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释迦牟尼佛究竟有没有后代?罗睺罗是不是佛陀的儿子?

释迦牟尼佛究竟有没有后代?罗睺罗是不是佛陀的儿子?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23 更新时间:2024/2/23 5:45:20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后世又称佛陀,释迦牟尼佛在未出家这前,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名悉达多,父亲是净饭,即迦毗罗卫国的国君,母亲是摩耶夫人,具有很高的智慧,她具备所有的美德,且才华横溢,性情温,纯洁无瑕,据传悉达多是母亲由右胁所生,悉达多出生不久,王后摩耶夫人便离开人世,升入天界。

悉达多自幼智慧超人,长大成人后,力挫群雄,以其无可比拟的才华战胜诸国太子,得以迎娶绝世佳人耶输陀罗公主为妻,立为太子妃,悉达多太子有两位夫人,一名够毗耶,一名耶输陀罗,够毗耶是宝女,所以不曾怀孕,耶输陀罗则从悉达多太子修菩萨行,出家之夜起,便觉自己已身怀有孕了。

但是据记载,耶输陀罗太子妃怀孕六年都没有生下小孩,一度引起众人非议,认为耶输陀罗品行不端,与他人有染,但是耶输陀罗面对众人的议论,义正辞严地宣誓:“我无他罪,我所怀子确实是太子遗留之体!”净饭王素知儿媳品格高贵,行为端正,故相信公主是被诽谤,净饭王宽厚处之,众族人也就不敢再有所举动。等到悉达多太子成佛之夜,罗睺罗诞生了。

悉达多太子修行成佛以后,为度父母及本国众生,后来就回到了故土迦毗罗卫国,耶输陀罗精心准备了一百味欢喜丸,将百味欢喜丸交给儿子罗睺罗,让罗睺罗捧持献给父亲。佛用神力变化为五百罗汉,个个皆如佛形象,与佛无异,罗睺罗年方七岁,从未见过父亲,却持欢喜丸径直走到佛前,奉献给佛祖。

耶输陀罗见儿子与丈夫如此相知,想起了自己当初蒙受的冤屈,就问佛陀:“我以前因为什么因缘怀孕六年?”

佛回答道:“罗睺罗前世时,曾做国王,一位五通仙人曾与其结下过因源罪业,由此因缘,五百世后,罗睺罗得六年在胎之果报。”

如果以此来看,那么佛陀在出家之前就已然和自己的老婆耶输陀罗有了血脉,这段记载虽然太过传奇神话,但是如果抛开这些神化的东西,单单看这件事,那么佛陀是凡人,是太子,也有太子妃,然后也有了自己的儿子,就显得符合逻辑了,当然历史早已被埋藏在岁月的长河里,佛陀到底有没有后人,他做凡人时候的太子妃耶输陀罗公主有没有怀孕,罗睺罗又是不是佛陀的儿子?这一切的秘密也许永远都是一个秘了。

释迦牟尼佛的后世影响:

世间之解脱

释尊这位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思想巨人,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依然有他的感染力。他的形象和他的教导,给予人们巨大而深刻的意义。欲知来则察往,欲知古则察今;过去未来和现在,并非分离不相属,而如一浪连一浪的滔滔奔流。在这一意义上,对于敏锐察知现在的课题、不断探问“人应当怎样活着”的人,释尊永远是老师,是伴侣。[180]

有一次,憍萨罗国的国王对佛说,佛陀的弟子完全不像其它宗教徒(指当时的外道)那样形容枯槁、粗劣苍白、消瘦孱弱、神情猥琐。佛的弟子们“欢欣鼓舞、意志昂扬、诸根怡悦、无所忧怖、宁静和平、心情愉快一如瞪羚,享受着精神生活的快乐。”国王说,他相信这种健全的气质是因为“这些可敬的人,一定都已经亲身证道世尊所说法的重大而圆满的意义。”

世间之净化

释尊所见的不和,是“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亲族展转共诤……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181-183] 释迦族与拘利族争水,释尊远来为之和解;教跋耆族以国不危之道;回琉璃王残民之师;劝阻阇世王侵略之谋。他组织起大悲的僧团,作为一名非暴力的战士,其和合共存的思想,给予世间有效的救济。

