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佛教的故事:“西天”在哪里

佛教的故事:“西天”在哪里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175 更新时间:2024/2/23 10:17:13

公元627年的一天,一位僧人离开了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许多的僧徒和百姓来到城外为他送别,保佑他一路上顺利平安。有人仍担心地劝他回心转意,放弃旅行还来得及。他坚定地回答,虽然路途遥远,但他一定会克服艰难险阻,取回“真经”。

这位僧人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玄奘,也就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形。他此行是要去到佛教的发祥地天竺国(今印度),去求取佛教的经典。

佛教创始人是公元前六世纪的乔达摩·悉达多。相传,他是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小国释迦族的子,29时岁出家修行,最后来到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之南)。他在城外尼莲河畔的菩提树下闭目沉思,静坐了六年。到第七年,他终于悟出了人生真谛,从此得道成佛。佛,就是大智大觉之人。他的弟子们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的基本教义认为: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一切苦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会造孽,就不免受轮回之苦;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磐境界;而要达到涅磐就必须要修道。早期佛教着重伦理教诲,不拜偶像,主张众生自救,佛只指出途径。认为修行能入涅磐,但不能人人成佛。

到公元一世纪时,佛教受印度婆罗门教影响,开始主张佛有许多化身,造出各种菩萨。崇拜偶像,认为只要虔诚信仰,人人都能成佛。

由于对佛祖释迦牟尼的教义持有不同的观点,佛教徒僧众教团分裂成两大派,“上座部”以佛教正统派自居,“大众部”则属于新兴教派。“大众部”鼓吹“普渡众生”,创立了“大乘空宗”和“大乘有宗”的宗教理论体系,自称“大乘”,意即“大道”或“大业”,而把原始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传入中国后,最先翻译的大都是“小乘”经典”。到东晋时,才有人译出“大乘空宗”的经论;到南北朝中、后期,才译出“大乘有宗”的经论。

玄奖研究佛经是从“大乘有宗”入手。在长期的钻研探索中,他觉得自己所请教的大师各有师承,对教义的解释也不同,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但是,当时传入中国的佛教典籍并不多,译也难以表达原意,尤其是他研究的“大乘有宗”的经论更加缺少。

正在这时,印度那烂陀寺戒贤法师的门徒波颇密多罗来到长安。玄奘向他请教后得知:戒贤法师通晓全部经论,学识渊博,在那烂陀寺主持讲经。于是,玄奖决定,西出长安前往那烂陀寺取经。他向唐朝的皇帝请求,并得到了恩准。位于印度古城王舍城外的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最大、最壮观的佛教寺院。收藏着浩繁的大乘、小乘佛教经典以及婆罗门教最古老的经典和天文、地理、技艺、医药、数学、音韵等书籍。寺院的主持人戒贤法师已年近百岁,对佛学理论有精湛的研究,是当时印度的佛学权威,被尊称为“正法藏”。

据说,在当时那烂陀寺主、客僧众一万多人中,通晓20部佛经理论的有一千多人,通晓30部的有五百人,通晓50部的连玄奘在内也只有十个人,而通晓全部经论的只有戒贤法师一人。

玄奘在那烂陀寺早晚不辍地潜心钻研了五年佛教经论。最后,在公元645年时,他带着五百多夹共六百五十多部佛教“真经”,回到了唐朝长安城。

在前后共18年的时间里,玄奘跋山涉水,克服了千难万险,行程二万五千多公里,游历了当时110个国家,受到了包括国王和僧侣在内的各界人士的欢迎。这位来自大唐王朝的“唐僧”,也被公认为全印度的第一流学者。

玄奘还将自己的旅途见闻撰写成了《大唐西域记》。因为,当时去往天竺(印度)就是要走出比唐朝西域更远的地方,人们都把它看成是遥远的西方世界。到公元16世纪,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根据玄奘取经的故事,创作了著名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从此,“唐僧”更成了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人物。实际上,“唐僧”所去的“西天”,也就是天竺国王舍城外的那烂陀寺。

