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细数龙文化来龙去脉

细数龙文化来龙去脉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588 更新时间:2024/2/24 20:44:28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化的记载研究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龙的描述和记载,而中国考古发现中的龙,不仅揭开了龙的神秘面纱,展示了龙的实物形象,而且为解决学界十分关注的龙的起源、龙与中国文明的形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在距今80003000年间的中国史前和夏商时期,无论是长江、黄河流域还是北方的其他地区,都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龙形象发现。

中国最早的“龙”发现于距今8000年的辽宁阜新查海文化遗址。1994年,在查海文化遗址发现了一大型龙形堆塑,龙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砾石堆砌而成,身长19.7米,宽1.82米。这条巨龙堆塑在聚落遗址中心的广场上,头部朝东南,尾部朝西北,与聚落居民房址方一致,可见龙在当时已经具有神圣的地位和特殊的文化含义,聚落居民可能已经把龙当做保护神或祖先加以崇拜和祭祀。

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兴隆洼文化中期大型聚落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猪首龙形象(距今约80007500年),聚落先民用两个相对摆置的猪头骨为首,用陶片、残石器和自然石块摆放出躯体,体现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猪龙形象,具有鲜明的宗教意义。另一件猪龙形象发现于赵宝沟文化的一件矮腹陶罐上,此龙猪首蛇体,身上用网格纹、条纹或戳点纹表示龙鳞。有学者认为,对猪的崇拜是农耕社会图腾崇拜的结果,猪龙形象的发现表明,对龙的崇拜也许源于对猪的崇拜。另外,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和巴林右旗还发现了红山文化玉龙等遗物,因此,有学者提出了我国北方地区是中国龙文化的发源地的观点。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考古工作者也发现了不少距今60005000年间的龙形象,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蚌塑龙、湖北黄梅焦墩的大溪文化卵石摆塑龙。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墓地发现了三组蚌塑图形,第一组为一龙一虎;第二组是龙、虎、鹿和蜘蛛等;第三组图形有虎和人骑龙,人跨骑于龙身上,双手一前一后,极富动感,虎形在龙形的北面,作仰首奔跑状。西水坡的蚌塑龙形态已相当成熟,龙体活灵活现,牙舞爪,已经具备后来文明全盛时代人们尊崇的艺术龙的基本特征和形态。西水坡人骑龙的画面则是人们在龙观念上的一个飞跃,骑龙升天,极富神秘色彩。在长江流域,与河南濮阳蚌塑龙年代相近的有1993年在湖北黄梅焦墩发现的大溪文化时期卵石摆塑龙。龙全长4.46米,由色彩、大小各异的河卵石摆塑而成。龙身呈波浪状,腹下两足呈爪状,头西尾东,昂首张口吐舌,犹如腾云驾雾一般。此为鄂东及长江流域首次发现的龙形象资料。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古墓中出土有六只朱绘蟠龙纹陶盘。陶寺遗址距今约4500年,墓葬分为大、中、小三类,彩绘龙盘均发现于大墓中,墓主随葬有丰富的随葬品,其身份显然与部落首领等人物有关。彩绘龙盘上的蟠龙龙体蛇形,遍体鳞甲,头部似鳄鱼。从陶寺遗址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的差异来看,到原始社会末期,贫富差距已经拉大,“龙”已成为部落首领的特殊用物。这一时期,浙江杭良渚文化等遗址也发现许多与龙有关的遗物,如玉龙首、饰龙纹图案的陶杯等。它们是黄河和长江流域龙文化的典型代表。

夏商文化时期,龙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是2002年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座贵族墓中发现的绿松石龙形器。此龙形器全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龙身呈波状曲伏,龙首圆形,以3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眼眶镶绿松石片,眼内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形象生动。绿松石龙形器由2000余片绿松石片组成,每片绿松石边长仅0.20.9厘米,厚仅0.1厘米。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有3700年,被考古学界命名为“中国龙”。此外,二里头遗址还发现了龙纹陶片和龙纹兽面饼形饰器物等,它们是夏文化时期龙文化的代表。

商代晚期,龙文化的表现主要以青铜器及玉质礼器为载体,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尊、壶及玉龙、龙衔凤形玉饰等。同时,龙文化的“龙”字也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之中,表明了商人对龙文化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周代及其以后,目前尚未发现如二里头遗址那样的大型龙形遗迹,但龙的形象在建筑、墓葬、青铜器、陶瓷器、玉器以及装饰用品等各方面有更多使用和发现。尤其至两汉时期,龙文化定型并成为皇权立国的象征,皇帝自称是“真命天子”。在政治作用下,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更加紧密,皇帝用龙形象显示尊贵,皇室的旗章、宫室、舆服、器用等一切物品都刻绘龙纹,而民间则将龙文化作为喜庆和欢聚的重要活动,舞龙、划龙舟,沿用至今。总而言之,龙文化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古发现的“龙”表明,“中国龙”不仅遍布中华大地,而且独立发生、自成体系。中国早期的“龙”,有的居于原始部落居住中心,具有崇高的神圣地位;有的陪葬于贵族墓中,备受世人尊重和喜爱。虽然龙的用料和制作形式不同,有砾石堆砌的、卵石摆塑的、蚌塑的,贵重的还有用绿松石制作的等,但其含义却惊人地一致,它们是原始先民对龙崇拜的表现,是原始先民希望通过龙这一神物,沟通天地,保佑万物,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而天人合一正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

