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希腊精: 古代西方哲学思想的最原始集合

希腊精: 古代西方哲学思想的最原始集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852 更新时间:2024/1/24 20:31:21

“希腊精神”的特点是“求健康”、“好学”、“创造”、“爱好人”、“爱美”、“中庸”、“爱自由”。“中国精神”和“希腊精神”有得一比,但在“爱自由”方面特别欠缺。

谓希腊?何谓希腊人?”《希腊的遗产》([英]F•I•芬利主编,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开宗明义提这样的问题。冒失地谈论“希腊精神”之前,不如先请毕生研究希腊文化的罗念生先生说几句,他的话更有体会:“希腊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高峰,是近代文明的源泉。近代的西方哲学、文学、艺术,以及民主政体,都是从希腊传来的。”罗先生还提到,“希腊精神”的特点是“求健康”、“好学”、“创造”、“爱好人文”、“爱美”、“中庸”、“爱自由”。希腊人的“种种精神,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这最后一种爱自由的精神。”(《希腊漫话》,1941年)换句话说,罗先生认为:“中国精神”和“希腊精神”有得一比,但在“爱自由”方面特别欠缺。

虽然学者们认为希腊和中国的文化最为相像,都主张“人文主义”,但是两者其实存在着巨大差异。前辈学者罗念生已经发现,中国人在追求“自由”的时候远不如希腊人。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文化的分途,正需要认真探究。当我们被今年博大精深的雅典奥运会开幕式折服,并担心四年后北京奥运会可能被这里的儿戏导演们弄坍台的时候,最后的争议,常是归结到中国和希腊的文化差异。那么,“中国精神”和“希腊精神”的差异到底从何而起呢?

怀揣这类问题,《希腊的遗产》可以一读。虽然本书没有专门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比较希腊和中国,但是书中正面诠释的“希腊精神”,可以帮助中国人理解自己。以“自由”为特征的希腊文化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循此路径,我们或许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某些缺陷。本书主编芬利教授在“引论”里作了提示:“城邦”是理解辉煌希腊的关键词——

雅典、斯巴达、科林斯……,城邦不止是希腊文化得以展现的舞台。希腊文明给我们一个突出的印象:它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城市文明。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都是以城邦为单位筹划的。他们的“天下”,就是“城邦”。在希腊语言文字传统里,“城邦”(Polis)是最重要的一个词。希腊人最重视的“政治”(Politics),来自这个词。所谓“政治”,就是城邦事务,是城市市民自己的事情。后来英语和法语里出现的“警察”(Police)一词,先头也是指那些管理“城市”的人。“城市,而非乡村,是处理公务之地,是大部分宗教中心所在之地,是大型建筑和雕塑坐落之地,是开展教育、军事训练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之地。”(第3页)

希腊文化中,最辉煌的是哲学。谈到希腊哲学中“形而上学的诞生”,另一位作者也把它归结为“城邦”。他说:“希腊小城邦相对自治的政治生活在批判的、反思的思想成长中,或许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这与大帝国的‘亚细亚式不确定的庞大’(叶芝语)形成鲜明的对照。”(第236页)作者认为:自治的“小城邦”,给市民们一种秩序感,探究这个秩序,使得“形而上学”成为可能。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相信,只要把握住这个“形而上学”,希腊的城邦就能繁荣。相反,在亚细亚的“大帝国”,人们生活在一种“庞大”和“不确定”中,帝国的动乱和强权,臣民们无助并茫然,思想家便没有信心去探究一种形而上的世界秩序,也就没有希腊这样的“形而上学”。这个解释相当有趣,作者或许还想说:希腊哲学的严密逻辑,表现了希腊哲学家对城邦生活的负责精神。苏格拉底挑战市政当局的权威,质疑雅典市民的智力,发出哲学上无穷追问,与中国思想家逃不出暴君的广大统治,只能用寄情“天下”、“宇宙”,用儒道佛思想来消解内心痛苦的逃避行为适成对照。

“城邦”,是社会文明的关键词。近代西方的城市文化,源头在希腊。曾几何时,达尔、日尔曼等北方蛮族入侵,城市广场被辟为牧场,议会大厅被改成教堂,文化陷入了漫长的“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开始后,欧洲文化才回归城市,恢复雅典、罗马遗址,到处布置廊柱建筑,近代城市生活方才洋洋大观。比之于欧洲,中国的城市文化更是惨遭蛮族入侵,秦、汉、隋、唐,、元、明、清,总是文明较低的部族集团入主都城,践踏前朝文化积累,重起文化炉灶。改朝换代的“革命”之后,万事从头来过。朝的文化虚无主义,造成两千多年间中国城市文化的周期性衰败,更使得士大夫思想无所凭借。文人官宦,多数产自田陇山沟,初无“城邦理想”。诗酒高论,畅论“仁义道德”,常怀“天下之忧”,却随时会在城市生活的具体事务中丢弃起码的“权利”和“自由”。这种大而无当的思想方法,正是本书作者指出的所谓“亚细亚式”的“庞大”和“不确定”。中国士大夫思想的基本形态,不是“城邦”,而是“乡愿”。

