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解读清明节:从寒食到清明扫墓祭祖是不变的主题

解读清明节:从寒食到清明扫墓祭祖是不变的主题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086 更新时间:2024/1/1 22:15:4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小杜这首耳熟能详的诗,在中国儿童都能传唱。清明节是中国春节之后的第一大节日,但凡有华人的地方或受华人风俗影响的地方,都要在清明节前回家扫墓祭祖,除中国内地各省以外,港澳台以及美国、印尼、新加坡等地的华人尤其重视清明节。新的时代时兴网上祭奠,但网上祭奠并不被一些上了岁数注重传统的华人接受。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的风俗众多,除比较庄重的扫墓祭祖外,还有踏青、植树、放风筝、插柳、拔河、荡秋千等,古代还有斗鸡、射柳、蹴鞠、蚕花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清明节的饮食也不同,大多为寒食,如吃鸡蛋、冷饽饽、冷高粱米饭、冷煎饼卷生苦菜、凉大麦粥、吃青团、裹粽子等,很明显是脱胎于寒食节。

纪念介子推,清明节至少2500年历史

现代的清明节,实际上脱胎于三个节日,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这三个节日合三为一了。传说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名叫重耳,他在当上晋国的国君之前,为了避免追杀曾经在外逃亡十九年。重耳不止一个人逃,跟随他逃亡十九年的忠心大臣不少,其中有一个人叫介子推。在重耳最困难的时候,连饭也吃不上了,饿的眼冒金星,跟一个农夫要饭,那个农夫给了他一块土坷垃。为了给重耳果腹,介子推偷偷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就着野菜做了一碗汤。重耳吃得津津有味,事后才知道是介子推身上的肉,感动的眼泪花花的。但重耳历经苦难做了晋国的国君后,大封功臣却独独忘了介子推。

清明时节雨纷纷

介子推淡泊名利,便偷偷带着老母去深山老林隐居去了。等有大臣提醒晋文公忘了封赏介子推时,介子推已离开多时了。晋文公赶紧率众臣追赶,直追到现在的介山。有人报告说介子推就在这座深山里,但他就是不出来见晋文公。

介之推

晋文公下令每年这个时候,不得动火,只能吃寒食,于是寒食节诞生了。介子推隐居的山绵山,从这天起也改了名字,叫介山。介子推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这棵大柳树后来又复活了,晋文公下旨叫它“清明柳”。晋文公每年到了这时候就想起介子推,前来祭拜他,民间也便把这个时间当成了扫墓祭祖的时间。

从晋文公、介子推时代到现在,有两千五百多年了,所以说中国的清明节至少有两千五百年历史。

清明节的历史其实远远早于介子推时代

上述清明节的由来传说,故事优美。但却经不住历史的考验。介子推留下的血书,完全是现代人的大白话,可以判定是后人附会而成。在一些著名的史书如《左传》、《史记》中,并没有记载介子推被烧死的事情,以左丘明司马迁严肃的治史态度,如果有这个故事,而且在民间有这么大影响,他们不可能不记载,哪怕是用春秋笔法,可见介子推是否被烧死都存有疑问。最早记载介子推与寒食节一事的,是东汉时期的学者桓潭,但桓潭离介子推时代,已过去了六百年,就像我们记载明朝的事情一样,所以不足为证。

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的源头,来自于中国古老的祭祖文化。如果说夏朝考古证据不足,那么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上巳节。殷商时间最注重祭祀,出土的甲骨文就是祭祀的文字。汉代有一个学者叫应劭,曾经上巳节的起源进行过考据,认为上巳节的活动在商朝和周朝就可以形成,因为国家对祭祀非常重视,所以那时候的活动是由政府主导的,有专业的女巫主持仪式。而上巳节就是清明节的源头之一。

春秋时期上巳节已相当成熟,《诗经·郑风·溱洧》、《周礼·春官》等史书都有记载。至于“清明”二字,至少在先秦古书《周书》中就有记载,《周书》和《尚书》是同时代的古文献,早于孔子时代。远古时代不像现在,窗户是没有玻璃的,在没有发明纸之前也没有窗户纸,所以窗户挡风遮雨只能用木板。在冬天,为了抵挡寒风,窗户会被木板塞严,并用泥巴糊住。这样寒风是挡住了,但屋里是一片黑暗。直到春天来临,被糊死的窗户才被“解冻”,阳光照进来,谓之“清明”。

