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清官悬物示廉录

古代清官悬物示廉录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634 更新时间:2024/1/23 10:11:26

“受珠枉法”──收受贵重物品,违法为他人办事─历朝历代都被视作重大违法行为,所以古代官员,特别是为政清廉者,对此都十分谨慎。那时没有如同今天反贪局之类的机构,供收到贿赂的人前去举报、“说清楚”,于是人们想出一个办法来:悬物示廉。

历史上第一个这么做、开悬物示廉之滥觞的,是东汉南阳太守羊续,事见《后汉书》卷三十一《羊续传》:“时,权豪之家多尚奢丽,续深疾之,敝衣薄食,车马羸败。”看得出来,这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的官员,于是就发生了下边这个很有戏剧性的故事:“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羊续碍于颜面,不好当面谢绝下属(“府丞”),故“受而悬于庭”;下属也是聪明人,第二次送礼看到上回送的鱼已成为“鱼干”,自然就明白了上司的意思,只得惭愧而退。羊续“悬鱼”之举大为后人称道:“爱士主人新置榻,清身太守旧悬鱼。”(.积)“剩喜门庭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明.于谦)

榜样在那里摆?,后代的官员们就有法可效了。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人送他一个雅号“悬丝尚书”,故事载于《晋书.山涛传》和晋戴逵的《竹林七贤论》:县令袁毅官瘾很大,为求升迁,到处行贿(“贪浊而贿遗公卿,以求虚誉”),掌管官吏任免、考核的吏部尚书山涛,自然更是他行贿的对象(“亦遗涛丝百斤”)。许多人都接受了袁毅的礼物,老于世故的山涛不愿让人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乃受之”,但“命内阁悬之梁上,而不用也”。后袁毅事败露,朝廷“案验众官”;高官纷纷落马,唯山涛安然无恙、顺利过关:“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其实按照现在的观点,山涛也是难脱其咎的,因为只要收受贿赂,东西没上交,不管用与没用,即为受贿。

还有一个“悬瓜”的故事,那是褒扬北齐南清太守苏琼的,事见《北齐书.苏琼列传》。南清府新任太守苏琼清廉之名传遍远近。“致仕归”(退休回籍)的原乐陵太守赵颍对此心存疑虑,想验证一下:“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送来。”苏琼婉言“新瓜”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采摘“新果”前去送礼(“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闻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送礼者“望瓜却步”,怏怏离开了太守府。

对苏琼这种小题大做甚或不近情理的做法,他手下的工作人员曾经提出过质疑:“这是必,不就是吃个瓜嘛,以后咱不吃就是了。”但是苏琼深知“防微杜渐”、“千里长堤溃于蚁穴”的道理,说:“安有初乐为而复禁者?”用现代话说,就是:“世上哪有开始乐意做而后来再禁止的呀!”

《明史.周新传》记载明代监察御史周新“悬鹅”示廉的故事(清代周清源平话小说《西湖二集.周城隍辨冤断案》亦有记载),字十分简洁:“同僚一日馈以鹅炙(烤鹅),悬于室中,后有馈者指示之。”烤鹅香喷喷,但周新硬是抵住了美味的诱惑,咽了口口水,把它挂在了居室内;以后凡有人来送礼,便指指烤鹅摇摇头,意思就相当清楚,从此再无人前来送礼、自讨没趣了。

“悬鱼”、“悬丝”、“悬瓜”、“悬鹅”──古人悬物示廉,既不损送礼人的面子,又保持了自己的名节,避免了落下受贿的坏名声,实在是两全其美的聪明做法。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文人的殉节:什么才值得中国人为之共赴生死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王朝迅速地不得人心,这才是真正的悲剧中国历代王朝,在其画上句号时,总有遗老孤忠、文人学士等为之身殉,演出一番壮烈。但在清朝,反响实在寂寥。按道理,这样一个统治中国近300年的异族王朝,在其谢幕之时,总该有几位运筹帷幄的决策之士,执掌国政的机枢之流与国同难才是。但翻遍历史,却不见一个王爷或大臣为之上吊

  • “载舟覆舟论”谬误:将社稷归于君王与百姓无关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都取决于其人民在两个层面上的政治认同:其一是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即“这是我的国家和民族,我是这个国家民族的一分子”;其二是对国家政治体制的认同,这不仅仅是对政治体制的拥护,而且是从根本上认识到“国家的政治制度保护我的根本权利,因而代

  • 揭秘中国古代的“内衣风云”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中国汉以前,女人腰部以下,是没衣服可穿的,直到汉朝,才间或穿上开裆裤 文明发展至21世纪,源远流长的文化内蕴,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以此而形成种种习惯和常识,我们都坦然接受,很少去问为什么,以为人生当如此。以至我们若回头观望历史,觑见某些生活细节,难免会驻足凝视片刻,先是迷惑,既而粲然。比如,内裤

  • 细数龙文化来龙去脉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文化的记载和研究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龙的描述和记载,而中国考古发现中的龙,不仅揭开了龙的神秘面纱,展示了龙的实物形象,而且为解决学界十分关注的龙的起源、龙与中国文明的形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在距今80003000年间的中国史前和夏商时期,无

  • 清初文化流入对东北地域文化开发的贡献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文化流人,是清代从中原流入东北为官吏或士子、掌握有较高文化或某些专长的人。因其原有的地位和特长,他们在流放地或者被聘用从事某些文化活动,或者自由从事某些文化教育职业,多半受到当地人的礼遇和尊重。文化流人不仅开拓了北疆文化新风,而且在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清初,随着文化流

  • 汉唐时波斯商人已涉足中国西南地区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考古发现及有关文献的记载表明,早在汉唐时代,波斯商人即涉足巴蜀、云南等中国的西南地区。 在日前召开的“边疆民族考古与民族考古学论坛”上,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姚崇新发表的研究成果称,结合西南地区古代域外交通的情况,可以较为肯定地说,最晚自西汉中期开始,波斯商人或即涉足云南;

  • 古人谈婚姻:“婚”通“昏”大有深意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古人谈到婚姻时,“婚”字常常写成“昏”字,初时误以为“婚”“昏”二字通用,其实有深意。古人对婚姻一词有多种解释:其一,指嫁娶的仪式说。如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婚”字称:&ldquo

  • 是个性的张扬还是人性的扭曲:晚明纵欲主义思潮反思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比,不论是在规模、广度还是深度上,晚明社会思潮都无法与之相比拟。不过两者具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即都热烈关注尘世中的个人,都鼓吹人性自由,崇尚个性解放,都积极追求现世生活的享乐。但除此之外,文艺复兴还高举理性与科学的旗帜,强调知识的重要,强调人的价值和能动性,赞美人的力量和伟大,认为

  • 明朝饮食思想与文化思潮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中国文人的治学富有通晓人文、社会、政治和历史知识的传统,对于科学技术却少有涉猎。不论是先秦儒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在不同程度上有轻视工艺、技巧和货殖的倾向,但对于饮食却是一个例外。在这操作性很强的知识领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骚人墨客,都乐于精研此道,撰写笔记或食单,以美食著述传于后世。许

  • “做官发财”为何成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传统?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916年,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陈独秀在《新青年》中以犀利笔触写道:“充满吾人之神经,填塞吾人之骨髓,虽尸解魂消,焚其骨,扬其灰,用显微镜点点验之,皆各有‘做官发财四大字。做官以张其威,发财以逞其欲。一若做官发财为人生唯一之目的。人间种种善行,凡不利此目的者,一切牺牲之而无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