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在历史记载中,为何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前后矛盾的?

在历史记载中,为何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前后矛盾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193 更新时间:2023/12/9 8:34:20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在抵御诸葛亮北伐时,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为何前后截然不同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历史上,司马懿和诸葛亮是一对死对头。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开始,司马懿就开始与他对敌。直到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病逝,司马懿承受了诸葛亮主要的攻击。而且这两次攻击,是诸葛亮军事能力趋于成熟的攻击。司马懿对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有着自己的评价。作为诸葛亮最大的敌手,他的评价应该很有发言权。不过,在历史记载中,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却有着前后矛盾的地方。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史书上记载了三次。这三次评价,都发生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司马懿在率军抵御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时,与诸葛亮做了多次较量。在祁山一带,双方采取各种机动,还进行了卤城之战。在诸葛亮撤军时,司马懿派张郃追击,还折损了这员大将。从各方面来说,虽然司马懿完成了抵御诸葛亮的任务,在作战中还是略显吃亏。

不过,经过这一次交锋,司马懿基本上对诸葛亮的作战风格有了了解。他对于诸葛亮的下一次北伐预做了准备。他预料诸葛亮需要积蓄三年的粮草才会北伐,于是在关中屯田,预先为下一次抵御诸葛亮北伐做好物资上的准备。同时,司马懿在军中培养亲信,将曹魏的这支军队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在诸葛亮发动的第五次北伐时,曹魏的处境十分不利。诸葛亮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为了发动这一次北伐,投入了最大的努力。他在东线联络东吴,同时发动进攻。而自己则亲自率领蜀军,在西线进攻。为了这次北伐,诸葛亮做了充足的准备。他囤积了足够的粮草,并采用木牛流马运输,来解决困扰自己的后勤补给问题。

在兵力上,诸葛亮将蜀军最大的兵力投入了前线。蜀汉有大约十二万的兵力,往日北伐,诸葛亮一般只带三分之二的兵力,留下三分之一的兵力在后方以防万一。这一次,诸葛亮率领的兵力就达到了十万人之多。可以说,诸葛亮这一次北伐带领了倾国之兵。

在诸葛亮的这次北伐中,司马懿依然是西线魏军的统帅。在整个战役过程中,司马懿对诸葛亮有着三次评价。在战役初期,诸葛亮出秦岭,司马懿就对诸葛亮的动向做了评价。史书中记载:

(司马懿)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

在战役中期,司马懿的的弟弟司马孚给他写信,问战事的情况。司马懿给司马孚回信中,是这样评价诸葛亮的:

帝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可是,等到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军撤退之后,司马懿去蜀军的军营巡视的时候,他对诸葛亮的评价就又改变了。这一次,史书上的记载是:

(司马懿)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帝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

我们可以看到,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从战役开始到战役结束,迥然两样。先开始是极力的贬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等到诸葛亮一死,反而对诸葛亮夸赞有加。那么,这中间的原因何在呢?

其实,如果我们看司马懿对诸葛亮这三个评价的时间,就能够对他做出这些评价的心理动机有所察觉。因为司马懿作为一军统帅,他的一言一行不但代表着他自己的看法,也会引起部下的共鸣。因此,司马懿的言论,也是分时间场合的。

二、司马懿在战争初期对诸葛亮的评价。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第一个评价,是发自诸葛亮的北伐初期,是对自己的部下所发的。他这个评价是指出诸葛亮不是勇者,而依据则是诸葛亮的军事行动。司马懿说,如果诸葛亮兵出武功,然后将自己的一个侧翼依托秦岭为保护,大军向东进发。那么,这样做的诸葛亮就是勇者。如果诸葛亮率领军队向西,上到五丈原扎营,那么诸葛亮就不是勇者,曹魏的军队也就平安无事了。

我们如果仔细对司马懿的这番话进行推敲,就会发现司马懿的这个评价纯粹是无稽之谈。首先,诸葛亮是不是勇者,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诸葛亮如果不是勇者,他怎么会以一州之地,十万之众,跨越秦岭来讨伐曹魏。所以说,司马懿的评价毫无道理。

而再看司马懿的评价标准,那就是诸葛亮的行动。如果稍微有一点军事头脑的人,就会知道,不要说是诸葛亮,就算是司马懿带领蜀军,也不会采取出武功向东的行动。这是因为,曹魏的重兵在北方,如果蜀军向东行动,那么虽然蜀军右翼有秦岭掩护,可是它的左翼完全暴露在曹魏的兵锋之下。