清明节是一个演变的过程,当代更趋向于文明

最早的时候,是三节并过,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在古代是个大节,早在先秦时代就流行,诗经里面多有记载,到唐朝时成为全年三大节之一,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到了宋元明时期慢慢式微,现在已有很少地方过上巳节了。

清明节扫墓

提起上巳节可能人们不知道,但提起“三月三”,很多人是知道的。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广西壮族、苗族地区,三月三是一个必过的大节日。“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这一天还是黄帝的诞辰,所以显得格外庄重。“三月三”其实就是上巳节。只不过现在不这样称呼罢了。

寒食节在先秦到魏晋时,是一个隆重的节日,唐宋时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元朝以后因为蒙人统治天下,寒食节开始式微,明清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不再专门过这样一个流传几千年的节日。近代的清明节,实际上是明清以后整合三个节日的产物,古时的一些风俗,现代人不再遵守,而植树造林成为清明节的一个新的风俗,且由政府主导。至于清明节扫墓祭奠先祖的习俗,来源于中国古老的祭祖文化,几千年来一直未曾中断,乃至清明节演变为现代的三大“鬼节”之一。

标签: 解读清明节

更多文章

  • 大年初七庆人日,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春节习俗,禁忌

    人日,在每年正月初七,传说女蜗初创世,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大年初七习俗,你知道有哪些吗?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大年初七习俗多,有戴人胜、摊煎饼、吃七宝羹、吃饺子、捞鱼生等习俗

  • 颜氏家训: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家训鼻祖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南北朝,家训

    在中国的历史上,家训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家训鼻祖”的《颜氏家训》,是中国家训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不仅第一次提出了“家训”的概念,同时,还是一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并告诫子孙的经典家训,被奉为我国最早的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专著,宋代的目录学大师陈振孙

  • 【二十四节气】大寒,在最后一个节气里,等待春天!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二十四节气,大寒

    过了大寒,又是一年…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

  • 中国古建筑门楣上的匾额文化:不仅仅是装饰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建筑,文化,中国

    中国是匾额文化的发源地,从春秋战国开始,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匾额中的“匾”字在古代也作“扁”字,《说文解字》曰“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扁是会意字,由户和册组成,本义是在门户上题字。扁的主流形制为横长形,

  • 大寒过,年将至|冬将尽,春将始-不可错过的传统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传统习俗,大寒

    《三礼义宗》记载: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心藏后凋节,岁有大寒知。”今日17时零分迎来大寒节气。大寒,二十四节气的收尾;立春,二十四节气的开端。终点连着起点,首尾相推,年岁又是一轮。一年冬去,一年春来四季有序,依此轮回常记得诗

  • 古人对抗寒冷有妙招:风度温度样样俱全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古人

    春日盎然,但最近天气实属奇怪,一下大着太阳,一下暴雨倾盆,前不久,有些地方突然下起了鸽子蛋的冰雹,突然转冷。现代人对于天气已经有各种对抗办法,在古代,古人们下雪冰雹天如何应对呢?装备有那些?今天跟着古建中国一起了解一下!超实用的“风帽”风帽的名字,大家很熟悉了,其实从剪裁角度

  • 中国姓氏文化暗藏的玄机:诸葛亮其实不姓诸葛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诸葛亮,文化,中国,姓氏

    先来抛一个老梗。A问:鲁迅姓啥?B答:姓鲁。A曰:非也,姓周。B答:蒙我,周迅是女人,我认识。当然,这是个引子。引出了本章的话题,笑谈中国姓氏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有“百家姓”的说法,这只是虚指。根据《中国姓氏大辞典》的解释,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姓氏,大概有两万多

  • 藏族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藏族,属于,服饰,主要,从事,原始,不同

    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人种属于蒙古人种。中国境内有人口约541万余人(2000年)。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繁衍生息了。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当时甘青一带西羌诸部已与汉朝发生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

  • 草原上世代相传的印记文化:马烙印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化

    元代《文姬归汉图》中的马烙印蒙古文烙印元代八思巴文烙印火撑子纹烙印叉子纹烙印马烙印,打马印,蒙古语称“塔穆嘠”,是蒙古族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马印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智慧的结晶。马烙印与蒙古民族的牧马业管理、社会生活、风俗礼仪、文化艺术等有着密切的关联

  • 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看宋朝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朝,习俗

    ​如果你在饭局上跟人提起“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对方想到的很可能不是李清照的词,而是一部热播电视剧,一部以宋朝女性为主角、以家族争斗为主线的电视剧。这部剧结构严谨,情节紧凑,三观正确,除了给很多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带来了追剧的快感以外,它甚至还能贴近历史,让咱们现代人从某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