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我见青山多妩媚:古代青楼女子的画

我见青山多妩媚:古代青楼女子的画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086 更新时间:2023/12/20 18:08:37

仇英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青楼与学士府分立一条街道两侧,走动方便。

这不是巧合。如此布局,真实地反映了明朝特别是晚明时期江南一带的社会风貌那里物质充裕,文化繁盛,文人雅士与青楼女子莺歌燕舞,总有剪不断的逸事。

《清明上河图》局部 仇英

许多青楼,都收有父母双亡、孤苦无依的童女。她们从小开始接受琴棋书画等技艺的传授,长成后,少数将成为那里的招牌。

秦淮河畔,最夺人眼球的是名冠江南的“八艳”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柳如是陈圆圆

她们个个精通音律舞蹈,能诗会画,特别是丹青之作,有些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遗憾的是,这些绘画大多已散失,只有马湘兰和柳如是的作品较多的保留了下来。

马湘兰的画

竹石图 马湘兰

马湘兰的本名是马守真,因擅画兰竹,故字湘兰。

在“八艳”里,她算不上绝色美人,但凭借清雅脱俗的气质和出类拔萃的才华,门前宾客穿梭如织。往来于此的文人墨客中,马湘兰尤与文学家王稚登最为友善。在王稚登70大寿时,她曾买船载歌妓数十人,前往苏州为其置酒祝寿,归后一病不起,最后强撑沐浴以礼佛端坐而逝,年57岁。

素竹幽兰 马湘兰

微风吹拂下兰竹摇曳的形貌,是马湘兰喜欢描绘的题材。

她不注重对兰竹外在形态的细致刻画,从用笔、施墨到构图看似随意,却内藏机巧,不失韵味。她笔下飘逸野趣的形象不同于闺秀画家精工细描的庭院中的闲花静草,而与男性文人画家的花卉有更多相近之处。

竹石图 马湘兰

《兰竹石图》扇页,是马湘兰离世前一年所作。其双勾的白描兰、墨笔的竹,运笔洒脱,线条舒展。这株野生的兰花,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受任何拘束的真性美,丝毫看不出生命即将消逝的征兆。

《兰竹石图》扇页 马湘兰

马湘兰是位仗义豁达的女性,她曾周济过不少无钱应试的书生、横遭变故的商人以及附近的一些老弱贫困之人,但在别人心目中,她终是一个烟花女子,少有深交者。

正如细雨轻寒的暮春午后,庭院寂寂,花落遍地,了无人影。

柳如是的画

《人物山水册》之一柳如是

柳如是本名杨爱,因读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又称河东君。

在所有关于这位江南女子的文献资料中,影响最广的是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这是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他酝酿最久、写作时间最长、篇幅最大、体例最完备的一部著作。

《人物山水册》之一柳如是

陈寅恪对柳如是评价极高,认为是“民族独立之精神”,为之“感泣不能自已”。

当年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夫君钱谦益做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兵临城下之时,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

1664年,钱谦益去世。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财产,柳如是用缕帛结项自尽,众人被吓走,一代才女就此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作为侧室,她没有与钱谦益合葬,而是被孤独地葬于山脚下,墓碑上刻了五字河东君之墓。

《人物山水册》之一柳如是

性格虽刚烈,她的画却是另一番风貌。

春日的江南,温润舒适,这些笔墨记录的景色仿佛可以将当时的微风带到当下,岸边的潺潺水声与杨柳风扑面而来。柳如是的画风受到了吴门画派特别是文徵明的影响,画面清新淡雅,抒情感怀。

《人物山水册》之一柳如是

这册山水人物图册各题小诗一首,行楷书的字迹清灵俊秀,每页都钤有“柳隐书画”的书印(柳隐是其另一名号),韵味十足。

难得一见的是,最后还有八大山人的题跋,内容为唐人阎防《夕次鹿门山》诗,诗云:

