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敦煌壁画画的是什么?敦煌壁画的留存有什么意义?

敦煌壁画画的是什么?敦煌壁画的留存有什么意义?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755 更新时间:2023/12/9 6:38:00

今天故宫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敦煌壁画的相关介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敦煌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与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齐名。公元366年,一位名叫乐僔的僧人经过敦煌鸣沙山东麓,见到乱云飞渡,天有异象,三危山间金光四射。乐僔匍匐在地,顶礼膜拜,他坚信此处为佛地,便留在了敦煌。他在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开凿了第一个石窟。

此后,经过十六国、北朝、隋、唐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伴随1000年的锤敲斧凿之声,形成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这里至今留有大量彩塑2400余身、壁画40000余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留最完整的艺术宝库和古代遗迹。

在璀璨珍贵的物中,数量最多的当属壁画了。那么,这些壁画到底都画了哪些内容呢?对中国美术史有什么意义呢?

众所周知,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点,这里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之处,自东汉永平求法之后,佛教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东土,因此,敦煌石窟中有大量反映佛教内容的壁画,壁画色彩艳丽、故事情节生动,内容涉及佛教经典和佛教史迹,地方人物等。大体上可分6类。

1、佛传故事

这类内容的壁画主要讲述佛陀的故事,是故事画中的主要题材,从北凉开始一直到北,延续了5个世纪。这些壁画根据时代的变迁,在绘画内容上有很大不同,从布局、线条、画法、构图到色彩,不同时代有不同特点,千差万别风格迥异。如275窟中的横幅式,和61窟中的屏风式,因为选用的经典不同,表现佛的事迹侧重点也不同。

上图_ (275窟) 北凉 《尸毗本生图》

上图_ (61窟)- 五代

2、经变故事

经变画是古代社会人们解释佛教义理的一种手段,是中国的独创,在古代社会中,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普通人要想理解深奥的佛教教义和内容比较困难,经变画就是将佛教义理用故事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人直观地理解佛教教义,从而达到教育民众的目的。如《观无量寿经变》、《萨垂那太子舍身饲虎》等,虽然没有画出全貌,但通过榜题文字可以补充故事的连续性。

上图_ (428窟)北周《萨垂那太子舍身饲虎》

上图_ (112窟)盛唐《观无量寿经变》

3、本生故事

本生故事以报业观点讲述佛陀与弟子的前世因缘,人物包括国王、大夫、平民、士、农、工、商一应俱全,讲述他们的前世今生引导人们积极善。故事的素材来自寓言,传说来论证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如家喻户晓的《九色鹿》故事,故事生动有趣。

上图_ (257窟)《九色鹿》

4、贤愚因缘经故事

这类壁画是随着中晚唐俗讲的兴盛而兴起的一种连续的故事壁画。所谓俗讲,多以佛经故事等简化为通俗浅显的变文,用说唱形式宣传佛教经义。和经变画方式一样,这也是将深奥的佛经义理以说唱的形式进行一种宣讲,就是让佛教更好地扎根在百姓之中。通常,这种故事画是连续的,俗讲僧站在旁边,一边讲故事,一边指引听众观看。

5、佛教史迹故事

这类壁画包括高僧行迹、佛教历史、佛教方志、各地瑞象、感应故事等,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及人文价值。时间覆盖盛唐到西夏。莫高窟有很多这类壁画,如《张骞出使西域》、《昙延法师祈雨》等,非佛经的,有关佛教历史人物和瑞象故事也归纳其中。

上图_ 《张骞出使西域》

上图_ 《昙延法师祈雨》

6、地方历史人物故事

这类故事画主要是讲述公元9世纪中叶到10世纪归义军统治沙洲的故事。内容集中在归义军首领张议潮,曹议金等节度使及其夫人的生活、出行等。壁画歌颂、宣传世俗世界中的统治者的功绩。

通过上述分类,我们可以看出,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主要集中在佛教内容上,壁画里俨然就是一个佛国世界在人间的投射。这里有森严的等级、有美妙的音乐歌声、也有因果轮回,悲欢喜乐。通过欣赏这些斑驳的壁画内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面貌。

上图_ 北魏飞天

莫高窟的壁画经历千年,虽然斑斓的色彩早已褪去,但这依旧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一环。这些壁画对于中国美术史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在内容上,开拓了故事画的内容,由于佛教来源西方,这些外来的内容丰富了中国本土的绘画内容。“洋故事”给中国的故事画注入了新活力。让我们看到了异域的生活。

第二,由于敦煌的故事画大量的佛教内容,早期还带有西域的风格,这些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和中原画法相交融,最终融入了中华文明,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这些壁画,如果以时间为轴,就把上至十六国,下至宋元各个时期的绘画技巧和特点一一展露出来,形成了一副长卷,从中可以看到绘画技法的变迁。同时,壁画中的佛国世界就是人间的缩影,画中的楼台、庙宇、宫殿、器具无一不是当时生活的投射。我们可以从中知道人们是如吸收异域风俗结合本民族自有的习惯才形成了适合自己的民族习惯。

