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上曹丕继位后,是如何制定人才选用标准的?

历史上曹丕继位后,是如何制定人才选用标准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962 更新时间:2024/2/7 16:54:54

曹丕,魏武帝曹操之子,曹魏开国皇帝。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三国时,魏武帝曹操自崛起后,除了跟各路诸侯争霸天下时的斗争,还一直在跟士族相抗争。

其一生在纵横八方,创立下曹魏基业的同时,跟士族的斗争,也一直贯穿始终。

而这一切的根源,只是因为,曹操出身于寒门庶族,即使他认了曹参为先祖,即使他的父亲担任过三公之一的太尉一职,可士族们却从不认为曹操是同类,是自己人。

在三国时期,混到一定地位后,一定会跟士族打交道,这是无可避免的,社会资源大部分都掌握在他们手中,治理地方,乃至治理国家,都离不开他们。

因此,当曹操真正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一方诸侯之后,就对上了士族。

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成为兖州牧,随即就跟兖州名士边让起了严重冲突,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一怒之下,干掉了边让。

这直接导致了第二年(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征讨徐州时,后方陈宫、张邈等人的叛乱,杀士族,士族是一定会反弹的。

当时,老巢兖州丢失的曹操一度甚至想要去投靠士族代言人袁绍,是程昱及时劝阻了他,而程昱,是寒门庶族。

边让对曹操的挑衅,以及陈宫、张邈等人的背叛,让曹操明白了一个道理,他和士族一定不是能和谐共处的自己人。

这也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跟袁绍进行决战时,朝廷中的绝大多数人都给袁绍写效忠信的原因。

当时,可谓是举朝都盼着袁绍能打赢“官渡之战”,在士族们心中,“四世三公”家族出身的袁绍才是自己人。

可惜的是,自己人败给了外人,士族们注定还要跟继续跟曹操纠葛不清。

而曹操在战后得知情况后,也只能把信件全部烧掉,当作什么事也没发生过,这不是他大度,是他无法跟所有的士族对立。

从边让到陈宫,再到袁绍,陆续发生的事情,大概也奠定了曹操坚持“唯才是举”的用人风格,坚持从寒门庶族中提拔人才,来抗衡跟他不是一条心的士族。

曹操一路崛起,在杀孔融,逼死荀彧,杀杨修等士族的同时,也一直在努力从寒门庶族中寻找人才。

为此,他一生共发出过三份“求贤令”。试图多找出几个如戏志才、郭嘉、贾诩、程昱、许褚、典韦这样的寒门庶族人才。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发出第一份《求贤令》,公开提出“明扬仄陋(选拔有才但地位卑贱的人),唯才是举”的口号: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再发《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以苏秦陈平等古人为例求贤:

令: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已经62岁的曹操还在坚持求贤,发出了《举贤勿拘品行令》。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在最后这份求贤诏令中,甚至都提出了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也希望有人勇于举荐,他也敢用。

这样的语气和号召,跟士族们倡导的主流社会伦理,完全是背道而驰。

要知道,东汉时,最著名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就是“举孝廉”,包括曹操自己都是因“举孝廉”而走进官场,《三国志·武帝纪》中记载:“(曹操)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公开提出“不仁不孝”之人都用,这大概是曹操对一直反对他的士族发出的最强力的反击,不过,这也是曹操最后的呐喊了。