清末民初,上海、北京的学术界有“言必称希腊”的风气,后来被讥评为“崇洋媚外”,以后便偃旗息鼓。其实,那倒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走城市,崇尚“自由”的时代。希腊城邦重视“市民身份”,强调“自由民”的主体地位和自治权利,无论如何是要肯定的。城市要有文化,市民要有空间。只有当市民阶层获得权力,能够按照“理想国”的蓝图,遵循“政治学”的原则,自主建设城邦的时候,文化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这是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通则,且不论是在“古代”、“中世纪”,还是在“现代”,抑或是在人云亦云的所谓“后现代”。读《希腊的遗产》,生以上的感叹。掩卷之,当然要感谢作者、译者和前辈学者,他们提供了一个虽然遥远,却能让中国人收到回响的“希腊城邦”。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郡县制与分封制都是君王集权的手段吗?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分封制即分邦建国,盛行于奴隶社会,主要在周朝和西汉初年时实行。它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郡县制是建立在国家大一统的基础之上,按地域划分,彼此之间毫无血缘关系,盛行于封建社会。分封制中最高统治者将土地分给自己的亲属或者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臣子,每一块封地就是一个诸侯国,也就是国家的

  • 毛南族都有哪些民族信仰?毛南族宗教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毛南族是个信奉多神的民族,他们所信仰的原始教名目很多,其中主要是动植物崇拜。植物崇拜。每个村子都供奉着一棵大树,称为“坛木”(音),说是护村树,具有很大的神威,谁都不能伤害它。每个村子都将一株状似茅草的长升草(学名卧乌草),奉为神草,借助它镇魔驱邪。妇女背小孩远行,要取它一两张叶子打个结,插在背上,

  • 门阀制度兴于察举败于科举 经历了七百年之久 门阀制度到底是如何最终走向毁灭的呢?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门阀制度是封建地主阶级特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当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社会制度的成分是次要的。只有到了隋唐以后,方才逐渐完全转化为社会制度,并最后退出历史舞台。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应有江湖”,人们在争斗不休中,认识到个人力量的微薄,逐渐抱团取暧,形成了在历史上有名的门

  • 墨家思想:中国汉族哲学体系之一 ,为何成为诸子百家中最先消亡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诸子百家之一,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因为墨家思想独有的政治属性,兼之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官学勾结政策,墨家不断遭到打压,并逐渐失去了存身的现实基础,墨家思想在中国逐渐灭绝。战国时代,社会的剧烈变革对学术文化提出

  • 墨子非攻的思想解析 《墨子》和《墨经》是一回事吗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非攻”是墨子理论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他代表墨子的思想理念,思想精华,以及对待人事的态度。非攻,其含义是,不要去攻打别人。墨子很早就看出了战争的残酷性,他认为战争是令很多家庭支离破碎的,战争中会有很多牺牲品,比如老弱妇孺,她们失去依靠,最终苦苦熬过一生。墨子在《非攻》一篇中,讲到了战争。他说杀人以万,

  • 儒家在中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董仲舒让汉武帝独尊儒术功不可没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在当代中国,儒家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可当年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仅仅是诸多学派的里的一家,并没有坐到独大的地位,那么儒家是怎么有这么大影响力的哪?董仲舒在这

  • 舍利子是怎么形成的?什么人才会有?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物件,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舍利子是怎么形成的?什么人才会有?舍利为梵语,即遗骨之意。舍利可分为全身舍利及碎身舍利,前者如广东省南华寺之六祖慧能大师肉身舍利;后者如陕西省法门寺之佛指舍利。碎身舍利之形成乃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圆寂后火化,所凝结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为骨舍

  • 为人处事的六戒、八慎 古人的智慧总结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六戒、八慎体现古人为人处事的智慧,六戒出自曾国藩,而八慎是儒家文化的总结,这2个古训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像六戒中有戒独利,八慎中有慎独,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不戒独利,那只有自己获利的事,永远是不长久的。一戒:戒久利,戒众争“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人生没有一本万利的事情,

  • 文史百科 皇帝的女婿为啥叫作驸马?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驸马”是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那么,公主的丈夫、帝王的女婿为什么称为“驸马”呢?其实,“驸马”最初并不是公主的丈夫,更不是帝王的女婿,“驸马”只是驸马都尉的简称,是两汉时期的官职名称。“驸马”一词的原始义是:古代几匹马共同驾一辆车,辕马之外的马都称之为“附”。《说文•马部

  • 古代考试作弊的处罚 有官员死于高考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考试作弊自古以来都是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的。在我国古代,为了防止作弊行为,采用“朱墨不符”的政策,就是在科举考试时的两套卷子,一套是考生本人在场内用墨笔缮写的答卷。为了防止考官认识考生的笔迹徇私作弊,再由誊录人用朱笔将应试人的原卷誊抄一遍交给考官批阅。我国“作弊入刑”后的首次高考就要来临了,从去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