上图_ (285窟)西魏

第三,情景交融是绘画创作的一大成就。

中国早期的绘画内容主要是以人物为主,老庄哲理以及神话故事之类。在绘画技巧上以天空为背景,不重视环境描写。将历史和佛教题材引入敦煌壁画后,故事内容就指向人间,以山水为背景的渲染逐步出现。丰富了中国山水画技法和故事内容。早期的故事画以人物为中心,到了北周时代,壁画上出现了环境描写,但此时人物环境比例不协调,出现“人大山小”直到了8世纪初,壁画出现了人物山水比例合理的写实现象。由于山水背景的引入,使故事画的构图更加多样,更加自由。

第四,各类故事画中,都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敦煌位于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自然有西北地区的地貌特点。壁画中的沙漠,冰山,河流把古代人们生活的环境细节做了细致的记录。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代的商旅,行走在丝绸之路上要经历多少磨难和险恶的自然环境,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历史形象。

上图_ 《五百强盗礼佛图》

第五,敦煌壁画体现了古代画工的热情洋溢的创作精神。

在古代社会,工匠的社会地位很低,从事敦煌壁画的画工们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从壁画的线条、技法和丰富想象力中可以看到画工的创作热情,他们将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故事细节一一展示出来,画工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去理解佛教教义,从生活中来的实际感受连同个人的情感也一同带入画中,解读一次敦煌壁画,就是一次和古人穿越时空的对话。

千年莫高,人类敦煌。这座艺术的殿堂留给后人太多需要挖掘的宝藏。如果没有几代学人的保护、研究和传承,今天的我们也许不能走入这美术长廊。

标签:

更多文章

  • 漫谈中国茶文化!六种茶代表了六个不同的人生阶段!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茶文化

    今天故宫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中国茶文化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在我国茶文化历史悠长,茶被赋予“清、静、淡、和、真”等精神内涵。它起初仅被视作食物,然神农氏尝百草,不幸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便用于医药,而后又成为饮品流传至今。它不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rdquo

  • 胡展奋:中国最早口罩小考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口罩

    中国是文明古国,无论“唾”还是“咳”,先人都早早地有了规范,明令禁止乱唾。冲突的发生非常偶然。那天麦德龙超市结账通道人人都戴着口罩,突然人堆里一位老爷叔拉下口罩就是一顿暴咳,那暴咳绵长而剧烈,末了还风箱似地抽足气,期待感十足地闭

  • 明朝最大烂尾工程,如今已成著名旅游胜地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阳山碑材,孝陵碑材,阳山碑

    石碑是碑刻的一种,我国碑文化源远流长,大到皇宫寺院、小到古巷民宅,石碑无处不在。阳山碑俯拍,碑首和碑身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西北侧的阳山南坡,有一个明朝巨大的“烂尾”工程:阳山碑材,当地人称之为“孝陵碑材”。常见的石碑一般由碑座、

  • 布达拉宫是如何建成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布达拉宫

    你的心中是否藏着一个美好世界是蓝蓝的天空 清清的湖水还是远离尘世喧闹美如仙境的城堡该如何形容它的样子呢让我们把目光投到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河谷中来看看现存海拔最高的宫殿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位置图,[emailprotected] Earth[emailprotected]/可视化星球从空中俯瞰这片土地宽广

  •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中秋节:说说古代人如何过中秋?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秋节,传统,说说,古代,中国,节日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

  • 在没有普通话的时代,「官话」是怎么玩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普通话,官话

    以前没有普通话,人们怎么沟通的?看过一篇文章说光绪召见康有为(广东人),听他的长篇大论一句话都听不懂。那个时候也没有新闻联播看,也学不了普通话,现在一些广东福建老人都不会说普通话,人们出远门怎么沟通呢?今天,历史君就和大家来聊聊这个话题。古代没有普通话,但有官话。没有声音类资料可供复制,语音的传承,

  • 古代士兵都训练哪些项目,为何重视耐力训练而不是力量训练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古代士兵

    ​宋朝诗人辛弃疾曾有一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被人熟知,词中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描写了一幅声势

  • 三国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和大众文化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民族,三国,文化,中国

    三国文化是荆州的一大文化特色,现在已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何谓三国文化?对三国文化怎么看?认识上还有差异。笔者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有位发言者就谈到,他原先不认为有三国文化,只认为有楚文化。当时听了颇为愕然,继而一想这恐怕主要是我们对三国文化的宣传还很不够。所以,有必要对三国文化乃至对文化这个概念的一

  • 中国第一个“红十字会”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红十字会

    最近,武汉红十字会因为物资分配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红十字”是个纯粹舶来的概念,100余年前才传入中国。1938年,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在汉口进行“空袭救护”1911年10月23日,沈敦和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他手里是一封刚收到的电报:“以两军死

  • 致敬勇士:这些人,也不能遗忘!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这些,勇士,那美,也不能,好的,人,致敬,遗忘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圣经·提摩太后书》郝慧英永远记得,她去偷看父亲、国军第九军军长郝梦龄的最后一面。那是1937年9月,武汉汉口火车站。当时,侵华日军直攻山西雁门关,并兵指华北要塞太原,为了拱卫华北,郝梦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