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象棋里的“砲”是种什么武器,金军如何用它来攻破北宋都城

象棋里的“砲”是种什么武器,金军如何用它来攻破北宋都城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508 更新时间:2023/12/29 8:27:51

在中国象棋中,远距离攻击棋子,除了车,就是炮。细心的小伙伴会发现红方是“炮”,黑方是“砲”。炮,顾名思义,说的就是火炮,属于典型的热火器。砲,却默默无闻,鲜为人知。

其实在冷兵器时代,攻城的难度远大于野战。为了弥合防守方据坚固守的优势,攻城大杀器抛石机应运而生,这就是象棋黑方的“砲”。

上图_ 宋朝象棋中的“砲”

抛石机是利用杠杆原理,以固定支点为界,横杆一端稍长,以此为阻力臂,顶端套有弹囊,用来放置石弹,这就是砲梢。另一端稍短,作为动力臂,尾部牵连绳索。发射时,众人合力拉下绳索,石弹迅速飞出,凭借自身的重力加速度,对敌人的防御工事、人员和装备造成伤害。通过观察,小伙伴们会发现抛石机实际上就是费力杠杆的战争实验。

抛石车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作为军队的重型装备,能攻善守,表现出色。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曹操改良了抛石机,在其基础上安装了底座和轮子,称其为“霹雳车”。到了唐朝,抛石车体积更大,威力更强,形制更多。安史之乱中,史思明围攻太原,李光弼利用抛石车,击退了叛军。

上图_ 宋朝战争攻守双方常用的抛石机

宋朝,十分重视抛石车的完善和改良。仁宗时期编纂的《武经总要》中对抛石机赞誉有加,“凡砲,军中之利器也,攻守师行皆用之,守宜重,行宜轻。”北宋时期的抛石车,种类繁多,作用各异。按照抛石车大小,抛石车可以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轻型抛石车,以单梢砲为主。由两人施放,弹重半斤,适用于野战,用来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

中型抛石车,以双梢砲、旋风砲和虎蹲砲为代表。以四根横木连接脚柱,形成梯形框架。发射时,1名定砲手瞄准,由40到100名拽砲手施放。双梢砲能将34斤重的石弹,抛射距离长达120米。旋风砲的主体是一根大木桩,将其钉入地下,两侧用木夹紧,组装方便,受力稳定。虎蹲砲的结构很特殊,它以木制三角支架为基础,砲架上覆盖着一层铁叶子,增强防护力。

重型抛石车,通常是指五梢砲和七梢砲。发射这样的抛石机,需要150-250人协力拉索,将70至100斤的石弹,抛射到75米远,尽管结构笨重,组装繁琐,不过其破坏力惊人,造成对手巨大的伤害,适合攻守城池时使用。

上图_ 《武经总要》是北宋官修的一部军事著作,作者为宋仁宗时的文臣曾公亮和丁度

北宋时期,古人掌握了火药成份的配比。据《武经总要》记载,宋军装备了烟毬、毒药烟毬、火毬、引火毬、蒺藜火毬等六种火器。这些火器除了人力抛投,都能用抛石车远距离投射。通过烟雾、毒烟和纵火,给对手带来巨大的杀伤力。

不仅如此,宋军对抛石机的拽砲手同样有严格的要求。施放时,两脚前后分开,双手高举。砲索每隔一段,打个绳结,以此保证拽砲手发力十足,同时,避免了雨雪天打滑的现象。抛石机“绳不可紊乱,尝令整齐”。经过实践,宋军认为弹囊的绳索宜短不宜长,这样拽砲手施放时,才能做到省力高效。

上图_ 在水域附近使用抛石机

装备和技术的进步,给北宋带来了战争红利。靖康元年(1126年)1月27日,金军东路军渡过黄河,攻陷滑州(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31日,金军抵达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后,在咸丰门外扎营,并且制造大量攻城器械。

