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汉元帝为何要好言抚慰石显?成语“任劳任怨”又是怎么来的?

汉元帝为何要好言抚慰石显?成语“任劳任怨”又是怎么来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185 更新时间:2024/1/3 15:36:29

刘奭相当走运,他是宣帝还在民间的时候,和许平君生下的长子,宣帝进宫当了皇帝,他也就被立为太子。因为过于崇儒,刘奭遭到宣帝的疏远,宣帝曾一度想改立张婕妤之子淮阳王刘钦为太子,但终于顾念糟糠之妻的情谊,没有真正施行。黄龙元年(前49)十二月,宣帝驾崩,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孝元皇帝。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元帝非常尊重儒生,继位之初,即下诏征召名儒王吉、贡禹,拜贡禹为谏议大夫,此外,他还一度重用以经术闻名的萧望之刘向等人。儒家讲究减刑宽政,不与民争利,元帝时代这些主张得到了贯彻。元帝曾多次减免赋税,减轻刑罚,救济灾民,赏赐民间鳏寡老人衣食。

然而宣帝大力整顿吏治的作风,在元帝时代却见不到了,豪强横行,官吏欺上瞒下,即便皇帝颁发了更多“善政”,百姓们却依旧见不到一点好处。元帝治国,可谓是毫无用处的纸上谈兵。

比如关于盐、铁官卖的问题,初元五年(前44)四月,元帝接受臣子的建议,罢设所有盐、铁官。然而仅隔3年多的时间,到永光三年(前41)十一月,因为国库收入不足,被迫又将官卖制度恢复了,重设盐、铁官。此事充分说明,汉朝的国家税收又回到了武帝中期的状况,不靠刻剥商贾、争利于民,几将无以维持了。

尤其元帝耳根软,做事优柔寡断,经常受到大臣和宦官们的欺瞒。他宠用宣帝留下的宦官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等人,使得这些人权势熏天,间接掌握了朝政。名儒萧望之就是被弘恭和石显巧计陷害致死的。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人,元帝为太子时,他是教授儒学的老师。宣帝病重,命萧望之、史高、周堪辅佐太子,拜望之为光禄大夫。元帝也一向很尊重萧望之,继位后即拜他为前将军,推倚甚重。

萧望之上奏请求削弱外戚史氏和田氏的权力,同时疏远宦官,不使他们干预朝政,这一来就得罪了很多人。弘恭、石显趁机对元帝说:“萧望之、周堪、刘更生结为朋党,多次诬陷大臣,离间陛下的亲戚,分明想要揽权。他们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派人召致廷尉。

”所谓“召致廷尉”,就是指下廷尉狱审判,元帝继位不久,没听明白是什么意思,糊里糊涂就点头应允了。过了几天,他想召见周堪和刘更生,左右回答说:“已经下狱了。”元帝大惊,问:“不是只叫前往廷尉处问话吗?”元帝责备弘恭、石显,两人磕头如同捣蒜。元帝喝令:“放他们出来!”他们这才释放了萧望之。

过了几个月,元帝下诏说:“国家要想兴盛,必须尊师重道。所以前将军萧望之教导朕8年,功劳很大,应该赐爵关内侯,食邑六百户,加给事中职,每月初一、十五上朝,座位仅次于将军。”并且想让萧望之当丞相。正巧萧望之的儿子散骑常侍萧伋上书,请求查明前次把父亲逮入狱中的事情,弘恭、石显就又有话说了。

他们禀奏元帝说:“萧望之教唆儿子上书,责怪陛下,大失做臣子的体统。他分明自恃做过您的老师,想把责任都归到您的头上。最好再逮他一回,杀杀他的威风。”元帝问:“萧太傅性格刚烈,怎么肯被逮捕呢?不会想不开自杀吧?”石显等人回答说:“人命最重,不过是小小惩戒他一下,他怎么会寻死呢?”元帝竟然就答应了。

石显等人急忙命令太常派执金吾包围了萧望之的府邸,萧望之仰天长叹道:“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不愿受辱,服毒自杀了。元帝听到这个消息,伤心得吃不下饭去,哭道:“我就说他不肯被捉吧,果然害死了我的好老师呀!”责怪弘恭、石显,两人再次磕头谢罪,也竟然再次得到了原谅。

后来弘恭去世,石显一人专擅朝纲。太中大夫张猛、魏郡太守京房、御史中丞陈咸、待诏贾捐之等人在元帝面前揭发石显的罪恶,遭到石显打击报复,京房、贾捐之斩首示众,张猛被逼自杀,陈咸被罚做苦役。此后再没人敢在元帝面前说石显的坏话了。

石显还怕元帝哪天明白过来,会揭穿自己的真面目,于是设了一个圈套。他对元帝说,自己经常要出宫去各处官署,恐怕回来太晚,宫门关闭,请求允许他自称有天子诏书,叫开宫门,元帝答应了。于是某日石显故意晚归,称诏叫开宫门而入,果然有人上书请治他矫诏之罪。

元帝笑着把那封上书给石显看,石显假装哭泣着说,因为皇帝信任他,交付他很多重要职责,所以大臣们都嫉妒他,想要陷害他,此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还说:“愚臣微贱,诚不能以一躯称快万众,任天下之怨。臣愿归枢机职,受后宫扫除之役,死无所恨,唯陛下哀怜财幸,以此全活小臣。”假意恐惧,想要辞职。

元帝好言抚慰石显,还赐他大量金银,从此对他更加信任了。而“任天下之怨”一句话,就是后来成语“任劳任怨”的来源。

史书上说元帝:“用贤则如转石,去佞则如拔山。”他重用贤臣,就像转动石头一样,不定哪天就转错了方向,把贤良抛弃了;他想要拔除奸佞,其势却如同拔山,艰难无比。在这样的皇帝统治下,朝政怎能不紊乱,国家怎能不江河日下呢?