考古发现的这些千姿百态、不同地域、代表不同文化背景的龙形象还表明,中国龙的形成过程、起源及发展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紧密相连。从中华远古开始,龙文化一直穿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构成了颇具特色的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精神,多彩多姿的“中国龙”是大融合、大团结、大统一的中华民族的象征。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清初文化流入对东北地域文化开发的贡献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文化流人,是清代从中原流入东北为官吏或士子、掌握有较高文化或某些专长的人。因其原有的地位和特长,他们在流放地或者被聘用从事某些文化活动,或者自由从事某些文化教育职业,多半受到当地人的礼遇和尊重。文化流人不仅开拓了北疆文化新风,而且在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清初,随着文化流

  • 汉唐时波斯商人已涉足中国西南地区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考古发现及有关文献的记载表明,早在汉唐时代,波斯商人即涉足巴蜀、云南等中国的西南地区。 在日前召开的“边疆民族考古与民族考古学论坛”上,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姚崇新发表的研究成果称,结合西南地区古代域外交通的情况,可以较为肯定地说,最晚自西汉中期开始,波斯商人或即涉足云南;

  • 古人谈婚姻:“婚”通“昏”大有深意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古人谈到婚姻时,“婚”字常常写成“昏”字,初时误以为“婚”“昏”二字通用,其实有深意。古人对婚姻一词有多种解释:其一,指嫁娶的仪式说。如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婚”字称:&ldquo

  • 是个性的张扬还是人性的扭曲:晚明纵欲主义思潮反思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比,不论是在规模、广度还是深度上,晚明社会思潮都无法与之相比拟。不过两者具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即都热烈关注尘世中的个人,都鼓吹人性自由,崇尚个性解放,都积极追求现世生活的享乐。但除此之外,文艺复兴还高举理性与科学的旗帜,强调知识的重要,强调人的价值和能动性,赞美人的力量和伟大,认为

  • 明朝饮食思想与文化思潮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中国文人的治学富有通晓人文、社会、政治和历史知识的传统,对于科学技术却少有涉猎。不论是先秦儒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在不同程度上有轻视工艺、技巧和货殖的倾向,但对于饮食却是一个例外。在这操作性很强的知识领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骚人墨客,都乐于精研此道,撰写笔记或食单,以美食著述传于后世。许

  • “做官发财”为何成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传统?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916年,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陈独秀在《新青年》中以犀利笔触写道:“充满吾人之神经,填塞吾人之骨髓,虽尸解魂消,焚其骨,扬其灰,用显微镜点点验之,皆各有‘做官发财四大字。做官以张其威,发财以逞其欲。一若做官发财为人生唯一之目的。人间种种善行,凡不利此目的者,一切牺牲之而无所顾

  • 论唐朝传奇中侠客形象的演变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20世纪下半叶至今,武侠题材小说的创作极度繁荣,蔚为大观。如果考察它在小说史上的源流,则必定追溯到唐传奇。唐人“始有意为小说”,“文采与意想”皆有可观[1],被誉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座高峰,而“豪侠”正是唐传奇三大表现题材之一①。

  • 揭秘第三种人妖:时男时女的两性人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古人眼中,最强悍的两性人则是能够时男时女。女子化男在古代,对家庭来说,往往是一件喜事,比如上面提到的叶天士的故事。毕竟男尊女卑是一种社会常态,而且也增加了一个劳动力,古人特别看重,所以出现这种事情,人们甚至会将其归结为孝亲行善的阴德果报,比如《仁恕堂笔记》就记载:庄浪红尘驿军庄姓者,有妇而寡,仅生一

  • 反思国民性:中国人何以独具“武侠癖”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江湖性格成为一面面镜子,印证江湖文化沉淀之深厚,“武侠癖”是其中之一。中国人崇拜武侠闻名于世,不仅武侠书报畅销海内外,武侠背景的功夫电影更打入了世界电影之都好莱坞。要理解中国人何以偏爱武侠,人人都想做“老大”,一切还须从江湖说起。没有江湖化,便没有武侠

  • 历代皇帝爱攀龙始于黄帝 秦始皇被称为“祖龙”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人们说中国是龙的故乡,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说中国文化是龙文化。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符号。龙年伊始谈龙及龙文化,不仅是饶有兴味的,也是很有意义的。1 龙起源众说纷纭龙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可以说源远流长。自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到今天,龙,这一神圣怪异的动物神,几乎贯穿了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