名臣李纲闻讯,下令宋军用床弩和火毬击杀金兵,焚烧器械,在夜里用霹雳火毬继续攻击,金军白天一边要打造器械,另一边还要承受宋军的打击,劳力费神,苦不堪言。晚上,霹雳火毬发出巨响,金兵夜不能寐,军心浮动。在勒索大量财物和一些土地之后,金军暂时撤退。

事实证明,北宋在金军第一次围城战中的表现,不过是回光返照。金军从被俘的北宋军民中,筛选有经验的士兵和技术工匠,仿制了大量火器和抛石机,积累先进装备的使用经验,提升金军的整体作战能力,为下一次进攻北宋做好准备。

上图_ 金朝骑兵

靖康元年(1126年)12月17日,金军卷土重来,东西两路合围汴梁。攻城前,金军在城外筑起类似于土山的望台,“度高百尺,下觇城中,又飞火炮燔楼橹”。金军在望台用抛石机抛射火毬,烧毁汴梁城楼樯橹。宋军在楼橹上搭起木架,挂上装有湿马粪的布袋,在城墙上搭建湿木棚,以此减轻金军砲火的伤害。

战况并未因此扭转,反而更加恶化。不久,金军制造了大量的火梯、云梯进攻宣化门,除此以外,还动用了五座对楼。以此为平台,投射弓箭,抛投石弹,对宋军进行火力压制。宋军不甘示弱,用撞杆击毁三座。失去对楼掩护的金军仍不避让,宋军投掷了大量纵火器,金军不但不怕,反而聚集了大量的火器继续攻城,一时间“火焰如雨,箭尤不可计,其攻甚力。”由此可见,抛石机和火器的普及,鼓舞了金兵的士气。

上图_ 宋朝攻城云梯

12月19日晚,金军的攻势达到顶峰,“一夜安砲五千余座”。汴梁城墙上虽有木棚遮避,奈何金军砲石如雨,宋军无法在城墙上驻防,只得在城内躲避,此后每天死于砲石的官兵多达数十人。随后几天,宋金两军的交战进入白热化,胜负难分。

12月24日,天降大雪。金军抛石机投掷的纵火器,引燃了城墙上的楼子。失去了楼子的保护,金军推来四辆云梯攻城,宋军烧毁了三辆。金军借助幸存的云梯车,首次登上城墙,只是楼子火势太大,不能前进。宋军见状,一面救火,一面发射弓弩,泼洒烧红的铁水,金军伤亡甚众,被迫撤走。宋军重新搭建了三个楼子,可惜全被抛石机击碎。

12月25日,宋钦宗迷信妖人郭京的神力,命他带“六甲神兵”出宣化门助战。金军无情地撕破了郭京的骗局,击溃了这帮酱油党,随后,金军乘势掩杀,蚁附登城,汴梁宣告失陷,这就是的著名的“靖康之耻”。金军前后两次攻打汴梁,表现判若两人,关键在于抛石机的广泛应用,由此证明了先进装备就是战斗力。

上图_ 各类抛石机

元朝,是抛石机发展的巅峰。由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制作的“回回砲”,能发射150斤的石块,落地后能在地面上砸出七尺深的坑,可见其破坏力骇人。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手铳、神机箭、将军炮等热火器的出现,动摇了抛石机的统治的地位。

明朝中期,随着三眼铳、鸟铳、小佛郎机炮的普及,抛石机逐渐退出战场,到清朝遭到彻底淘汰,取代它的恰恰是象棋红方的“炮”。

参考资料:《武经总要》《宋史》

标签: 砲,象棋

更多文章

  • 上海路名为什么多以省市命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上海,上海路名

    一个城市当中街道的命名,往往体现了该城市特别的历史底蕴与人文传统。凡是对上海的城区交通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都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上海的道路很多都以全国其他省市的名字命名,比如南京路、北京路等,好像大上海成了缩小版的中国地图。夜灯下的南京路﹀其实不仅是上海,像北京、广州、武汉等大城市都有这种以别

  • 南明实力明明远胜东晋、南宋,为何没能长期偏安南方?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东晋,南明,南宋