这样,蜀军将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魏军可以凭借自己优势的骑兵,将面前的一字长蛇阵的蜀军,任意的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我们可想而知,如此愚蠢的军事行动,诸葛亮怎么可能采用。这样,司马懿就将一顶不是勇者的帽子扣到了诸葛亮的头上。

而诸葛亮西上五丈原,这是双方都看到的要地。司马懿明明看到了五丈原的重要性,可是在主场作战的他,却不敢先机占据它,与诸葛亮争夺。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到,究竟谁是勇者,因此,在战争初期,司马懿向部下做出的诸葛亮的评价,只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为力,稳定自己军心而做出的。

三、司马懿在战役期间对诸葛亮的评价。

而司马懿给司马孚写的回信,则是在战役期间的事情。在这个时候,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就更加刻薄了。他说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还说诸葛亮已经被自己引进圈套,自己“破之必矣”。

我们先不要说司马懿前面的那些评价,仅仅从历史上来看司马懿的结论。当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率领军队去追击撤退的蜀军。当蜀军列好阵势,摆出要进攻司马懿的架势后,司马懿却不敢交战而撤退了。就从这一点来看,司马懿说自己一定能够击破诸葛亮,纯粹是一句大话。

那么,司马懿为什么又要给诸葛亮扣上一大堆的帽子呢?这其实跟战役初期为了稳定自己的军心一样,是为了稳定后方的人心。其实,这一次诸葛亮的北伐,是曹魏的一次巨大的考验。曹魏面临蜀汉和东吴东西两线的联合进攻,处境十分困难。

尤其是西线诸葛亮的进攻,更是让很多人担心。这是因为,大家从这一次诸葛亮出兵的态势,感觉到诸葛亮来者不善。而且诸葛亮的军事行动,也让大家感到了很大的威胁。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经过多次北伐后,已经日趋完善。整个魏军对诸葛亮都心生畏惧,和诸葛亮作战都胆战心惊。

司马懿对于诸葛亮也没有什么办法。于是他和曹睿制订的作战方案就是,采取防御的态势,不与诸葛亮交锋。等到诸葛亮的粮草耗尽撤退的时候,再进行追击。于是,司马懿就采取防御的姿态,与诸葛亮进行着对峙。

司马孚作为司马懿的弟弟,自然会对司马懿感到担心,这才写信询问前线的情况。在回信中,司马懿自然不能说实话。如同大家一般要做的一样,司马懿只会向家人报平安,说一些开心的话。而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进行贬低,则是司马懿必然要做的事情。司马懿在信中让弟弟放心,将自己被迫采取的防御态势,粉饰为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给他弟弟的信中,对诸葛亮的这些评价,其实是鸡蛋里挑骨头,难以站住脚。如果诸葛亮真的如同司马懿说的那么不堪,司马懿只需要与诸葛亮交手就得了,何必闭门不出呢?而且,司马懿将自己的被迫闭门不出,解释为自己主动采取的方略,这就更加让人笑掉大牙了。

这一点,连《晋书》的作者都看不过去,故意在司马懿的传记中给了个小小的讽刺。当诸葛亮向司马懿送巾帼侮辱他时,司马懿千里上书请战,曹睿派使者持节站立在军门,禁止出战。姜维对诸葛亮说,“贼不复出也”。在司马懿的传记中称司马懿为“贼”,这也是让任何人人看了就会笑了。

四、司马懿在战役结束时对诸葛亮的评价。

而司马懿等到诸葛亮去世,蜀军撤军也没有能够按照他所说的,将中了自己圈套的诸葛亮击破。反而在撤退的蜀军面前,不敢应战而撤退了。在此后,他去巡视了蜀军留下的营垒。在营垒中,他看到了蜀军撤退时慌乱遗留下的军书文件、粮食谷米。司马懿由此判断诸葛亮一定已经去世了。

司马懿在蜀军阵营中巡视,并不是仅仅看蜀军遗留的物品,他更重视的是蜀军阵营的布局。司马懿从蜀军营垒的布置,来学习诸葛亮的用兵经验。在参观蜀军营垒后,司马懿不禁长叹,说诸葛亮是“天下奇才也”。

那么,司马懿为何在这个时候,对诸葛亮发出了这样的评价呢?这是因为诸葛亮已死,蜀军撤退,魏军的最大威胁已经解除了。司马懿在如释重负之下,就不必再违心的说那些对诸葛亮的不实之词了。司马懿在参观完诸葛亮的阵营,由衷的对诸葛亮的才能十分钦佩,这才发出了如此的感叹。

