗复诗、词复词、札又札,总不相犯。”

探春提议结诗社,恰好贾芸就给宝玉送来了两盆白海棠,于是社名便为“海棠社”,人人都取了“诗号”,成了真正的“诗翁”,各作海棠诗。

木心讲红楼里的诗词,说:“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多好。”是的,红楼里的诗词单独拿出来,都不属上乘,但放在每个人物的身上,就绝对是这个人的语气、特点、气韵,且每个人作的诗词都暗示了这个人物的命运和结局。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大观园里的“诗翁”们作的《咏白海棠》寓意了什么?

探春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这里的白海棠不是海棠树,而是秋天开花的草本海棠,首句“斜阳寒草”和“苔翠盈铺”都点明此时是仲秋时节。

第二句颔联用“玉”和“雪”来比喻白海棠的洁白无暇,化用的是苏轼《松风亭下梅花开》:“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以花拟人,把白海棠花比作庄子笔下“肌肤若冰雪”的仙子神女。

颈联则是化用李商隐的《杏花》:“援少风多力,墙高月有痕。”探春借花喻己,感叹自己身为女儿身,又是庶出,想有一番作为,想跳出这侯门公府和封建礼教的桎楛,去到外面的广阔天地里闯一番事业,却不能。她能做的只能半夜难眠时,在月色下替自己的家族前途担忧,美丽的倩影印的月亮有了痕迹。

最后一句则是化用唐代诗人刘兼的《海棠花》:“良宵更有多情处,月下芬芳伴我吟。”感慨这多情的海棠花没有羽化为仙女飞走,而是留下来伴我吟咏到黄昏。

整首诗以“寒草”、“苔翠盈铺”暗喻贾府已经过了“鲜花着锦”的时候,开始进入“衰草枯杨”的秋天,而探春则像白海棠一样有着高洁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奈何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探春只能在暗中担忧,却无能为力。

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宝钗这首诗就是她自身的形象写照,“脂批”评:“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

首句“珍重芳姿自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既是写宝钗珍惜海棠花,又是写她珍重自我,白昼掩门,恪守礼教,十分矜持。可惜这句不能和她时不时就跑去怡红院找宝玉“谈讲”对看,否则“昼掩门”的自尊自重,就成了一种讽刺。

第二句化用了北宋诗人梅臣《蜀州海棠》:“醉看春雨洗胭脂。”“冰雪”既是写刚用水喷洒过的白海棠像雪一样洁白,也是宝钗用花自喻品格高洁。

但是“胭脂洗出秋阶影”又有丈夫不归,闺中女子不施脂粉,不修妇容,独立秋阶,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暗含宝玉出家后,宝钗独守空闺的结局。

第三句“淡极始知花更艳”应和“抽花签”的那句“最是无情也动人”对看,宝钗从不爱花儿粉儿的,素颜朝天,亦是美得动人心魄,真不愧是“艳冠群芳”。“愁多焉得玉无痕”,“脂批”写宝钗是讽刺宝玉黛玉的多愁善感,而她自己却是清洁自持,宁静淡雅,从不作无病呻吟之语,“不语婷婷日又昏。”

李纨评宝钗此诗为第一,理由就是“此诗含蓄浑厚,自写身份”,当然也暗示了宝钗最终失去宝玉,独守空闺的命运。

宝玉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宝玉作为大观园及诗社里唯一的男性,没有像其他女孩子一样,以花自喻,他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欣赏白海棠,其中“出浴太真”杨贵妃和“捧心西子”西施,各喻宝钗和黛玉,表达宝玉对二人的赞美,但是“冰作影”是对宝钗容貌的赞美,“玉为魂”则侧重了对黛玉的灵魂高贵纯洁的赞美,孰高孰低,一目而明。

第三句晓风吹不散的愁绪是对黛玉宿雨又添泪痕的牵挂。

尾句“独倚画栏”则可能暗示书中丢失部分中宝黛的结局,根据前八十回中伏下的线索和黛玉自己诗词中的寓意,许多“红迷”及专家推断:宝玉离家远行,因意外滞留不归,黛玉在家泪尽而逝。

因而,“独倚画栏”,“清砧怨笛送黄昏”,可能就是暗示黛玉天天倚在门前,望断南飞雁,却不见宝玉的身影。

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黛玉的诗才是可以媲美太白的,信手拈来,便是佳句天成,她和小丫头们玩笑着,一首别具风流的海棠诗便作成了。

“半卷”,“半掩”写出了白海棠的娇羞,又让人想到易安宿醉未醒的倦态。“冰为土”,“玉作盆”则是写白海棠的高洁,当然也是黛玉“质本洁”的自喻。

颔联是最出彩,最广为流传的一句,梨花和梅花都是洁白如玉的,但是梅花比梨花更具仙韵,而黛玉写的海棠兼具梨花之形和梅花之韵,无怪乎大家齐声叫好:“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

颈联则化用了苏轼《梅花》:“月黑林间逢缟袂。”黛玉把“逢”改为“缝”,更画出了一副《闺中愁怨图》,女子满怀愁绪无可排遣,只能丝丝缕缕地缝制衣服,还时不时地逝去不自觉流下的眼泪。

“缝缟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缟素”,以“缟素”喻花,是否暗示了黛玉的夭亡?“拭啼痕”也暗喻了黛玉“还泪”的命运。

尾句则表达了自己寄人篱下,无所依恃,心事无处可诉的愁绪和苦闷。

史湘云

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欲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肯令寂寞度朝昏?