    公元1644年4月,崇祯自缢殉国。两个月后,福王朱由崧在留都南京称帝,国号续之曰“大明”,史称“南明”。然而,自朱由崧政权草创伊始至永历帝被戮于云南,历经“四帝一监国”仅18年,算上此后盘踞于中国台湾岛的明郑政权,南明纵向跨度也

  • 这个花木兰出自福建土楼?中国古建筑中的“奇葩”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土楼,古建筑

    迪士尼版《花木兰》,正在国内上映,欧美电影市场上口碑大好,国内褒贬不一,豆瓣4.9分,让人大跌眼镜。而电影中,木兰居住的土楼建筑也引发热议。这个花木兰居然是出自福建土楼?所有的迪士尼公主都有城堡,电影中木兰的城堡,也许并不是最符合史实的结论。但作为“中国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 铁钳烙肉,活体取牙:这不是酷刑,是在治牙病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看牙,治牙

    看牙,对很多人来说,无异于一场冒险。这种可怕的体验,自古有之。拔牙,在我国古文献中又称:具体如何执行? 请参考远古土人的记载:然 后……(此处省略108个回合…)随着时代的进步, 一部分先驱开始采用结绳拔牙大法,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为

  • 全世界通用的白旗,战争中投降为什么要举白旗而不是其他颜色?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白旗,投降

    两军对峙时,战败的一方准备投降。就要打出白旗,战胜的一方则会停止使用武力允许其投降。在战争中使用白旗起源于古代。二战太平洋战场日军向美军投降战败方举白旗起源中国和罗马的古史中都对举白旗表示投降的说法进行了记载。这一做法源自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甚至是更早的时候。罗马作家柯尼利厄斯&midd

  • 在古代,为啥守城士兵费力用石头砸,也不直接推倒敌人的云梯?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石头,在,为啥,士兵,砸,费力,古代,守城,用

    古代战争以攻城战最为惨烈。古代的攻城战一直是困扰进攻方的一大难题,守城方据城而守,居高临下,在没有热武器的情况下,攻城方的诸多兵种都派不上用场,只能用人命去填,往往会选择使用云梯让士兵登上城池。可让人好奇的是,在诸多攻城战里守城方都不会选择推倒云梯,断绝进攻方攻城的渠道,反而宁愿费力用石头砸,这是为

  • 安徽古建筑胡氏宗祠——有“木雕艺术博物馆”之称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龙川胡氏宗祠,祠堂,宗祠

    祠堂是同姓的族人为了祭祀族里逝去的祖先和先贤而特意建立的地方,关于祠堂这个名称最早的记载是在汉朝,当时的祠堂主要指的就是墓所。在《汉书·循吏传》中有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祭礼不绝。”汉朝的官吏文翁在蜀地去世,官员和百姓们为他建立祠堂,每年都祭祀不

  • 故宫600年大展,这次,他们把力气都使在了一个人身上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故宫,故宫大展,苏轼

    前言即便认识到如此残酷的生活真相,却始终保持一颗天真浪漫,平淡自然的本心。这就是苏轼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遗产。苏轼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可能比其他任何一个文人都要高,这跟他本人的性格和命运大有关系。圆滑世故虽然是中国社会的处世法则,但这并不是一个讨喜的词,四舍五入,它几乎等于今天所

  • 古代“入学”冷知识:多大上学?有什么仪式?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开学,古人入学,入学,入学仪式

    时间来到9月,全国大中小学迎来学生密集返校开学的日子。在中国,教育从古至今都非常受重视,开学仪式也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等方面的内涵。古代其实也有“入学礼”,那当时的学生们多大年龄入学?“入学礼”又有哪些环节?古人的入学年龄是几岁?古代,学生的入学年龄没

  • 中国粮食地图: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守护的饭碗从哪儿来?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粮食地图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从古至今,粮食问题都是大问题,它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一饭一粥,也当思来之不易,因此,吃播“大胃王”浪费食物的行为不值得提倡。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的粮食地图,发生了哪些变化?一古代粮食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