同时,司马懿赞叹诸葛亮的才能,也是在拔高自己的形象。在长达上百天的对峙中,司马懿承受了无数的压力。如果去贬低诸葛亮的才能,不更衬托出自己的不堪吗?由此,司马懿向天下正名,诸葛亮是天下奇才,那么抵抗天下奇才的自己,自然也不会是等闲之辈。

结语:

在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对抗中,司马懿多次以坚忍挫败了诸葛亮的攻势。司马懿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对诸葛亮做出过三次评价。前两次,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大加贬低,而第三次,司马懿却由衷赞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这是因为当时的情势使然,司马懿没有别的选择。

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司马懿处境困难。他为了完成与曹睿的计划,不得不忍辱负重,坚忍不出。为了稳定军心,稳定后方的人心,他不得不违心的给诸葛亮扣上一堆强加的帽子。当战役结束,诸葛亮去世,蜀军撤退的时候,司马懿如释重负,终于向诸葛亮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我们从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诸葛亮的卓越的军事才能,给曹魏和司马懿带来了何等的压力。可惜天不假年,诸葛亮早早在北伐途中病逝,只让后人对此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

标签: 司马懿诸葛亮

更多文章

  • 蜀汉国小民少,为什么却多次主动攻打强大的曹魏?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蜀汉,曹魏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为何蜀汉屡次攻伐曹魏,曹魏却很少进攻蜀汉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我们看三国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蜀国国小民少,却多次主动

  • 古人为什么会对传国玉玺那么执着?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传国玉玺,春秋

    古人为什么会对传国玉玺那么执着?觉得有传国玉玺才是真命天子,没有的都是逆贼谋反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玉玺,如果仔细研究,要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时代。当时,各国间征伐不断,处处弥漫着烽火狼烟,而各国的王室之间也在默默开展一场“争夺

  • “中华”二字起源于何处?为何一直沿用至今?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华,上古

    众所周知中华二字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精神图腾,那么“中华”二字起源于何处?为何一直沿用至今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分裂的华夏大地自春秋时期开始就形成大小诸侯割据的局面,到了战国时期,随着诸侯们争霸的升级,分裂的中原大地形成了七个较强的诸侯并立的局面,秦国便是其中之一。秦

  • 夏侯渊和关羽虽然相隔千里,但他们的死有着什么联系?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夏侯渊,关羽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夏侯渊和关羽相隔千里,他们的死却互相呼应,改变了历史的走向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历史是奇妙的,有时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就会让历史的车

  • 面对天下公认的第一武将,张飞为何如此有恃无恐?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武将,张飞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张飞屡次挑衅最强武将吕布,他的底气从何而来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三国演义》中,张飞和吕布是一对死对头。尤其是张飞,屡次三番的挑衅吕

  • 明明都是白手起家,为什么吕布最后被骂作三姓家奴?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吕布,三姓家奴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都是投靠他人,为何吕布被骂作三姓家奴,而刘备却被称为英雄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三国时期,天下一片混乱。这种情况下,各路诸侯竞相崛起,

  • 赤壁之战后,曹操为何不再重新整顿军队,反而转入防御?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赤壁之战,曹操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操在赤壁惨败后,为何将军队主力撤回北方,对孙刘联军采取守势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赤壁之战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础。在此之前,曹操率领大军

  • 夷陵之战给蜀汉带来了多大的损失?使得刘备病死白帝城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夷陵之战,蜀汉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刘备在夷陵之战中遭受了多大的损失,以至于动摇了蜀汉的根基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撕破盟约,背信弃义的袭取了荆州,并擒杀

  • 从历史记载来看,为何说卤城之战是一场众说纷纭的战役?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卤城之战,战役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卤城之战,历史记载中各不相同,真相到底是什么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卤城之战是一场众说纷纭的战役,造成这种结果的是因为历

  • 郡国官学的发展历程是怎么样的?详解其发展史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郡国官学,汉朝

    郡国官学的发展历程是怎么样的?汉代的郡国学校,是指以行政区划郡、国为范围的地方官学。蜀郡守文翁,对于创建郡国学有显著成就。 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学校简介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推行儒家的仁政之说,重视教化。他任蜀太守期间,为改变当地落后的风习(蛮夷风),选拔县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