在第三份求贤诏令发出的两年多之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就去世了。

曹操去世后没多久,他坚持的选人、用人理念就被打破了。

原因是,其继任人曹丕想要代汉称帝,为获得士族的支持,在人才选拔的方式上,跟士族做了妥协跟交换。

在曹丕称帝后不久,即同意了陈群提出和制定的《九品中正制》,以此作为曹魏选人、用人的官方标准。

《九品中正制》是完全为士族中人走进官场量身定制的一套标准,按照家世、门第的大小选官、授官。

在这个制度下,寒门庶族基本无出头之日,仅家世这一条硬性标准,就把他们全挡在门外,即使能出头,也只能是依附于士族、豪门之下。

如曹魏后期涌现出来的邓艾、石苞等寒门人才,就全是司马懿举荐和提拔的,他们也只能为司马氏效力,而非曹魏皇权。

《九品中正制》不但颠覆了曹操一生坚持的用人理念,也打碎了曹魏皇权跟士族之间的权力、力量平衡。

在早前曹操时期提拔起来的寒门庶族人才都陆续去世后,曹魏皇权没有了人才补充,仅凭曹氏、夏侯氏产出的贫瘠的人才,根本无法抗衡士族。

最终,士族得以崛起,曹魏皇权衰落,司马氏能代魏建晋,其根本也来自于《九品中正制》,司马氏是士族,是士族、豪门的自己人。

曹操生前没有被士族压倒,坚持跟他们抗争,曹丕接位后,抛弃了曹操一直坚持的扶持寒门庶族抗衡士族的路线图,虽得到了一时的辉煌,却葬送了曹魏的未来。

标签: 曹丕三国

更多文章

  • 曹操如此偏爱曹植 最后为何还传位给曹丕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曹操,曹植

    对曹操喜欢曹植却传位曹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丕和曹操的关系,还真的比不上曹植和曹操的关系。为什么?因为曹植有才,有才到什么程度呢?东汉末年写诗歌都是照着曹植的版本来写的。也就是说曹植写个模板出来,其他文人照着填词就行了。就连曹操都感叹,自己怎么生了这么一

  • 刘胜和刘备之间相差270多年 刘备出身为何没有被怀疑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备,蜀汉

    对刘备身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时,起步最早却事业成就最晚的乱世枭雄之一。他既没有曹操雄厚的宗族家底,也没有孙权那样的父兄为他奠定基业,早年仅靠织席贩履为生,起点极低。但刘备拥有曹操和孙权都不具备的条件,那就是汉室后裔的身份。他自称中山

  • 玄奘是谁?他在历史上的名声为何会如此大?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玄奘,唐朝

    玄奘是唐朝的时期的著名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这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在唐初所有历史人物的故事当中,玄奘和尚可能是最好讲的。之所以说好讲,是因为他在西游记当中的形象,实在是太过深入人心。中国人几乎没人不知道《西游记》。所有人都知道

  • 历史上最会开疆拓土的皇帝分别是谁?汉武帝当属第一!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开疆拓土的皇帝,汉武帝

    众所周知武是一个赞誉极高的谥号,“威彊敌德曰武”,“ 克定祸乱曰武”, “刑民克服曰武”。那么历史上最会开疆拓土的皇帝分别是谁?小编认为,汉武帝当属第一!一、汉武帝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前141—前87年在位)。刘彻初封胶东王,七岁被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继承皇位

  • 李道玄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李道玄,唐朝

    李道玄是追封河南王李贽之子,唐朝时期的宗室与大臣。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在演义小说当中,李元霸是一个堪称战力天花板的角色。而且,如果李元霸真有演义小说里描述得那么厉害,那他不光是在隋唐演义里面天下无敌,拿到其他任何时代,都是当之无愧的战力天花板。演义小说中的

  • 李泰是什么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李泰,唐朝

    李泰是唐太宗历史米的第四子,史载宠冠诸王,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李泰,字惠褒,小名青雀。公元620年,李泰出生于长安。李泰出生的时候,他爹李世民刚刚打垮了山西的刘武周,马上要去打洛阳的王世充。在李泰出生之前,李世民其实已经有了

  • 朱元璋还是传位给朱棣 明朝会不会更加强大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朱棣

    对朱元璋传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有很多遗憾,比如有人纠结为啥朱元璋明明有个文武双全的儿子朱棣,却非要把皇位传给15岁的孙子朱允炆。在其他文章中我们分析了其原因主要是明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因为太子朱标突然去世之后,应该就是朱允炆继位。而朱棣却只排第四,无

  • 寿梦让皇位兄终弟及,造成了什么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寿梦,春秋

    寿梦,吴国第十九位国君。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春秋时期小国林立一派乱象,周部落的太子泰伯为了父愿,和弟弟仲雍上演了一出“千里奔吴”的历史大剧,在无锡的梅里建立了句吴小国,也就是后来古吴国的前身。句吴在泰伯的领导下与世无争,一直安稳于勤耕劳作之中,虽然

  •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五万大军 白起是怎么做到的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长平之战,白起

    对长平之战,白起是如何做到坑杀赵国四十五万将士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长平之战中,虽然赵国前后投入了四十五万兵力,但秦将白起分割包围赵军后,赵军兵力已经不足四十五万,当然秦军也有一定伤亡,因此武安君白起实际坑杀的赵军并没有四十多万。在长平之战前期的对峙消耗

  • 空城计时司马懿为何会选择撤退?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司马懿,三国

    诸葛孔明的“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人世间最熟悉彼此的人莫过于对手。高手过招之后,才知道对方的优缺点。了解你的人,不一定是家人和朋友,一定是对手,或者敌人。有时候,打着打着,两个就变得惺惺相惜的好友。由于所处立场不同只能兵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