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民来说,食物是最重要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把农业作为治国之本。自汉代以来,战乱不断,人口流失,影响了社会生产,给统治阶级造成了一些困扰。蜀汉作为中国最弱的三国,连年北伐,粮食供应更为重要。所以诸葛亮重视农业发展,把巴蜀打造成天府之国。
蜀汉政权控制下的益州地区可分为三部分:一是益州本部,即以川西平原为中心的巴蜀地区;二是汉中盆地,是益州以北的门户;三是宜州西南的中南部地区。
前两部分自战国以来发展良好,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原,所以长期以来被称为“良田”、“天府之国”。公元188年(汉武帝钟平五年)后,柳岩、刘璋父子先后领导益州牧,统治益州本部;另一方面,汉中在道教领袖张鲁的控制之下。当时中原大乱,益州孤军奋战,难民不断涌入。
史书上说:“南阳有数万三夫流入益州”,而关西(陇右、关中)则有数万人从子午谷逃往汉中。刘备统治前的益州是“国富民强,户籍百万”,汉中地区也是“民富国强”。这与满目疮痍、注册“十才合一”的中原形成鲜明对比。
由于刘备集团占领益州后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形势与北方的曹魏集团不同,其治理蜀汉、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政策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首先,恢复农业生产不是以大规模垦荒为主要措施,而是要大力扶持和发展县域农业经济。历史上,刘备建立益州后,有人建议把成都的房屋和城外的桑园分给士兵。赵云反对道:“新复员的益州人,可以归还他们的农田房屋,让他们安身立命,恢复工作,然后再转役,讨他们欢心。”刘备接受了这个意见。
这样,让百姓“安居乐业”,然后向他们征税,就成了蜀汉发展农业的基本方针,并一直延续下去。小农经济是蜀汉立国之本,而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实际统治者,深知拥有足够的兵粮是“富国安民”的根本,是复兴汉室的前提。因此,他一直重视“耕田造谷”这件大事。为了保证农业的丰收,诸葛亮非常重视农田灌溉。自战国时期舒勤任用李冰以来,都江堰一直是西蜀农业的命脉,诸葛亮继续维护这里的水利设施。
诸葛亮一边耕地,一边发展县域农业。因为益州的经济没有受到中原那么严重的破坏,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大规模地开垦土地,所以其开垦土地的规模也没有魏、吴那么大。尽管如此,减少军粮转运的麻烦,减轻小农户的经济负担,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诸葛亮南征,促进了华南的进一步开发和与内地的联系。李惠曾任湘江(今云南曲靖)统帅,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屯田驻守,所以南方人称威县为“屯夏”。他把成千上万的人转移到云南和建宁县从事农业生产。他在任期间,招募了黄牛、战马、黄金、白银、犀牛皮等。,使得军事得到充分利用。史书上说诸葛亮治蜀是“开荒,固粮仓,良器械,闲牲畜。”这是对他发展农业的肯定。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先后上台,继续执行诸葛亮既定的国策,重视内部稳定,不轻易出兵攻魏。因此,这一时期川中农业生产可以持续稳定发展。直到蜀国末年,还在说“男女铺野田,农谷栖亩”,农业并没有从根本上受到损害。