标签: 汉元帝石显

更多文章

  • 刘邦为何会接受汉中王的称号?因项羽有着强大势力以及声望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刘邦,汉中王

    秦二世三年(前207)八月,赵高杀秦二世,并且遣使向刘邦求和,“约分王关中”,遭到拒绝。九月,秦去帝号,不久秦王子婴杀赵高。十月,刘邦兵临灞上(今陕西西安东),子婴捧着皇帝的玺、印、符、节前往降伏,秦朝至此灭亡。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邦率军西进,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就

  • 刘邦为汉朝开创了什么制度?他死后又遗留了哪些问题??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刘邦,汉朝

    刘邦几乎毕生都在戎马倥偬中度过,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王朝,却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军事上的胜利。还在称汉王的时代,他就命令萧何留守关中,辅佐太子刘盈,创建法律,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汉王四年(前203)八月,汉“初定算赋”,即首次确定了人头税制度。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高祖

  • 楚国的国力更加衰落了,为何秦国李信还会攻楚失败?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国,李信

    秦国灭掉魏国之后,秦王嬴政又把战略重点从中原转移到了南方荆楚地区,并且把下一个攻击的目标锁定为楚国。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楚国在战国早期的时候也有过变法活动,当时吴起从魏国来到楚国,受到楚悼王的重用。一年后,吴起担任楚国令尹,开始主持变法。他认为当时楚国兵力弱、国家贫困

  • 王翦是怎么打消秦王嬴政疑心的?为何战争结束就辞官回家?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王翦,秦王

    秦王嬴政接到李信兵败自杀的消息后,他实在不敢相信,一贯所向无敌的秦军竟然也会失败得这么惨重,沉思了很久,喃喃自语道:“骄兵必败呀!是本王助长了他的骄气,才会有今天的失败。”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一直静静地坐在旁边的王后,这时起身安慰他说:“大王,胜败乃兵家常事。况且,兵

  • 古人为什么喜欢往袖子里装东西?不会掉出来吗?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春秋,赵武灵王

    我们在看历史相关的影视作品时,常常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情景,那就是古人经常能够从袖子中摸出些钱袋、书信、奏折之类的物品,而且用完之后,还能在放回去,拿出来的时候很方便,放回去的时候,居然也不会掉出来,简直就像玄幻小说中的“空间储物袋”一样神奇,那么古人的袖子到底是什么构造,,为何不会掉下来呢?首先,

  • 李斯对秦始皇有多大的帮助?竟为秦始皇推荐了许多人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斯,秦始皇

    在秦国的朝堂上,不仅有李斯、韩非这样主内的谋略家,还有一批如姚贾、顿弱一样的外交家。当然,那个时代的外交家大多是纵横家出身,姚贾、顿弱也不例外。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姚贾是魏国大梁人,史书上说他出身“世监门子”,就是说他的父亲是看管城门的小兵。可见姚贾的出身不好,社会地

  • 唐玄宗时期三王冤情最终平反了吗?又是何时平反的?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玄宗,三王冤情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是唐玄宗——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唐明皇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朝第六位皇帝,以开创“开元盛世”和与大美女杨贵妃的爱情著称于世!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另一个主人公武惠妃(699年-737年),是李隆基早年的宠妃(那时还没有杨贵妃),

  • 韩非的全部理论都源于谁?他在《韩非子》中提出了什么观点?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韩非,《韩非子》

    战国时代,秦国是法家的天堂。秦人尊法守法,秦国以法家治国理政,秦军因法家改革而强大。因此,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大多在秦国有较高的地位,也容易有较大的作为。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到了战国晚期,当商鞅等人的光辉早已逝去的时候,李斯来到了秦国,法家再次放出光辉。如果说李斯是法家

  • 颜真卿到底是怎么死的?为何能让唐朝三军都为之痛哭?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颜真卿,唐朝

    建中四年(783年),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陷汝州。卢杞建议派颜真卿前往李希烈军中,传达朝廷旨意,唐德宗李适同意。朝臣为此大惊失色,宰相李勉秘密上奏,“以为失一国老,贻朝廷羞”,坚决要求留下他。河南尹郑叔则也劝他不要去,颜真卿回答说:“圣旨能逃避吗?”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

  • 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如何重塑朝纲?当时的统治者是哪位皇帝?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颜真卿,安史之乱

    安禄山乘虚派史思明、尹子奇急攻河北一带,各郡又沦陷,只有平原郡、博平郡、清河郡防守坚固。但人心惶惶,不能再振奋起来。颜真卿经与众人商议,于至德元载(756年)十月,放弃平原郡,渡过黄河,走崎岖小路到凤翔拜见李亨,李亨任命他为宪部尚书,又调任御史大夫。此时,朝廷正处于混乱状态,但颜真卿仍像平常一样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