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春节晚会这道菜真的馊了?

春节晚会这道菜真的馊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378 更新时间:2024/1/27 2:46:53

有人说,春节晚会已经成为中国娱乐化的一大品牌,成了中国老百姓必不可少的一道“除夕大餐”,甚至成为全世界华人辞旧迎新的一种新民俗;也有人说,春节晚会年年搞,年年都是老一套,食之无味,劳命丧财,不如完全推倒重新打造――这对立的声音,几年前就不绝于耳。

而今年,后一种说法的支持率似乎越来越高。尽管今年的春节晚会连、热闹、喜庆,但看过就忘,没有一个节目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晚会播出的当晚,互联网上也不时响起骂声。让人感叹不已:春节晚会这道菜,难道真的馊了?

年三十饺子掉了馅――空

应该说,春节晚会整体构架不错,甚至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北京主会场与深圳“世界之窗环球舞台”分会场实现声音、图像对传,上海、沈阳西安三地单边注入现场直播;实现了与网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还设立了三位网络主持人;运用了许多高科技手段……

“有框架没内容,就像年三十的饺子掉了馅,就剩下一皮。”对此,网友并不卖帐,认为春节晚会是新瓶装旧酒,没有什么重大突破,“整台晚会的节目仍多是闭门造车之作,围绕春节说春节,围绕马年谈马年,生活气息不突出。”

“冯巩、郭冬临还是老琴旧弹,内容形式都没有逃出去年的套路;赵本山《卖车》想把去年的风光延续,但设计的骗局太低级,贪嘴耍贫;牛群与郭达、蔡明的组合也没有什么新意……总之,没有特别能够打动人的佳作。”小品相声几乎遭到网友的全盘否定。

“歌难听――词如白开水,谱像催眠曲;舞难看――裙扇绸巾伞,姑娘小伙堆。”有网友如此说,“某些演员因为上了一次春节晚会红了,可以这里卖唱那里卖唱,春节晚会上的节目红了几个?有几首歌曲脍炙人口、四海传唱?除了几年前黄豆豆的《醉鼓》,还有什么舞蹈让人记得住?”

――实际上,在春节晚会上,纯粹的舞蹈已经消失了。舞蹈成为歌曲的附属物,这也是春节晚会的一大发明创造。

没内容、无突破、节目不精彩,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媒体认为,广泛而开放的创作方式是春节联欢晚会充满生命力的保证,央视不惜耗费巨资,邀集明星,苦战数月,但有时却难以让观众满意,这不能不说与一些创作人员脱离生活有关、同一些明星大腕艺术积淀不够有关。

网友也问了,2001年大事那么多,怎的就没有明星们瞧上眼的?

老嘴老脸老生谈――面

“从节目的安排到演员的选择看得出来,央视是怀旧的,而且是有意地在老人妥协。”电视报上节目单出来后,就有媒体批评,“这是央视的短视。”

仍然是这样:长达4个多小时的春节联欢晚会,就那么几个“大腕”在支撑着台面。“这哪里是在演给全国人民看,纯粹是一帮哥们姐们在自娱自乐。”不满的声音说,新面孔少,观众参与少,是春节晚会一大顽疾,“12亿中国人,有才华的一抓一大把,为什么唱歌还是老大姐,小品还是东北腔?”

另一种意见认为,老面孔是必须的,问题的关键是这些老面孔并没有带来鲜活的力作,为什么年年都上了晚会?“‘虎口脱险’10多年了,不见姜昆推出多少好东东。”有网友点名道姓批评姜昆和志诚的相声《妙趣网生》,“这又是一个拼凑之作。把网上的段子串起来,糅巴糅巴就拿到亿万观众面前,有点不负责任。这些段子也不知道老姜在一些正规或者非正规的场合讲过多少遍了。”

闹腾煽情矫揉造作――酸

有媒体曾把央视春节晚会以前表达感情的方式归纳为闹腾和煽情。导演陈雨露说了,今年要“表达的是大民族的情结,是有震撼力的民族情”,整个晚会突出的就是一种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里合家欢乐的气氛,从始至终都高高兴兴。

可是,综观整台晚会,闹腾依然,煽情如故,要命的是还多了一个病――矫情。

闹腾依然。从开场歌舞开始,主持人的道白都是高分贝,小品演员就更是高了八度,插科打诨讨要掌声;北京、深圳舞台上的舞蹈演员来来往往、上上下下,沈阳的球迷、上海的烟花、西安的龙灯狮子围着转;近乎职业化的鼓掌声和叫好声不绝于耳……闹腾不逊于往年。