庞公嘉遁所,浪迹难追攀。

浮舟暝始至,抱杖聊自闲。

双厓开鹿门,百谷集珠湾。

喷薄湍上水,舂容票里山。

焦原足险峻,梁壑未成难。

我行自仲春,夏鸟语绵蛮。

蕙草色已晚,客心为未还。

远游非遯地,访道爱童颜。

安能徇机巧,争夺锥刀间。

八大山人题跋

柳如是的作品多与青山流水作伴,死后亦是如此,在那处墓碑上,没有“钱氏”字样,这恰实现了她“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愿望。

历史学家史景迁说自己最愿意生活在晚明的江南,那里生活富足,生活值得玩味。那里还有太多情怨与不舍,如文学家张岱在《自为墓志铭》中写道的: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

这个排比,不是夸张的修辞,正是晚明的魅力。

标签:

更多文章

  • 解读清明节:从寒食到清明扫墓祭祖是不变的主题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解读,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小杜这首耳熟能详的诗,在中国儿童都能传唱。清明节是中国春节之后的第一大节日,但凡有华人的地方或受华人风俗影响的地方,都要在清明节前回家扫墓祭祖,除中国内地各省以外,港澳台以及美国、印尼、新加坡等地的华人尤其

  • 大年初七庆人日,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春节习俗,禁忌

    人日,在每年正月初七,传说女蜗初创世,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大年初七习俗,你知道有哪些吗?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大年初七习俗多,有戴人胜、摊煎饼、吃七宝羹、吃饺子、捞鱼生等习俗

  • 颜氏家训: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家训鼻祖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南北朝,家训

    在中国的历史上,家训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家训鼻祖”的《颜氏家训》,是中国家训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不仅第一次提出了“家训”的概念,同时,还是一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并告诫子孙的经典家训,被奉为我国最早的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专著,宋代的目录学大师陈振孙

  • 【二十四节气】大寒,在最后一个节气里,等待春天!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二十四节气,大寒

    过了大寒,又是一年…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

  • 中国古建筑门楣上的匾额文化:不仅仅是装饰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建筑,文化,中国

    中国是匾额文化的发源地,从春秋战国开始,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匾额中的“匾”字在古代也作“扁”字,《说文解字》曰“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扁是会意字,由户和册组成,本义是在门户上题字。扁的主流形制为横长形,

  • 大寒过,年将至|冬将尽,春将始-不可错过的传统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传统习俗,大寒

    《三礼义宗》记载: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心藏后凋节,岁有大寒知。”今日17时零分迎来大寒节气。大寒,二十四节气的收尾;立春,二十四节气的开端。终点连着起点,首尾相推,年岁又是一轮。一年冬去,一年春来四季有序,依此轮回常记得诗

  • 古人对抗寒冷有妙招:风度温度样样俱全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古人

    春日盎然,但最近天气实属奇怪,一下大着太阳,一下暴雨倾盆,前不久,有些地方突然下起了鸽子蛋的冰雹,突然转冷。现代人对于天气已经有各种对抗办法,在古代,古人们下雪冰雹天如何应对呢?装备有那些?今天跟着古建中国一起了解一下!超实用的“风帽”风帽的名字,大家很熟悉了,其实从剪裁角度

  • 中国姓氏文化暗藏的玄机:诸葛亮其实不姓诸葛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诸葛亮,文化,中国,姓氏

    先来抛一个老梗。A问:鲁迅姓啥?B答:姓鲁。A曰:非也,姓周。B答:蒙我,周迅是女人,我认识。当然,这是个引子。引出了本章的话题,笑谈中国姓氏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有“百家姓”的说法,这只是虚指。根据《中国姓氏大辞典》的解释,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姓氏,大概有两万多

  • 藏族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藏族,属于,服饰,主要,从事,原始,不同

    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人种属于蒙古人种。中国境内有人口约541万余人(2000年)。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繁衍生息了。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当时甘青一带西羌诸部已与汉朝发生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

  • 草原上世代相传的印记文化:马烙印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化

    元代《文姬归汉图》中的马烙印蒙古文烙印元代八思巴文烙印火撑子纹烙印叉子纹烙印马烙印,打马印,蒙古语称“塔穆嘠”,是蒙古族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马印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智慧的结晶。马烙印与蒙古民族的牧马业管理、社会生活、风俗礼仪、文化艺术等有着密切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