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载舟覆舟论”谬误:将社稷归于君王与百姓无关

“载舟覆舟论”谬误:将社稷归于君王与百姓无关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392 更新时间:2024/2/24 20:44:36

当今世界,任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都取决于其人民在两个层面上的政治认同:其一是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即“这是我的国家民族,我是这个国家民族的一分子”;其二是对国家政治体制的认同,这不仅仅是对政治体制的拥护,而且是从根本上认识到“国家的政治制度保护我的根本权利,因而代表了我的根本利益”。

显然,一个国家中人民的两个认同感越强烈,政治稳定性就越高。在这样的国家里,尽管可以有经济低迷、高失业率、高犯罪率、贫富差距悬殊、官员贪腐、效率低下、政治丑闻等种种弊端,也可以有游行示威、怨声载道、打砸抢甚至政府因财政拮据而暂时关闭等乱象,但整个社会却能始终保持稳定并依法有效运转,不必担心会发生什么人民起义、暴动等大规模的颠覆性政治革命。反之,一个国家中如果两个认同感都很脆弱,则大规模动乱的可能性就很高。一旦发作,非但要颠覆政治体制,甚至会撕裂整个国家民族。比如苏联和南斯拉夫,尽管在高压下似乎取得了各民族对国家及其政治制度的接受和服从,但是认同却十分脆弱。以致政治制度一旦松动,便立即天下大乱,政权垮台,所谓“国家”也分崩离析。

孔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个载舟覆舟的定义,被历代帝奉为治政的座右铭。然而,载舟覆舟的周期率却始终没有打破,造就了中华民族几多苦难与动荡。

今天看来,这个“载舟覆舟”论是大有问题的。其荒谬之处,在于将所谓江山社稷归之于君王,与庶民百姓无关。既然如此,也就谈不上庶民百姓们对“舟”及其政治体制的认同。于是乎,明主当朝,庶民山呼万岁,载之;暴君问政,百姓揭竿而起,覆之。山呼万岁的保皇与群起抗暴的造反,其实都是臣民行为。即便是大肆声讨往日欺压过自己的暴君者,扮演其实也是臣民角色。毕竟,眀主也罢、暴君也罢,如无载舟之水,皆为浮云。

泽东当年说过,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打破载舟覆舟恶性循环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民主的要义,就是要将舟水合一,建立全体公民共同参与的政治制度,从而使人民充分认同而不仅仅是拥护属于自己的国家政治体制。形象地说,就是要将“舟”拉平穿孔,变成一个“水”可以自由进出的大木筏。这样一来,任凭风高浪涌,和“水”结为一体的木筏岂有被“覆”之

基于全体公民政治参与的民主政体,不仅是政治认同的需要,也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化给人们带来了两个前所未有的好处:其一,是个体的经济独立性,比如妻子离开丈夫也能独立生活,年迈的父母无需子女供养也能靠有养老金安享晚年所有这些在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中是难以想象的。其二,是现代化将人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从脚下不可移动的土地转换成可以随身携带的知识和技能,人们因而有了完全的社会经济能动性。其结果,是以“忠孝仁义”为核心理念的“臣民”价值观,被以“平等、自由、独立”为核心理念的“公民”价值观所取代。而政治参与则是一个公民不可让渡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正是有了广泛的政治参与的要求与行动,才成就了现代的民主政治,塑造了广泛持久的政治认同。当今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尽管政治制度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地奉行民主政治体制,绝非偶然。

必须看到的是,“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改革开放,已经成功地将中国推上了现代化的快车道。不可逆转的现代化进程,必然催生不断高涨的公民意识。而他们积极参与公共政治的要求与行动,恰恰表明了他们已然接受了现行的政治体制,并愿意按照这个体制的制度和规则宪法及相关法律来规范自己的政治参与。如果以积极的姿态来引导,不断扩大并日益规范的公民政治参与必将不断加强人民对政治体制的认同,从而为长安久治奠定根本基础。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揭秘中国古代的“内衣风云”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中国汉以前,女人腰部以下,是没衣服可穿的,直到汉朝,才间或穿上开裆裤 文明发展至21世纪,源远流长的文化内蕴,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以此而形成种种习惯和常识,我们都坦然接受,很少去问为什么,以为人生当如此。以至我们若回头观望历史,觑见某些生活细节,难免会驻足凝视片刻,先是迷惑,既而粲然。比如,内裤