煽情如故。倪萍还是那么絮絮叨叨,节目之间的串词总要糅进个人许多情感,不断地同大家套近乎,忍了整整一个晚上的眼泪,终于在零点钟声响起的时候滑了出来;咏把主持《幸运52》的丰富表情也带上了春节晚会,不说话也让人忍俊不禁……

多了矫情。一些歌唱演员深情款款,泪光粼粼,还有演员在短短的一首歌的时间里,连续两次表达感激之情;小品演员则有些刻意的做作,郭达仍旧一副哭腔,侯跃文扯着嗓子吼……

大家露脸人满为患――乱

“每年都见媒体报道,上春节晚会要闯多少关要打多少擂,可是,哪一年的春节晚会不是人山人海?”网友感到疑惑,近几年的春节晚会,为什么“人海战术”倒成了其主要特点。

“人海战术”首先体现在明星扎堆。大大小小的明星都来了,可是晚会时间不多、节目不够,怎么办?把歌分拆吧,增加角色吧,总得让人家露露脸。对此,网友的疑问是,当今社会好歌手众多,为什么独唱的每年都是那几个人,“让曲风不同的人一起唱,显得不伦不类”。

“一首好歌一个背景就足够了,为什么非要把那么多不相干的人堆在舞台上?简直是喧宾夺主。”去年,一个网友边看晚会边作统计:每支歌伴舞人数平均在15人以上。今年仍然没有改变,在央视春节晚会开始前的特别节目“一年又一年”的某个镜头里,记者看到全国各地舞蹈团体的牌子,而在整台晚会中,只有田震独唱《草原之夜》没有伴舞,其合唱连唱表演唱都是人满为患。

“舞台被各类人物填满了,整个场面看上去显得特别忙乱。”那个有心的网友说,“晚会衔接不畅,好节目严重缩水,个别节目甚至给人不完整的感觉。”

“由华丽的背景、多彩的人流汇集而成的集体狂欢,似乎在努力宣扬我们是一个文化的超级大国――为了满足这方面的自我膨胀,可以不遗余力大搞铺张浪费,制造灿烂辉煌的视听轰炸。”这是一位网友批评去年春节晚会的说法,记者觉得它同样可以放在今年,因此照搬过来。

演而优则歌明星串错行――偏

去年,就有媒体批评,当红影视明星章子怡在春节晚会上与香港明星郑伊健合唱了一首《选择你的爱》,五音不全的歌唱水平令喜爱她的观众大失所望。

但是我们的组织者似乎觉得这些意见只是提给明星的,今年依然让那些不能唱歌的明星唱了歌:陆毅、周迅、布丁果果组合的一曲《今年如此精彩》,歌声未落,骂声就上了网:“什么如此精彩,简直是大倒胃口――陆毅倒还凑合(不过也快要上气不接下气),可周迅那嘶哑的嗓子是用来唱歌的吗?”

“不管你是干嘛的,只要你红了,就都可以在全中国人民面前喊两嗓子!”网上批评的声音说,“演而优则歌则舞则处处露脸,是中国娱乐圈的一大怪。有人崇拜偶像,有人追捧明星,但春节晚会是给全中国人看的呀!”

走出困境再起东山――悬

据报道,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全国省级电视台陆续通过亚洲2号卫星向全国送播自己的节目。由此,地方电视台也按捺不住寂寞,秘密筹办起自己的春节晚会,试图从央视春节晚会那里分一杯羹。有的电视台甚至不惜重金去请港台明星加盟参演。1999年,全国大多数省级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自己的春节晚会,有的甚至公开喊出要向央视春节晚会叫板的口号。

而在去年,湖南卫视的春节联欢晚会就受到好评,明星虽然不及央视的多,气势也不及央视的宏大,但形式新鲜,节目可人,迎合了一些人的胃口。网上评论家因此大呼:随着传播方式和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各电视台争做年夜饭的时代为时不远了。

“春节晚会就是一台电视文艺节目,却非要把它升华成‘新民俗’,这个沉重的包袱逼着春节晚会走了下坡路。因此,要让它活起来,首先要‘减负’,还它以本来面目。”一位知名的文艺界人士说,“其次,量身订制,为适合的人群做年夜饭,大一统的方式、大而全的定位只会让观众感到厌烦。”