随着佛教从12世纪在印度逐渐衰落,那烂陀寺这座最古老的、全印度最宏伟的佛教寺院,也在公元1197年和1203年两次被战火夷为平地,失去了踪影,直到1915年,印度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根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译本,步步追踪,才发掘出了这座堙没已达千年之久的古代名刹遗迹。1950年,中印两国合作曾在王舍城那烂陀寺玄奘原居处建造了一座纪念堂。附近还有一间博物馆,珍藏着当年从那烂陀遗址发掘出的文物。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悟佛:生活为什么苦?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有一次,佛陀在恒河中游北岸的末罗国游化,来到一个叫做「优楼频螺」的村落,住在附近的树林里。 当地的驴姓村长,听说佛陀来了,想到佛陀常教导人知苦、灭苦,心中有着几分的仰慕,也向往能亲自听个究竟,就前往拜见请益。 驴姓村长礼见佛陀后,问佛陀说: 「世尊!听说您能为人解说苦的成因,以及如何灭除,这真

  • 佛教故事:只是‘知恩、报恩’四字而已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庙里的法师救回了一个轻生的年轻人,背到寮房后回禀了老和尚。过了一会,那人悠悠醒转,看到老和尚,说道:“谢谢法师。您不必费力气救我,我已下定决心不再活了。今天不死,明天也还是要走这步的。” 老和尚问:你为什么看不开? 为情,年轻人答道。 老和尚叹了口气:“我确实制止不了你。可是我想问问,在了结自

  • 佛教故事:财神的契约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天宫有位卷帘侍者,跟财神关系非常好,二人经常一起喝酒、下棋。 一天,侍者突然心血来潮,想去体验一下红尘的滋味,看和仙界的逍遥安逸比起来,哪个更快活。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财神。 财神爷一听,惊异的看了他半天,然后淡淡地说:“你做神仙久了,是不是脑袋闲出毛病了?你不知道人间百姓每日为生计奔波劳作,衣

  • 佛教故事:忍辱获福报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忍受是很重要的,但各人有各人的性情习气,习气真的没那么好改。与人共事时,每一个人都要去了解对方的习气,我们要互相忍受对方的习气,若无法忍受,常常为了一点小事,两个人就争得脸红脖子粗,这样结果得到什么呢?如果演变成双方痛苦难过或懊悔不已,这又何必呢?因此遇事多忍辱,多思惟是必要的。 忍辱是成就无上

  • 佛祖释迦牟尼和佛教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在公元前6世纪,在喜马拉雅山山麓和恒河之间有一个小国,国王叫做净饭王。有一天,正在宫中的净饭王接到皇后家中送来的喜报,皇后为他生了一个王子。这位王子就是佛教的创始人佛祖乔达摩·悉达多。 释迦牟尼的母亲在生他之后的第七天就死了,所以他是由他姨母抚养长大的。从小释迦牟尼就特别的聪明,无论什么事情一学就

  • 佛教故事:法华经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念法华经往生的故事 释慧进 明抄本作出《冥异记》,按见《冥祥记》。) 前齐永明年中,杨都高座寺的和尚慧进,年少英勇有义侠精神。年纪四十岁时,忽然间明白过来,于是就出家。食粗粮穿布衣,发誓诵读法华经,用心苦诵,积劳成病。发誓要造百部经书来赎先前的罪孽,开始攒了一千六百文,贼来抢财物,慧进向贼说

  • 佛教故事:禅经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一杯茶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

  • 玄奘法师生命最后的日子是这样度过的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在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的历史记载中,玄奘法师对译场的助手和弟子们这样说:“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当卒命于此伽蓝,经部甚大,每惧不终,人人努力加勤,勿辞劳苦。” 在玄奘法师的一生中,他第一次发出了担忧之辞。不久,他又对弟子们说的一段话几乎可以看作是他的遗言:“若无常后,汝等遣我宜从俭省,可以蘧

  • 佛陀自述延迟了六年才成道的因缘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陀虽已成佛,但在示现人间的过程中,也曾碰到九种困难让他困扰。当佛陀还是太子时,为了修行,离开皇宫,五年的参访、六年的苦行,这些都只不过是现八种相于人间,用以引导弟子如法修行就可以成佛的方法。在修行中,太子遇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延迟了六年才成道。六年的苦行,让他受尽了折磨,也碰到很多魔眷来扰乱。

  • 弘一法师李叔同为什么出家?李叔同出家的深层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对历史上的高僧,人们关注的是他们的佛学修为,但对弘一法师,人们更关注他出家的动因。破产说、遁世说、幻灭说、政界失意说,不一而足。而事实上,这些解释看到的只是表面的因素,背后的深层因素,还在他儿时接受的儒家思想。弘一法师:出家的儒者郁达夫说,杭州的特产有两样,一是夏天的蚊子,一是庙里的和尚。据郁达夫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