其二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月色昏。

起诗社时,湘云不在,但是第二天一到,就迫不及待作了两首,且堪称“压卷之作”。

第一首颔联化用了李商隐的《霜月》:“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湘云这两句是说嫦娥偷吃了灵药,飞到了月亮上,只能孤孤单单独居在凄冷的广寒宫;而“倩女离魂”的故事则是讲痴情的倩女离魂出窍追随心上人而去,直到五年后,才回来得以灵魂和肉体合一。

总之都是将与自己的丈夫和心上人分离,这是暗示了湘云婚后不久就和丈夫分离了,但她的丈夫是不是卫若兰,是病逝了,还是战死沙场,亦或是在沙场上失踪,因为红楼未完,都成了未解的谜团。

第二首“也宜墙角也宜盆”是表达湘云豪爽、坚强的性格,无论富贵还是贫穷,都有乐观的、随遇而安的能力。

“难寻偶”、“易断魂”则再一次暗示湘云的婚姻结局,令人读来,似乎觉得比黛玉的哀愁还要近一层。

那时,大观园已经荒芜了,姐妹们死的死、散的散,湘云这只孤鹤,也只能独自渡过生命的寒塘,想对同样命运的嫦娥诉说一下心中幽情,无奈那月色都是昏暗的。

诗意朦胧,既咏物,又喻人,每一首海棠诗写的都是书中作诗人的性格、节操、命运,用词运笔的风格截然不同,却又都出自作者曹公雪芹一人之手,匠心独运,诗与故事的完美结合,成就了红楼的美妙与伟大,也是诸多“红迷”一入红楼梦难醒的原因。

标签: 《咏白海棠》红楼梦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有哪些脑洞大开、思路清奇的咏物诗?诗人想表达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咏物诗

    咏物诗是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作者的人文思想,是一种诗词题材,历史上的文人写过一些清奇的咏物诗,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文人墨客常常在作品中托物言志,将个人的高尚情操及美好品质与精心选择的“物”结合在一起,以此表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和崇高的人生追求。或是把深刻的哲理寓意蕴含在“物

  • 古诗词鉴赏之:韩愈的《晚春二首·其一》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韩愈,唐朝

    下面趣历史小编带来韩愈的《晚春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晚春二首·其一(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注释不久归:将结束。杨花:指柳絮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才思:才华

  • 苏舜钦的一首七言绝句:《题花山寺壁》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苏舜钦,北宋

    下面趣历史小编带来苏舜钦的《题花山寺壁》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题花山寺壁(宋)苏舜钦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注释花山寺:地址不详。《镇江府志》载有沈括诗《游花山寺》一首,据此,花山寺可能在镇江。繁英:繁花。草纵横:野草丛生。剪伐:指

  • 李颀《少室雪晴送王宁》:素描淡抹,透露出主客惜别之情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李颀,《少室雪晴送王宁》

    李颀(690年~751年),汉族,郡望赵郡(今河北省赵县),河南颍阳(今河南省登封市)一带人 ,唐代诗人。开元二十三年中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别业 。李颀擅长七言歌行,边塞诗,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唱和。主要作品《李颀集》。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

  • 李白《送范山人归泰山》:再现了初唐送别诗三部式结构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李白,《送范山人归泰山》

    李白 (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李白的《送范山人归泰山》,一起来看看吧!送范山人归泰山李白

  • 《江南行》唐代张潮所作,表现了细腻感人的情怀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张潮,唐朝

    张潮,生卒年、字号、生平介不详,唐朝时期诗人,《全唐诗》中存诗仅5首。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张潮所作的《江南行》吧。思念是个坏东西,就像风捉摸不定,就像云变幻不停,狠狠地折磨着人的心灵。在这深夜里,不知是你,也不知是我,更不知是他或她,常常面对夜色无端沉吟,内心隐匿多少真诚,不许自己有半分虚情

  •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风格不同,却有一脉相通之处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李颀(690年~751年),汉族,郡望赵郡(今河北省赵县),河南颍阳(今河南省登封市)一带人 ,唐代诗人。开元二十三年中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别业 。李颀擅长七言歌行,边塞诗,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唱和。主要作品《李颀集》。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

  • 李贺《示弟》:诗中悲愤的情怀愈显得深沉激越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贺,《示弟》

    李贺(790~816) ,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 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太白仙才, 长吉鬼才”之说。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李贺的《示弟

  • 《溪居》唐代裴度留守东都时所作,抒发了怎样的心境?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裴度,唐朝

    裴度,字中立,中唐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在文学方面颇有建树,受人敬重,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人交好。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裴度所作的《溪居》吧。唐宪宗时期,由于宰相武元衡坚决支持削藩政策,被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害,当时一同上朝的裴度,也被连刺三剑,幸好身子掉落排水沟中,方才逃得一条性命。正是因为藩镇们

  • 王维《杂诗三首》:以时序递进与物候变化,加深情感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维,《杂诗三首》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