这位人士表示,春节晚会要引入市场机制,让所有有条件的电视传媒都来竞争,让所有有能力的人都来竞争,这样,压力才有可能变成动力。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揭秘古代中国四大民间风俗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辽宁省档案馆保存着一件卖身执照,原文是这样的:“立执照:婚书人刘门杨氏,因丈夫亡故,并无家业、儿女,无依无靠,度日难过,亲朋无有,每日哭哭啼啼,家人可叹,因此自托冰人自卖自身,情愿卖与周凤喜身旁为妻,度日远年,三造说允同家言明,做身价钱壹佰伍拾元正,当交不欠,笔下交足,自交价后,永不反悔

  • 古代清官悬物示廉录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受珠枉法”──收受贵重物品,违法为他人办事─历朝历代都被视作重大违法行为,所以古代官员,特别是为政清廉者,对此都十分谨慎。那时没有如同今天反贪局之类的机构,供收到贿赂的人前去举报、“说清楚”,于是人们想出一个办法来:悬物示廉。 历史上第一个这么做、

  • 文人的殉节:什么才值得中国人为之共赴生死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王朝迅速地不得人心,这才是真正的悲剧中国历代王朝,在其画上句号时,总有遗老孤忠、文人学士等为之身殉,演出一番壮烈。但在清朝,反响实在寂寥。按道理,这样一个统治中国近300年的异族王朝,在其谢幕之时,总该有几位运筹帷幄的决策之士,执掌国政的机枢之流与国同难才是。但翻遍历史,却不见一个王爷或大臣为之上吊

  • “载舟覆舟论”谬误:将社稷归于君王与百姓无关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都取决于其人民在两个层面上的政治认同:其一是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即“这是我的国家和民族,我是这个国家民族的一分子”;其二是对国家政治体制的认同,这不仅仅是对政治体制的拥护,而且是从根本上认识到“国家的政治制度保护我的根本权利,因而代

  • 揭秘中国古代的“内衣风云”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中国汉以前,女人腰部以下,是没衣服可穿的,直到汉朝,才间或穿上开裆裤 文明发展至21世纪,源远流长的文化内蕴,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以此而形成种种习惯和常识,我们都坦然接受,很少去问为什么,以为人生当如此。以至我们若回头观望历史,觑见某些生活细节,难免会驻足凝视片刻,先是迷惑,既而粲然。比如,内裤

  • 细数龙文化来龙去脉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文化的记载和研究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龙的描述和记载,而中国考古发现中的龙,不仅揭开了龙的神秘面纱,展示了龙的实物形象,而且为解决学界十分关注的龙的起源、龙与中国文明的形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在距今80003000年间的中国史前和夏商时期,无

  • 清初文化流入对东北地域文化开发的贡献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文化流人,是清代从中原流入东北为官吏或士子、掌握有较高文化或某些专长的人。因其原有的地位和特长,他们在流放地或者被聘用从事某些文化活动,或者自由从事某些文化教育职业,多半受到当地人的礼遇和尊重。文化流人不仅开拓了北疆文化新风,而且在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清初,随着文化流

  • 汉唐时波斯商人已涉足中国西南地区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考古发现及有关文献的记载表明,早在汉唐时代,波斯商人即涉足巴蜀、云南等中国的西南地区。 在日前召开的“边疆民族考古与民族考古学论坛”上,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姚崇新发表的研究成果称,结合西南地区古代域外交通的情况,可以较为肯定地说,最晚自西汉中期开始,波斯商人或即涉足云南;

  • 古人谈婚姻:“婚”通“昏”大有深意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古人谈到婚姻时,“婚”字常常写成“昏”字,初时误以为“婚”“昏”二字通用,其实有深意。古人对婚姻一词有多种解释:其一,指嫁娶的仪式说。如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婚”字称:&ldquo

  • 是个性的张扬还是人性的扭曲:晚明纵欲主义思潮反思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比,不论是在规模、广度还是深度上,晚明社会思潮都无法与之相比拟。不过两者具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即都热烈关注尘世中的个人,都鼓吹人性自由,崇尚个性解放,都积极追求现世生活的享乐。但除此之外,文艺复兴还高举理性与科学的旗帜,强调知识的重要,强调人的价值和能动性,赞美人的力量和伟大,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