  • 细数龙文化来龙去脉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文化的记载和研究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龙的描述和记载,而中国考古发现中的龙,不仅揭开了龙的神秘面纱,展示了龙的实物形象,而且为解决学界十分关注的龙的起源、龙与中国文明的形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在距今80003000年间的中国史前和夏商时期,无

  • 清初文化流入对东北地域文化开发的贡献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文化流人,是清代从中原流入东北为官吏或士子、掌握有较高文化或某些专长的人。因其原有的地位和特长,他们在流放地或者被聘用从事某些文化活动,或者自由从事某些文化教育职业,多半受到当地人的礼遇和尊重。文化流人不仅开拓了北疆文化新风,而且在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清初,随着文化流

  • 汉唐时波斯商人已涉足中国西南地区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考古发现及有关文献的记载表明,早在汉唐时代,波斯商人即涉足巴蜀、云南等中国的西南地区。 在日前召开的“边疆民族考古与民族考古学论坛”上,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姚崇新发表的研究成果称,结合西南地区古代域外交通的情况,可以较为肯定地说,最晚自西汉中期开始,波斯商人或即涉足云南;

  • 古人谈婚姻:“婚”通“昏”大有深意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古人谈到婚姻时,“婚”字常常写成“昏”字,初时误以为“婚”“昏”二字通用,其实有深意。古人对婚姻一词有多种解释:其一,指嫁娶的仪式说。如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婚”字称:&ldquo

  • 是个性的张扬还是人性的扭曲:晚明纵欲主义思潮反思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比,不论是在规模、广度还是深度上,晚明社会思潮都无法与之相比拟。不过两者具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即都热烈关注尘世中的个人,都鼓吹人性自由,崇尚个性解放,都积极追求现世生活的享乐。但除此之外,文艺复兴还高举理性与科学的旗帜,强调知识的重要,强调人的价值和能动性,赞美人的力量和伟大,认为

  • 明朝饮食思想与文化思潮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中国文人的治学富有通晓人文、社会、政治和历史知识的传统,对于科学技术却少有涉猎。不论是先秦儒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在不同程度上有轻视工艺、技巧和货殖的倾向,但对于饮食却是一个例外。在这操作性很强的知识领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骚人墨客,都乐于精研此道,撰写笔记或食单,以美食著述传于后世。许

  • “做官发财”为何成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传统?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916年,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陈独秀在《新青年》中以犀利笔触写道:“充满吾人之神经,填塞吾人之骨髓,虽尸解魂消,焚其骨,扬其灰,用显微镜点点验之,皆各有‘做官发财四大字。做官以张其威,发财以逞其欲。一若做官发财为人生唯一之目的。人间种种善行,凡不利此目的者,一切牺牲之而无所顾

  • 论唐朝传奇中侠客形象的演变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20世纪下半叶至今,武侠题材小说的创作极度繁荣,蔚为大观。如果考察它在小说史上的源流,则必定追溯到唐传奇。唐人“始有意为小说”,“文采与意想”皆有可观[1],被誉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座高峰,而“豪侠”正是唐传奇三大表现题材之一①。

  • 揭秘第三种人妖:时男时女的两性人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古人眼中,最强悍的两性人则是能够时男时女。女子化男在古代,对家庭来说,往往是一件喜事,比如上面提到的叶天士的故事。毕竟男尊女卑是一种社会常态,而且也增加了一个劳动力,古人特别看重,所以出现这种事情,人们甚至会将其归结为孝亲行善的阴德果报,比如《仁恕堂笔记》就记载:庄浪红尘驿军庄姓者,有妇而寡,仅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