为完成征服印度半岛的伟业,阿育王在入侵迦陵迦国的战役中,以血腥屠杀作为兼并代价。他后来被佛陀教诫所感化,在刻于岩石上的一道诰中,他公开忏悔自己的杀业,宣称永远不再为任征战而拔剑,“愿一切众生废除暴力,克己自制,实践沈静温和之教。”而且,“我的子子孙孙也不可认为,新的征服是值得被发动的……他们只许以德服化。”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佛教的故事:“西天”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公元627年的一天,一位僧人离开了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许多的僧徒和百姓来到城外为他送别,保佑他一路上顺利平安。有人仍担心地劝他回心转意,放弃旅行还来得及。他坚定地回答,虽然路途遥远,但他一定会克服艰难险阻,取回“真经”。 这位僧人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玄奘,也就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形。他此行

  • 悟佛:生活为什么苦?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有一次,佛陀在恒河中游北岸的末罗国游化,来到一个叫做「优楼频螺」的村落,住在附近的树林里。 当地的驴姓村长,听说佛陀来了,想到佛陀常教导人知苦、灭苦,心中有着几分的仰慕,也向往能亲自听个究竟,就前往拜见请益。 驴姓村长礼见佛陀后,问佛陀说: 「世尊!听说您能为人解说苦的成因,以及如何灭除,这真

  • 佛教故事:只是‘知恩、报恩’四字而已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庙里的法师救回了一个轻生的年轻人,背到寮房后回禀了老和尚。过了一会,那人悠悠醒转,看到老和尚,说道:“谢谢法师。您不必费力气救我,我已下定决心不再活了。今天不死,明天也还是要走这步的。” 老和尚问:你为什么看不开? 为情,年轻人答道。 老和尚叹了口气:“我确实制止不了你。可是我想问问,在了结自

  • 佛教故事:财神的契约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天宫有位卷帘侍者,跟财神关系非常好,二人经常一起喝酒、下棋。 一天,侍者突然心血来潮,想去体验一下红尘的滋味,看和仙界的逍遥安逸比起来,哪个更快活。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财神。 财神爷一听,惊异的看了他半天,然后淡淡地说:“你做神仙久了,是不是脑袋闲出毛病了?你不知道人间百姓每日为生计奔波劳作,衣

  • 佛教故事:忍辱获福报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忍受是很重要的,但各人有各人的性情习气,习气真的没那么好改。与人共事时,每一个人都要去了解对方的习气,我们要互相忍受对方的习气,若无法忍受,常常为了一点小事,两个人就争得脸红脖子粗,这样结果得到什么呢?如果演变成双方痛苦难过或懊悔不已,这又何必呢?因此遇事多忍辱,多思惟是必要的。 忍辱是成就无上

  • 佛祖释迦牟尼和佛教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在公元前6世纪,在喜马拉雅山山麓和恒河之间有一个小国,国王叫做净饭王。有一天,正在宫中的净饭王接到皇后家中送来的喜报,皇后为他生了一个王子。这位王子就是佛教的创始人佛祖乔达摩·悉达多。 释迦牟尼的母亲在生他之后的第七天就死了,所以他是由他姨母抚养长大的。从小释迦牟尼就特别的聪明,无论什么事情一学就

  • 佛教故事:法华经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念法华经往生的故事 释慧进 明抄本作出《冥异记》,按见《冥祥记》。) 前齐永明年中,杨都高座寺的和尚慧进,年少英勇有义侠精神。年纪四十岁时,忽然间明白过来,于是就出家。食粗粮穿布衣,发誓诵读法华经,用心苦诵,积劳成病。发誓要造百部经书来赎先前的罪孽,开始攒了一千六百文,贼来抢财物,慧进向贼说

  • 佛教故事:禅经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一杯茶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

  • 玄奘法师生命最后的日子是这样度过的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在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的历史记载中,玄奘法师对译场的助手和弟子们这样说:“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当卒命于此伽蓝,经部甚大,每惧不终,人人努力加勤,勿辞劳苦。” 在玄奘法师的一生中,他第一次发出了担忧之辞。不久,他又对弟子们说的一段话几乎可以看作是他的遗言:“若无常后,汝等遣我宜从俭省,可以蘧

  • 佛陀自述延迟了六年才成道的因缘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陀虽已成佛,但在示现人间的过程中,也曾碰到九种困难让他困扰。当佛陀还是太子时,为了修行,离开皇宫,五年的参访、六年的苦行,这些都只不过是现八种相于人间,用以引导弟子如法修行就可以成佛的方法。在修行中,太子遇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延迟了六年才成道。六年的苦行,让他受尽了折磨,也碰到很多魔眷来扰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